百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历史回顾与启示
摘要 以百年来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行等为研究对象,总结并分析了百年来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发展历程和成就,由此引出的一些借鉴和启迪,以期对于我国当前实施的科教兴国、科技强国以及提倡的培养大师级人才的目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1 百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历史回顾
1.1 百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品行特点[1]
1.1.1 志存高远,怀抱理想
真正的人生是从建立理想的那一刻开始的。例如,美国科学家鲍林在读中学时,各科成绩优秀,尤其是化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经常埋头在实验室里做化学实验,立志当一名化学家。191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俄勒冈州农学院化学工程系,他希望通过大学化学的学习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家境很不好,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他靠勤工俭学,刻苦攻读,认真学习了原子物理、数学、生物学等多门学科。这些知识为他以后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1.1.2 谦虚谨慎,求知若渴
190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的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一生谦虚谨慎,勤勉好学。他说:“很大的成功和智慧的魅力,应归功于过去时代那些伟大人物的劳动,他们明智地奠定了巩固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科学工作者创造了今天。”在大学时代,卢瑟福非常注意吸取前人的科研成果,尊敬师长和同学,虚心向他们请教,致使他在科研上的进步日新月异。卢瑟福功成名就之后,谦虚豁达,平易近人,把他领导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建设成为成果显赫、人才辈出的优秀集体。他的一位朋友评价他:“他从未树立过一个敌人,也从未失去过一个朋友。”
1.1.3 天道酬勤,坚忍不拔
英国的经济学家贝弗里奇说:“聪明的资质、内在的干劲、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这些都是科学研究成功所需要的其他条件。”例如,最艰难的诺贝尔奖得主——居里夫人(2次获得诺贝尔奖),她与丈夫皮埃尔提炼镭的过程,充满了一般人忍受不了的艰辛。他们在一个漏雨透风并散发霉味的破旧工棚里,在有害身体的沥青浓烟中,提炼放射
性元素镭。他们经过了45个月、几万次提炼的艰辛劳动,从8吨矿渣中提炼出无比珍贵的0.1 g 氯化镭。在这个过程中,居里夫人从事着即使是强壮男子汉也要叫苦的重体力劳动。她的手磨起了血泡,长出了老茧。就在皮埃尔有些支撑不住而建议将这项工作放一放的时候,居里夫人不仅是对皮埃尔,也是对自己说:“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既然我们有做某种事情的天赋,那么,无论如何都必须把这件事情做成。也许在我们希望最小的时候,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1.1.4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爱因斯坦说:“在我所认识的名人里,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盛名所颠倒的人。”居里夫人于190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消息震惊了世界,外国科研机构的邀请电、各地发来的贺信、记者前来采访等,使居里夫妇被周围的喧闹弄的头昏目眩,他们清楚地感到:生活完全被敬意和荣誉毁了。为了回避好奇的人们,他们深居简出,家门只对几个朋友开放,2人仍旧在破旧的木板房里做实验。一向清贫的居里夫人对巨额奖金并不稀罕,大量奖金被她增送给大学生、贫困的朋友、实验室助手等。至于荣誉,更是平淡对待。居里夫人:“在科学上重要的是研究出来的‘东西’,而不是研究者‘个人’。”
1.2 百年来诺贝尔化学奖的分类
从1901年诺贝尔化学奖第一次颁奖至2009年的101次颁奖中共有157位科学家获奖。在这101次颁奖项目中,有关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最多,其次是有机化学、结构测定和化学理论方面的研究。这表明迄今为止化学研究在解析生命现象、有机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及理论分析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若把这157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按工作性质大致可分为3大类:重大科学发现、重大理论突破和重大技术与方法发明,具体分布见表1。
从表1中可看出,在诺贝尔化学奖中取得重大科学发现的占了最大的一部分54.8%;而重大理论突破却只占了21.0%,但由于这部分工作多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系统归纳,也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重大技术和方法发明占了24.2%,也对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实际上,对获奖成就进行准确分类是困难的,原因在于理论上的突破常常是建立在重大的科学发现基础之上的,而重大的科学发现又往往与采用新的实验技术或新的研究方法有关。
2 百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启示
回顾百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辉煌历史,还有2个主要目的:一是弘扬科学精神,二是提倡创新精神。弘扬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克服种种不良学风,消除学术腐败,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去从事科学研究。弘扬科学精神,还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科学精神,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努力工作,促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和统一[2]。
通过对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品行特点的分析得到如下启示:(1)中国应注重中年科技人员的创造力;(2)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好奇心的培养,而不是过多强调书本知识和过于频繁地进行书面考试;(3)注重中西结合;(4)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的进取精神、奉献精神;(5)培养学生的治学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风格,刻苦学习,努力攀登科学高峰;(6)建设具有良好学术氛围、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
结合高中化学新课程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为目标,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的基本概念,再审视历届诺贝尔化学奖,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得不进行反思[3]。培养大师级人才需要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关注。
参 考 文 献
[1] 黄栋法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获得者的品行特点.西安晚报,20090202(15)
[2] 顾家山.诺贝尔科学奖与科学精神.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1523
[3] 濮江,伍晓红,彭蜀晋.化学教育,2006,27(12):161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