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孟子把人性归于善,教育就是扬善抑恶;荀子把人性归于恶,教育就是弃恶从善。无论怎样,教育都是要引人向善的。在校园中打造“向善”文化,不仅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需要。我校在打造“向善”文化的过程中,做了很多积极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很好的实效,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关键词] 向善;善言;善心;善行
孟子把人性归于善,教育就是扬善抑恶;荀子把人性归于恶,教育就是弃恶从善。无论怎样,教育都是要教人抑恶扬善、引人向善。作为社会文化传承阵地之一的学校,就更应该有“向善”的理想与追求,培植具有自身特点的“向善”文化。同时,素质教育的推进也需要“向善”的学校文化引领,因此,通过打造“向善”文化来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立德树人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我校在打造向善文化,推进内涵发展上做了积极的实践探索。
一、挖掘“向善”内涵提炼“向善”文化
善文化《辞海》中,对“善”的解释首先是善良、美好,并且把“善”定义为伦理学的基本概念,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中心范畴。用于对人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凡是符合一定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就是善,反之就是恶。我们对“向善教育”的解读为:“向善教育”首先是解决怎样做好人的问题。其次“向善教育”就是善意的教学。善意的教学总会带来好的结果。从根本上讲,“向善”之教就是让学生体会到教学过程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与幸福感,同时使其获得应有的发展。“向善”之教学是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教学,重在关注学生知、情、意、行的综合发展,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发展。我们所提倡的“向善文化”是人类所共有的精神财富,既是历史的沉淀,更是现实的需要。围绕“向善教育”的内涵,在解码“向善教育”的基础上,确定了学校的校魂为“向善”。确立了“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对学生一生幸福负责”的办学理念。把培养“有善心、有善品、有善举”的现代公民作为学校的发展目标。“有善心”指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要具有中华优秀文化价值观和现代公民必备的文明素养;“有善品”指培育有善意的灵魂和脊梁;“有善举”指学生能对自己、他人、社会、国家负责任,切实履行自己的义务。学校的校风为:“知善、向善、乐善”;教风为:“善教、善导、善研”;学风为:“善学、善思、善行”;校训为:“择善、从善、彰善、至善”。确立了“
植善入心、举善入行、颂善为本”的三维育人观。确立了“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的学校精神。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