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化遗产年第6期
宗教、慈善与艺术:近现代潮汕善堂文化探析
杜洁莉
[摘要]慈善从产生之初,便不可避免地与宗教、艺术发生联系,换言之,宗教、艺术都具有“慈善 精神”。潮汕善堂作为人类“小社会”个体式、家庭式的救济性慈善向“大社会”公益性慈善过渡的一种中 间形式,是融合宗教、慈善、艺术为一体的文化系统。潮汕不同区域在其民间故事传说与扶乩的基础上,形成多元化的宗教信仰,又以宗教信仰为依托形成不同善堂丛。善堂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其文化集儒释道 与潮汕本土民俗于一体,其建筑融合祭祀、慈善与殡葬功能,其慈善精神渗透入地方文化体系中,形成具有 “真、善、美”慈善精神的宗教与艺术,更成为潮汕人族认同的重要部分。潮汕善堂是岭南民间独特的宗教 艺术瑰宝,其成为文化类型学的区域表达。
[关键词]潮汕善堂宗教慈善艺术族认同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0890 (2016)06 -123 -07
引言
慈善从产生之初,便不可避免地与宗教、艺 术发生联系,换言之,宗教、艺术都具有“慈善 精神”。早期人类社会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小型社 会,当人类发生困难产生匮乏的时候都依赖家庭 亲属进行救济。随着人类从小型社会向复杂社会 发展,血缘联结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的关系需求,宗教成为拓展社会联结的一种方式。人们通过相 信其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神灵形成一个精神紧 密联系的社会结构,并通过祭祀、神话等方式维 持这种联结。宗教是家庭通往外在社会的一种方 式,因而,当家庭成员发生困难(孤儿、残疾、疾病、丧偶、衰老、贫困)的时候,宗教组织成 为社会为家庭提供救济的一种最初的渠道,宗教 的报应论、轮回论、善恶观等思想也为慈善提供 了合理解释。各种主要的宗教,无论是犹太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佛教、道教乃 至儒教都视慈善为教徒的义务。艺术,同样是慈 善产生的原因,也是宗教与慈善的表达方式。在 英文中,把救济性慈善称为c h a rity。“19世纪末,欧美的富人开始强调p h ila n th ro p y,将之翻译为‘公益慈善’甚为恰当,p h ila n th ro p y不是宗教所 激发的,而是基于社会精英的人文精神,为了改 革社会,推动教育、艺术、文化活动等等。(B rem n er,1994:x i i;G ro ss,2003 ))①。公益慈善产生的原因在于欧美的精英阶层不强调直接救济 穷人,而是通过赞助其文化艺术活动,使穷人子 弟获得受教育机会,提升文化素养,使其自力更 生,并参与社会事务,从“公益慈善”产生的缘 由可见其与文化艺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同时,艺 术将人类的精神以世俗世界的方式呈现出来,又 将世俗世界虚化为神圣的精神空间,无论是西方 的教堂壁画,还是东方的石窟雕像,皆成为展示 宗教,乃至人类慈善精神的瑰宝。
[作者简介]杜洁莉(1979 -),女,广东汕头人,民俗学博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副教授。(广东深圳,518055)
!本文系国家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项目“城市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困境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TYETP201351)的阶段性成果。
①陈志明:《人类学与华人研究视野下的公益慈善》,《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