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坐池上赏析
夜坐池上
朱槔
落日解衣无一事,移床临水已三回。
斗沉北岭鱼方乐,月过秋河雁不来。
疏翠庭前供答话,浅红木末劝持杯。
明明独对苍华影,莫上睢阳万死台。
翻译:
在落日时分,我脱下外衣,闲暇无事,不觉离开坐席来到池边好几次。
北斗星逐渐沉到北边山岭后,游鱼在水底自由自在,显得很快乐;月亮随着时间流逝,慢慢转过秋天的河面,(可是)大雁(消息)还没有来。
庭前绿树稀疏,(好像有意来亲近我)来和我谈心,树梢颜浅红,(好像有意来亲近我)劝我端起酒杯。
月明亮,孤独地照着我的满头白发,(仿佛在告诉我)不要登上睢阳台了吧。
赏析:
这首七言律诗,是宋代诗人朱槔的作品。朱槔gāo(约公元1138年前后在世)字逢年,号玉澜,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生活在两宋之交,晚逢靖康之乱,与陈与义、李清照同时。世传其“负异才,不肯随俗;又超脱,淡于名利”,从他流传不多的作品中可以读出他的才气与风骨。本诗又名《夜坐池上用简斋韵》,可见这首诗是他读了陈与义的《对酒》而写的次韵之作。陈诗全文如下:陈留春撩诗思,一日搜肠一百回。燕子初归风不定,桃花欲动雨频来。人间多待须微禄,梦里相逢记此杯。白竹扉前容醉舞,烟村渺渺欠高台。
独坐敬亭山赏析这首诗歌具体写作时间不详,结合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可知当作于靖康之乱后。首联作者写在落日时分悠游无事,故而一次次离开坐席到池前徘徊。此处的“床”并非现代的卧具,而是古代一种简易的坐具。《说文》中有“床,安身之坐也”。床同指井边的石栏。名诗《静
夜思》中的“床”便是指此。三回,强调次数之多,为虚指,可以看出作者乘凉心切。诗中“落日”二字暗合题目中的“夜”,“移床”暗合题目中的“坐”,“临水”暗合题目中的“池上”,开篇点题,言无虚语。
随着时间推移,北斗星逐渐沉没到山岭之下,池中之鱼自由自在,显得很从容快乐。这里用了一个典故,即濠梁之辩中庄子说的“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对句作者笔锋一转,“月过秋河雁不来”。何为“雁不来”?大雁在古典诗词中往往代表着消息或者思乡之情。此处作者当是用《汉书·苏武传》中的典故,苏武被匈奴扣押,汉朝使者到达匈奴后,苏武偷偷与使者见面,让使者诘问苏武等人的所在,“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作者此诗作于靖康之乱后,北方国土沦陷,故国消息阙如,作者遥望月过秋河,不免勾起内心的黍离之感,悲伤之情。至此,作者由首联的叙事转入颔联的写景、抒情。以游鱼之乐对比故国之思,悲凉之情更进一层。
作者独坐池上,无人与语,内心的一腔忧愤无处抒发,故而将目光投向眼前的树木。仿佛它们有了知觉,纷纷上前来与作者谈心,劝他端起酒杯。这一联拟人极其精彩,将无情之物人格化,颇有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感觉。然而,李白的孤
独之感不过是个人怀才不遇的激愤,而作者的孤独之感确是故土沦亡的巨大痛苦,二者不可同日而语。作者为何让疏翠答话?因为作者孤高耿介,不愿与世俗之人交谈;为何木末劝酒?因为内心痛苦,故而借酒消愁。另外,本诗为作者次韵陈与义的《对酒》之作,可见作者是引陈与义为知己的。陈与义是两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也是一个力主北伐收复故土之人,无奈宋高宗对金人一味退让,陈与义失望之余托病辞官。作者此处持杯而饮,当是想到了陈与义的经历。这一联是无奈之语,更是激愤之语。这一联看起来是作者与自然之物沟通,实则借自然之物抒发内心的孤高、无奈、愤恨之情,大有后世南宋灭亡后郑思肖所写的《画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之意。此处是情感陡然激烈的表现,为尾联作者情感爆发做铺垫,不可轻易放过。
尾联作者写自己满头白发,独立月下,忽然想起睢阳之战时张巡、许远的故事,不禁发出一声长叹:何必要登上睢阳台呢?此处作者用反语,“莫上”字面意为不要上,实则为上也无用。张巡、许远二人在安史之乱初期的睢阳保卫战中,与叛军做殊死之战,最终壮烈牺牲,成为流芳千古的民族英雄。而如今已无如此二人一样可以为国牺牲的志士。作者不禁高呼“莫上睢阳万死台”,直接抒发了对朝廷不思收复故土的愤恨,自己年华老去空有一心报国万死不辞之志却又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感伤之情。
这首诗歌作于作者晚年,作者看似心情平静,在秋夜独坐池上享受一份清凉与静谧,实则内心仍关心国事无法淡然。读完全诗之后,再回头品味一下首联中的“移床临水已三回”,便能体会出作者身闲心不静的状态,故而写下了这样一首情感由波澜不惊到暗流涌动最终汹涌澎湃的爱国主义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