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诺贝尔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6年10月3日,瑞典卡洛琳斯卡医学院宣布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在细胞自噬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细胞自噬是近年来热门研究领域。“自噬”字面意思是“将自己吃掉”,实则是一种细胞自身成分
降解和循环的基本过程。通俗地说,细胞可以通过降解自身的非必需成分来提供营养和能量,也可以降解一些毒性成分以阻止细胞损伤和凋亡。“自噬”概念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当时研究人员就发现了细胞这种降解自身成分的现象,但有关机制一直不为人知。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表示,上世纪90年代初,大隅良典通过利用常见的酵母进行一系列实验后,发现了对细胞自噬机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因。基于这一研究成果,他随后又阐明了自噬机制的原理,并证明人类细胞也拥有相同的自噬机制。
评选委员会在当天发布的新闻公报中指出,大隅良典的研究成果有助于人类更好地了解细胞如何实现自身的循环利用。在适应饥饿或应对感染等许多生理进程中,细胞自噬机制都有重要意义,大隅良典的发现为理解这些意义开辟了道路。此外,细胞自噬基因的突变会引发疾病,因此干扰自噬过程可以用于癌症和神经系统疾病等的。
获奖者介绍
  大隅良典
1945年生于日本福冈县,1974年获东京大学博士学位。在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大学度过三年之后,他回到东京大学,并于1988年建立了自己的研究团队。自2009年至今担任东京工业大学分子细胞学教授。在2005年到2008年间,他研究的动植物细胞所共有的自噬机制等一连串相关成果被国际认可,获得了藤原奖和日本学士院奖、朝日奖等,并于2012年获得京都奖。
获奖反应
自去年中国医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再次颁发给亚洲的科学家,无疑是对亚洲科学家在医学领域的肯定。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秘书长托马斯·佩勒曼表示,“亚洲是医学领域的新兴力量,很多科学家活跃在医学领域前沿,并作出了卓越贡献。”
当大隅良典接到得奖通知时感到很惊讶,他说:“我很惊讶,我正在我的实验室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朝日新闻报道,由于网络直播声音不太好,大隅良典没能听到颁奖的瞬间。大隅良典表示,有许多科学家从事细胞自噬领域的研究,自己能够单独获得诺奖肯定十分意外。“这一领域的研究发展迅速。我刚开始做研究的时候,每年只有约不到20篇关于细胞自噬的论文发表,如今这一数字超过5000。在过去的15年间,细胞自噬研究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4日宣布,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戴维·索利斯、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这三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方面的理论发现。这三名科学家均在英国出生,目前分别在美国的华盛顿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布朗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从左到右依次是:戴维·索利斯、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新闻公报中说,今年的获奖研究成果开启了一个未知世界的领域。那里,物质可以呈现出奇怪的状态。他们利用高等数学方法研究了物质的一些特殊相或状态,比如超导体、超流体和磁性薄膜等。感谢他们出的工作,如今,人类对物质的新奇相态的研究正在展开,材料科学和电子学的未来应用前景充满希望。
这三位科学家大胆地将拓扑学概念应用到物理学,对他们后来的发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拓扑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通常用来描述一些逐步变化的性质。三位科学家采用拓扑学作
为研究工具,这一举动在当时让同行感到吃惊。在上世纪70年代早期,当时的理论认为超导现象和超流体现象不可能在薄层中产生,而戴维·索利斯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推翻了这一理论。他们证明了超导现象能够在低温下产生,并阐释了超导现象在较高温度下也能产生的机制——相变。
后来到了80年代,戴维· 索利斯成功地解释了之前的一个实验,即超薄导电层中的电导系数可被精确测量到整数。他证明了这些整数在自然属性中处于拓扑状态。同时,邓肯·霍尔丹发现,可以用拓扑学来理解某些材料中的小磁体链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