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防生“全面落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国防生培养模式矛盾
问多年未能解决,新渠道、新模式的不断探索为军事人才军地联合培养带来了更多选择,军队院校编制体制改革使军队院校职能任务分工出现了新变化等。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军事人才军地联合培养的渠道应进一步拓宽,必须把培养人才质量作为检验军地联合培养的成果最终标准,要有效破除军事人才军地联合培养工作中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以军地联合培养军事人才为抓手,推动军队院校教育与国民
教育融合发展。
关键词:国防生军事;人才;军地联合培养
2017年6月25日,国防部宣布不再从普通高中毕业生中定向招收国防生,也不再从在校大学生中考核选拔国防生。2020年7月,最后一批国防生从学校毕业,至此,实行了整整20个年头的国防生培养模式“全面落幕”。国防生作为我国迄今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最成熟、最有效、规模最大的一种模式,其“落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此带
来的影响和启示也是深远的。一、回顾国防生培养模式的发展脉络
(一)国防生培养模式的产生是历史的选择
进入21世纪之后,战争形态和武器装备的发展对军事人才的素质结构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以往我军主要依靠军队院校培养人才,“自产自销”式的做法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战争的需求,在此背景下,1997年国家教委和解放军
总政治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
向军队输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工作的
通知》,我军干部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培
养的制度由此开始起步。2000年5月,
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关于建立依托
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
定》,进一步确立了依托普通高等教育
培养军队干部的总体目标,并且明确了
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的方式、
管理体制和质量要求等内容。至此,国
防生培养模式在我国正式开始运行。
(二)国家和军队层面给予了较高
的关注和政策保障
为保证国防生培养质量,国家和军
队下发了一系列政策法规。2001年1月
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役军官法》,
把“接受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列为军
官来源的主要渠道之一,从法律上将这
一制度确定下来。2001年8月总参军训
部、总政宣传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国
防生军政训练计划》,对国防生的军政
素质规格、课程设置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2002年2月,教育部、总政治部
联合制定的《招收国防生暂行规定》明
确了国防生招收的原则、组织领导、报
考条件等相关规定。2005年11月,四
总部又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接收
和培养地方大学生干部工作的意见》,
从接收、培养、使用等重要环节做了系
统全面的规范。2011年5月,在从高中
毕业生中选拔国防生的基础上,教育部
高校学生司、总政干部部又制定《从普
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中选拔国防生工作暂
行办法》,明确了从在校生中选拔国防
生的工作,进一步拓宽了国防生的来源
渠道。
(三)建设发展上的成绩可圈可点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国防生培养模
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一方面,管
理体制基本形成,建立了总部、军区级
单位、驻校选培办三级领导管理体制,
并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至2011年年
底,全军设有军区级选培办15个,驻校
选培办82个,国防生培养高校中,约有
2万名教职工直接为培养国防生服务。
另一方面,国防生培养的规模比初期有
大幅度扩大。至2012年年底,与军队签
约的普通高校有118所,其中,国家“985
工程”“211工程”高校数量占到60%。
每年招收培养近万名国防生,学科专业
涵盖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武器系统、
气象水文等110个领域。截至2013年年
底,我国累计招收选拔10万余名国防生,
已有7万余名毕业补充到了军营[1]。
(四)各方面矛盾问题比较突出,
争议很多
国防生培养主要采用“4+1”模式,
即前4年在地方大学进行文化基础和专
业学习,后1年进入军队院校接受任职
培训,毕业后进入部队。在这个培养过
程中,始终存在很多未能有效解决的难
题,造成来自各方的“怨言”很多。例
如在“4”这个阶段,地方高校有“怨言”,
认为与该校普通学生相比,国防生普遍
学习劲头不足,“混日子”思想较普遍,
甚至有的屡有挂科却仍不思进取,影响
了学校的整体教育水平。在“1”这个阶
段,军队院校有“怨言”,认为国防生经过4年地方高校的学习,尽管知识层次高,但是军政素质低,纪律观念淡薄,管理工作比较吃力,而且通过一年的时间进行任职能力培养,满足部队岗位需要,难度偏大。在国防生毕业后这个阶段,部队有“怨言”,纷纷反映国防生综合素质不如生长军官学员,能力水平偏低与自视心态偏高的矛盾十分突出。同时,国防生自己也有“怨言”,很多都认为自己毕业于名牌大学,文化水平高,但到了部队却往往是“上不了台、说不上话、插不上手”,在选择成为国防生初期时的美好理想与如今现实之间的差距太大,失落心态很重。如果在百度上搜索“国防生”,可以弹出很多诸如“水土不服”“不接地气”“眼高手低”等字眼,充分体现了国防生培养模式近年来所处的尴尬境地。
二、国防生“全面落幕”的深层次原因
(一)国防生培养模式内部的障碍、矛盾、问题始终未能有效解决是直接原因
(1)国防生培养的组织领导管理机构各自为政,“分”多“合”少,存在体制性障碍。一是军地双方在实际组织领导中有分心分力的现象。例如,高校与选培办在国防生培养上出发点不同,前者注重成绩抓教学,后者注重稳定抓管理,双方之间缺少行政关系上的约束和制衡,往往难以形成合力。二是军队内部缺乏组织领导上的整体把控。例如,国防生的招生和分配工作长期以来都是各大单位“我招我育我管我用”,直到2016年在军队改革大背景下,国防生的“招、育、管、用”权才分属于各军种,但仍未达到“全军一盘棋”的局面,这在机制上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三是缺乏统一的规范和监管,形式化现象严重。由于涉及组织领导机构多,许多成立的“委员会”“联席会”都有名无实,许
多工作的开展都是讲套路、走过场,停
留在讲话上。例如,国防生生源基地建设,
很多地区只是挂了牌、开了会,并没有
开展实质性工作,有的虽然建立了组织
制度,但并不落实,影响了其应有作用
的发挥[2]。
(2)国防生培养过程断裂感较强,
缺乏整体化、全程性规划设计,存在结
构性矛盾。一是教育缺乏提前性、适应性、
交融性,造成国防生学员在进入新阶段
时心理落差大。例如,由于缺少切身体验,
青年学生在选择申请成为国防生的时候,
多数是怀着美好的憧憬,对国防生的教
育训练情况其实并没有清楚认识,对部
陈露家庭背景队工作岗位更缺乏真正了解。数据显示,
西安某高校在近两年来招收的100多名
国防生中,先后有14人申请退出,所占
比例很大[3]。二是教育内容有不衔接、
不对口、不匹配的现象,难以保证培养
过程的连续性。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
学和空军工程大学分别承担了航空机务
国防生两个阶段的培养工作,但前者侧
重于培养研发人才,后者侧重于培养维
护保障人才,授课内容、实验环境、教
学方式都有很大差异[4]。在“分段接力”
培养中出现的这种衔接偏移现象,对国
防生培养的完整性和整体质量带来了不
利影响。
(3)国防生培养的规章制度建设不
充分,缺乏有效的规范和制约,存在政
策性问题。一是出台的政策规定不够细
化准确。例如,国务院、中央军委规定
“军地通用专业技术干部主要由普通高
等教育培养,并选拔适量普通高等学校
毕业生补充到指挥岗位”。但落实起来,
对于“主要”“适量”等词汇的把握就
具有很大弹性,事实上绝大部分国防生
都分配到指挥岗位,没有用到他们的“科
技素质”所长,而是用其“军事素质”
之短。二是缺乏实用统一的教育训练标
准。尽管国家和军队层面从宏观上下发
了不少政策文件,但是在具体的工作落
实层面,对于诸如国防生军政训练目标、
训练方法、检查考核标准等一系列刚性
文件却并未出台,使得工作开展没有依
据。在高校培养阶段,国防生军政教学
完全由驻校选培办“摸着石头过河”,
自行把握标准,造成各高校国防生军政
素质参差不齐。三是国防生淘汰和激励
约束机制不健全。通常情况下,国防生
被录取后,只要成绩过关、体检达标,
就可以毕业分配到部队成为军官,因此
很多人就自认为进了“保险箱”,学好
学坏一个样、“铁饭碗”等思想导致进
取动力不足。根据在很多高校的调查,
老师和学生们均反映国防生学员往往是
成绩素质较差的。而到了军队院校任职
培训阶段,虽然政策规定学习成绩不合
格的可按干部复原处理,但在实际操作
中,由于国防生已经入伍提干,而且并
没有“犯错误”,这一政策通常都未真
正落实[4]。
(二)新渠道、新模式的不断探索
为军事人才军地联合培养带来了更多
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
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家发展与安全兼顾、
富国与强军统一,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
为国家战略。在这样的战略部署和整体
规划下,一些新的政策文件相继出台,
开始产生新的培养模式。例如,2012年
2月,总参谋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布《关
于做好定向培养直招士官试点工作的通
知》,开始探索依托地方高校定向培养
直招士官的试点工作,表明融合培养的
对象范围开始由军官向士官扩展。在装
备人才培养方面,2014年6月,解放军
总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
联合颁发《依托装备承制单位培训军队
装备技术保障人才规定》,着眼构建军
民融合、运行高效的培训工作机制,对
依托装备承制单位培训军队装备技术保障人才作出了系统规范。2015年4月,海军与清华大学签署成立了“海军高新科技人才培养基地”,使海军人才依托国民教育培养的路子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5]。这些人才培养模式尽管在培养领域、对象、路径上都各有不同,不能直接代替国防生模式,但可以看到,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渠道正在拓宽,新的探索和尝试正在进行,国防生模式完全可能被更为完善的模式所取代。(三)军队院校编制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使军队院校职能任务分工出现了
新变化
2015年11月开始的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使得全军上下焕发出一种全新的状态和活力。2017年2月,军队院校体制编制改革工作开始实施。这次改革着眼军民融合发展大背景,按照“重塑体系、集优整合、突出联合、军种主建、精简瘦身”的总体要求,调整优化院校规模结构,努力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资源融合、特鲜明的新型院校体系。调整后,军队院校承担生长军官学员学历教育的比例得到大幅度提升,这就意味着,军队生长军官学员培养任务的份额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倒向军队高等教育院校。几乎与此同时,国防生停止招生,很显然,这是中央军委在习主席实战化军事训练思想的指导下,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新形势下,对军队院校职能任务分工的一次重新调整,对军事人才
培养模式的一次优化整合。
三、国防生“全面落幕”带来的启示(一)军事人才军地联合培养的渠道应进一步拓宽
国防生停止招生后,出现了一些消极的声音,有人说“国防生都停止招生了,看来军民融合在教育领域的发展道路走不通”。其实,军事人才军民融合培养的方式途径有很多,除了国防生以外,还有“直招士官”“高层次人才强军计
划”等模式。国防生停止招生,是总部
机关对国防生培养工作投入大量调查、
研究、论证之后做出的果断决定。国防
生模式的“落幕”并不代表军委总部对
融合培养工作的否定和轻视,恰恰相反,
这正体现出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求真务实、
有枉必矫的严谨作风,体现了要把工作
做好、做实、做细、做足的坚定决心,
表明了对军事人才军民融合培养工作的
高度重视。可以说,在军民融合发展国
家战略稳步推进的大形势下,军事人才
军地联合培养工作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
遇期。因此,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对待
这项工作,要立足政治形势大局和科学
技术发展现状,深入研究军事人才培养
基本规律,努力探索出更多、更科学的
军事人才培养模式,将培养方式由依托
培养扩展到联合培养、交叉培养等多种
房屋产权证办理形式,将融合培养的时间长度由定期延
长到不定期、长期、全程,将培养对象
范围扩大到军官、士官、文职人员等所
有体,切实拓宽现有的培养渠道,提
高军地联合培养的广度和深度。
(二)必须把培养质量作为检验军
事人才军地联合培养的最终标准张哲瀚电视剧
国防生培养模式存在的最大问题,
就是人才培养质量没有达到部队的用人
标准,不能满足部队的使用需求,这在
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坚决克服。习主席提
出,“要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
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这
为我们把握军事人才军地联合培养质量
标准提供了根本遵循。一是要固本培元,
筑牢思想政治根基。无论在融合培养过
程中的哪个阶段,都要严抓思想政治教
育不放松,使培养对象始终能够理解并
铭记为谁扛、为谁打仗、当兵干什么、
练兵为什么等根本性问题,做到思想灵
魂不变质。二是要学知强能,练就能打
胜仗本领。文化知识和军事素质是军事
人才必须具备的,两手都要抓、两手都
要硬,不能厚此薄彼,通过教育训练,
使培养对象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适应
猫叫部队和现代战争的需要。三是要练胆激
气,锻造舍身为战精神。要坚持面向战场、
面向部队的育人导向,坚持战斗力标准
和实战化要求,突出革命军人当兵打仗、
带兵打仗的根本使命任务。四是要修德
立人,树好当代军人形象。在培养工作中,
要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在知行合
一上下功夫,将核心价值观外化为积极
的道德实践,树立当代军人的良好形象。
(三)要有效破除军事人才军地联
合培养工作中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
盾、政策性问题
一是要搞好顶层设计,加强统一筹
划。顶层机关在制定培养计划时,要深
入调查研究,精准确定培养目标和规模,
并且在毕业分配环节上做好调控,使培
养专业、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相一致,
提高岗位任职的匹配率;要制定统一的
教育训练标准和工作制度,加强巡视检
查、指导和考核工作;要提高制度立法
的层次,从法治的高度来规范培养秩序。
二是要强化全程衔接,做好沟通配合。
各级责任单位要具有全局意识和“一盘
棋”的思想认识,积极投身于军事人才
军地联合培养整体工作当中,切实理解
和践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思维,既要勇
于去“融”别人,也要甘心被别人“融”;
要做好沟通配合,共通、共建、共赢,
不能停留在“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肤浅
认识上,有效拆除各种“玻璃门、弹簧门、
旋转门”;要科学设计培养对象的成长
路径,合理规划成长路线图,明确分工,
通力合作,共育人才。三是要完善保障
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对待军事人才军
地联合培养工作也要具有优先发展的理
念,在经费投入、人员调配、物资场地
使用等重要环节上,要加强相关配套机
制的完善,使这项工作不仅在宏观层面
有大政策、大方针的支持,在中观和微观层面也有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从而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发展环境。(四)以军地联合培养军事人才为抓手,推动军队院校教育与国民教育融合发展
国防生的“全面落幕”,导致军事人才培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军队院校承担生长军官学历教育的比例大幅度提高。但这并不代表着生长军官学员培养与军地联合教育就此脱离,而是在军地联合的理念、方法、形式、内容上进行了重新调整。
军队院校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的基本原理、原则、规律等各个方面,在运行管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各个层面,均与国民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有许多可以交叉融合的地方。军队院校要牢牢抓住编制体制改革的契机,以军事人才军地联合培养为抓手,探寻与国民教育、地方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
一是要树立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要适应信息网络时代发展,运用互联网
思维,注重军地交流,实行开放教育、
联合办学,积极推进信息网络技术与军
事教育融合,积极推进军队院校与地方
高校密切协作,积极推进优质教育资源
高雅有意境的四字成语共建共享。
二是要完善军队院校教育融合发展
的体制机制。要加紧国家层面立法,制
定出台相关法规和制度,尽快形成人才
引进、师资互聘、教学协作、科研攻关、
资源共建、成果转化、研讨与交流等军
地资源共享机制,推进军队院校教育军
民融合向纵深发展。
三是要建立融合创新体系。建立国
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军种工程大学、
军医大学和军种指挥院校与地方高校协
同创新机制,将军队院校科研创新纳入
赵薇哥哥国家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军队院校教育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独特性、专门性作
用,从另一个角度推动军事人才军地联
合培养工作大步迈向新台阶。Z
参考文献
[1]于川信.实战化的军民融合[M].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5:52-57.
[2]张媛媛.改革强军背景下探索
国防生培养新路子[J].海军大连舰艇学
院学报,2016(5):92-97.
[3]牛朝阳,贺巍.国防生学院任
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安通信
学院学报,2014(3):119-121.
[4]王洲伟,韩亮.航空机务国防
生教育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空军第一航空学院学报,2015(2):55-58.
[5]毕京京,肖冬松.中国军民融
合发展报告2016[M].北京:国防大学出
版社,2016:6-8.
(作者单位:陆军工程大学通信士官
学校)
作者简介:仵征,生于1981年,男,军
事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军事基础
教育。
课题项目:陆军工程大学军事理论创新项
目支撑,(项目编号:KYCQJQZL200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