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和莫言的获奖感言大异其趣
刘崇顺
刚刚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昨晚在家里接受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国科协等相关方面负责人的祝贺,也向外界表达了她的获奖感言。
屠呦呦的获奖感言是:“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据介绍,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宁波,多年来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目前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2011年时,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曾将其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个旨在表彰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的大奖,是生物医学领域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
此次再获诺贝尔奖,屠呦呦的获奖感言把获奖的荣誉归于集体,归于中国的科学事业、传
统中医药事业,态度谦逊而又诚恳。据悉,屠呦呦曾因亲自试药,得中毒性肝炎,却仍然坚持亲自证实药物安全,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科学家的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不禁让我们更加敬佩。
由屠呦呦联想到莫言,2012年12月8日,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是在瑞典学院发表领奖演讲也可以称作获奖感言。莫言的演讲主题是“讲故事的(storyteller),在约40分钟的演讲中,莫言追忆了自己的母亲,回顾了文学创作之路,并与听众分享了三个意味深长的“故事”。他的讲述风趣幽默、富于哲理,打动了许多现场的听众及此后通过媒介获悉了演讲内容的人。
莫言的领奖演讲与屠呦呦的获奖感言可以说是大异其趣。也许这多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学(广而言之也可以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与科学、文学家与科学家的巨大差异。
莫言在领奖演讲将文学和科学作了比较,他用俏皮的口吻称:“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当被问及缘何不谈论“政治问题”时,莫言的回答是:“政治问题由政治家回答。我的回答会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
误导,所以我不回答。但我的小说里有政治,你们可以在我的小说里发现非常丰富的政治。如果你是一个高明的读者,会发现文学远远要比政治美好。政治教人打架、勾心斗角。文学教人恋爱。很多不会恋爱的人读了文学会恋爱了。所以我建议多读教人恋爱的文学,少读教人打架的政治。”
科学的使命是求取真知,其本质是对客观世界作出事实判断。与科学相比,文学是意识形态,与政治有着更加密切的关联,文学更多地与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等因素相勾连,见仁见智,很难有普遍认同的统一标准。诺贝尔文学奖的地位和价值,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及其作品,历来存在许多争议。认识科学与文学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两种诺贝尔奖项的真正意义。篇二:屠呦呦获奖感言
屠呦呦获奖感言:
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不要去刻意巴结一个人,用暂时没有朋友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待到时机成熟时,就会有一批的朋友与你行。用人情做出来的朋友只是暂时的,用人格吸引来的朋友才是长久的。所以,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你若盛开,蝴蝶自
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篇三:屠呦呦 获奖感言
屠呦呦诺奖报告演讲全文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5-12-18 08:19 来源: 新华网
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
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
1
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
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
2
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已经抵达瑞典并将于10日出席诺贝尔颁奖典礼。当地时间12月7日下午(北京时间7日晚),屠呦呦在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用中文做题为《青蒿素的发现 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的礼物》的演讲,由翻译进行同声传译。
屠呦呦在演讲中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央视记者 王薇薇)演讲全文如下:
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
3
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
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
谢谢william c. campbell(威廉姆.坎贝尔)和satoshi ōmura(大村智)二位刚刚所做的精彩报告。我现在要说的是四十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抗疟新药的故事。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在此,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这是中医研究院抗疟药研究团队当年的简要工作总结,其中蓝底标示的是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标示的是全国其他协作团队完成的工作。 蓝底向白底过渡标示既有本院也有协作单位参加的工作。
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又经过很多次失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1971年10月4日,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即标号191#的样品,以1.0克/公斤体重的剂量,连续3天,口服给药,鼠疟药效评价显示抑制率达到100%。同年12月到次年1月的猴疟实验,也得到了
抑制率100% 的
4
结果。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1972年8至10月,我们开展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临床研究,30例恶性疟和间日疟病人全部显效。同年11月,从该部位中成功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化合物的结晶,后命名为“青蒿素”。
1972年12月开始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探索,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确定化合物分子式为
c15h22o5,分子量282。明确了青蒿素为不含氮的倍半萜类化合物。1973年4月27日,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分析化学室进一步复核了分子式等有关数据。1974年起,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相继开展了青蒿素结构协作研究的工作。最终经x光衍射确定了青蒿素的结构。确认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立体结构于1977年在中国的科学通报发表,并被化学文摘收录。
1973年起,为研究青蒿素结构中的功能基团而制备衍生物。经硼氢化钠还原反应,证实
青蒿素结构中羰基的存在,发明了双氢青蒿素。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青蒿素结构中的过氧基团是抗疟活性基团,部分双氢青蒿素羟基衍生物的鼠疟效价也有所提高。
这里展示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双氢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蒿乙醚的分子结构。直到现在,除此类型之外,其他结构类型的青蒿素衍生物还没有用于临床的报道。
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卫生部新药证书。于1992年再获得双氢青蒿素新药证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