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指出,除了常规的教学活动外,教师应更多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组织更加开放的、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等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引入和利用多种资源,鼓励学生分享感受、经历、看法和个人创作,为学生展现自我、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相互学习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
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我校自主研发了英语创新活动型课程“英语创意活动坊”。“英语创意活动坊”的学习活动分为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两个部分,其中课外学习活动包括实践活动类、调查研究类和延伸学习类等。笔者指导学生开展了“跨文化视角下对中西方节日的研究”活动,该活动属于调查研究类的英语课外研究性学习活动。两年的活动实践
英语课外研究性学习活动的
设计与实施*
——以“跨文化视角下对中西方节日的研究”为例
李 漫
研究性学习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从而提高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以“跨文化视角下对中西方节日的研究”为例,阐述英
语课外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项目背景和理论基础,探讨研究目的和方法。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课程,铺垫基础;成立小组,确定主题;街头访谈,获取素材;
设计问卷,分析数据;制作海报,校内宣传;平台发布,定向传播;反思评判,深化
交流。为发挥研究性学习的效果,教师应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实践深度学习;增
强合作意识,提升研究能力;聚焦社会问题,实现课程育人。
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文化意识; 跨文化视角;深度学习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重点自筹课题“素养为本的高中英语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课题编号:2019JK13-ZB02)、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促进教师高阶发展的工作室文化培育研究”(课题编号:J-c/202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与探究,不仅促使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也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课程建设成果最终荣获“南京市普通高中研究型学习成果评比”一等奖。本文以该学习活动为例,阐述如何选择、实施课外研究性学习活动,探讨其给学生带来的深远影响。
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情况
(一)项目背景
全球一体化趋势加速了西方各种节日在我国的流行,其背后的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尤为明显。情人节、万圣节、感恩节和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受到年轻人的“追捧”,而春节、七夕、中秋节和冬至等中国传统节日逐渐被人们所淡漠。2008年,我国出台政策,将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三个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假日,力图更好地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然而,高中生看淡我国传统节日、重视西方节日的问题,依然存在,甚至有加重的趋势。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可避免地要介绍一些西方的节日习俗作为文化背景知识。如何比较中西方节日的共性和差异,解决传统节日在高中生中被淡化的问题,让学生理解中西方节日背后的文化传统?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中西方节日的比较研究中,深入了解中国节日,成为中国节日的代言人,向世界弘扬中国节日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二)理论基础圣诞节是外国的春节吗
1. 跨文化教育。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其中,文化意识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要想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价值取向首先要正确。同
时,《课标》指出,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跨文化教育的内涵不是单一地肯定或否定某种文化,教师应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学会正确看待文化差异,增强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同时还要拥有本土文化的深厚底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跨文化的语言交际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交流。
2. 深度学习。
王蔷等提出了英语学科的深度学习的六个特征:(1)活动与体验;(2)联想与结构;(3)本质与变式;(4)迁移与创作;(5)价值与评判;(6)内化与交流。教师如果能选择、指导恰当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必然会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生发深度学习。因此,教师在选择、设计英语课外研究性学习活动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情感需求与价值观培育,让学生全身心沉浸其中,主动地去感受、体验。其次,教师要对研究性学习内容进行整体规划、整体设计,帮助学生全面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作为评价者反思和评判其研究性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
(三)研究目的和方法
基于上述背景和认识,我们设计了“跨文化视角下对中西方节日的研究”活动,旨在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联想、迁移、创作、评判与交流,切实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学生通过研究能够从起源、习俗、意义等方面分析中西方节日之间的文化共性和差异,充分认识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
界的。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尊重差异,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植文化自信之根。
为确保研究能够落地,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运用调查、访谈、文献等研究方法,从校园走向社会,广泛获取第一手资料,了解高中生对中西方节日的真实想法。学生可以编制调查问卷,走上街头进行访谈,查阅文献资料,建构多元文化视角,制作中国传统节日的宣传画报并利用学校橱窗和社交媒体进行宣传,实现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融合发展。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一)学习课程,铺垫基础
在启动研究性学习前,我们首先开设了“中西方节日文化比较”的主题研究课。课程从2019年1月开始,安排在每周五下午的第三、四节课,吸引了来自高一和高二年级的40余名学生。课堂
上,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用英语展示自己感兴趣的中西方节日,并与同伴展开讨论,探讨中西方节日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学生在一学期的研究课中呈现了形形的中西方节日,既有中国的春节、中秋节、寒食节、中元节等,也有西方的感恩节、万圣节、加拿大的“笑节”、魁北克冬季狂欢节等。通过研究课的学习与积累,
学生储备了相关的知识基础,对中西方节日及其蕴含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
(二)成立小组,确定主题
研究课结束后,我们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中西方节日文化展开深入研究。我们采取自主报名、教师遴选的方式确定小组成员。鉴于高二年级学生心智发展比高一年级学生更成熟,课余时间比高三年级学生更充裕,学习小组从高二年级学生中产生。经过多方考察,我们在2020年1月组建了一支16人的学习小组,其中6名学生为核心组成员。核心组承担最后的评判和交流任务,并在研究性学习结束后在“南京市普通高中研究型学习成果评比”中完成答辩任务。学习小组的指导教师组由笔者和一名特级教师以及一名市优秀青年教师组成。
研究性学习小组成立伊始,其成员首先确定研究主题。得益于研究课的铺垫,小组成员讨论后选择了“中西方节日的研究”这个选题。他们认为,该选题贴近生活实际,可行性较高,有重大的社会意义。接着,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确定选题的研究视角。学生认为,汲取世界文化精华、传播中华文化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经过广泛的讨论后,学生决定从跨文化的视角研究该选题,并把选题名称确定为“跨文化视角下对中西方节日的研究”。然后,学生进一步确定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为更具针对性,学习小组聚焦四组中西方节日,即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中国的七夕和西方的情人节,中国的中秋节和西方的感恩节,中国的冬至和西方的万圣节。研究方法以易于操作的文献查阅、问卷调查、社会访谈等为主。
(三)街头访谈,获取素材
该研究的主要对象为高中生,他们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为获取一手素材,研究小组决定在南京市街头对高中生以及和高中生结伴而行的成年人进行访谈。访谈的重点是知悉四组中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接受程度并采集市民对弘扬中国传统节日的建议。小组成员分成4个小组,每组设计10个访谈问题,对市民进行随机采访。以第一组“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为例,其访谈问题如下:
1.您所在的年级是?
2.您对春节的起源、风俗等方面的了解程度是?
3.您对圣诞节的起源、风俗等方面的了解程度是?
4.您认为如今过春节的意义有多大?您一般怎么过春节?
5.您过圣诞节吗? 如果有,怎么过?
6.您自己更喜欢过春节还是圣诞节?
7.您认为目前国内过春节的氛围浓厚吗?
8.您认为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过圣诞节?
9.对于年轻人喜欢过圣诞节,您对此持什么态度?
10.您认为弘扬春节文化的方法有哪些?
学习小组从访谈内容中得出以下结论:目前西方重大节日在中国依旧受到一定程度的欢迎,但市民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很高。鉴于此,学习小组利用网络就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征求高中生的意见。
(四)设计问卷,分析数据
访谈结束后,学习小组设计调查问卷,以期获得更多同龄人对中西方节日的真实态度。该问卷由22道题目组成,其中1—16题为单选题,17—22题为多选题。学生利用“问卷星”把电子问卷发送到社交媒体平台,最终获得108份有效问卷。学生分析数据,获得如下调查结果:第一,对四组节日的了解程度。对于春节,有40.74%的学生认为“非常了解”;而对于圣诞节,只有8.33%的学生选择了“非常了解”。“非常了解”中秋节的学生占比是35.19%,而“非常了解”感恩节的占比则是9.26%。对于七夕,有23.15%
的学生“非常了解”;而对于情人节,只有8.33%的学生选择了“非常了解”。对于冬至和万圣节,学生大
多“不太了解”。第二,庆祝中西方节日的方式。48.08%的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些隆重地过,其他简单地过”,而39.42%的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些简单地过,其他不过”。第三,对节日意义的认识。大多数学生(63.46%)同意过中国传统节日“非常有意义”,也有少数学生(13.46%)认为过西方重大节日“非常有意义”。第四,对中西节日的态度。大多学生“同样喜欢”过中西方节日,而且对于过中西方节日的态度有60.19%的学生选择了“中立”。第五,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主要因素。77.78%的学生选择“庆祝形式新颖有趣”,62.96%的学生认为是“媒体商家的宣传推广”,58.33%的学生认为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第六,弘扬中国节日的举措。
87.04%的学生建议“国家为传统节日设定法定节假日”“学校组织更多的节日庆祝活动”,反映出学生希望在社会层面和学校层面大力弘扬中国节日文化。77.78%的学生提出“社会、个人积极普及节日文化,踊跃参与节日庆祝”,说明学生能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并愿意参与弘扬中国节日文化的活动。
(五)制作海报,校内宣传
基于上述调查结果,学生分析后认为,大多高中生热爱中国传统节日,是因为传统节日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激发爱国情怀,增强国家认同;同时起到丰富娱乐生活、促进身心愉悦的效果。但也有部分高中生喜欢过西方节日,其原因是西方节日庆祝形式新颖有趣,加之媒体商家的宣传推广,以及周围朋友的影响。
为了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让同学由衷地热爱过中国传统节日,了解这些节日蕴藏的文化传统,学习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施展各自的才艺,撰写文字、设计图案等,制作了宣传中国节日的思维导图和海报,并张贴在校园内的橱窗里。通过此举,学习小组希望同学能感受中国节日的美好,浸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里,同时让大家坚定文化自信,勇于承担传承中国文化的使命。
(六)平台发布,定向传播
为了扩大研究成果的影响范围,学习小组根据高中生易受社交媒体影响的特点,决定在抖音上进行宣传推广。首先,小组成员用教师的手机号开通了抖音号123ABC;接着,学生把街头采访视频剪辑成1分钟的短视频,并配上相关的文案发布在抖音上,获得众多点赞和分享;然后,学生趁热打铁,定期制作介绍不同中国传统节日的小视频,持续在抖音里分享,吸引了很多青少年的关注,也弥补了青少年不太关注纸质媒体的缺憾。
(七)反思评判,深化交流
教师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成果。在研究课开课之初,教师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分组学习,经常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进行交流反思。在研究课结束时,每组学生共同撰写一篇结课论文,然后各组交换打分,满分为100分。同时,每组制作一个课件在全班汇报展示,由其他组进行打分,满分为100分。教师依据学生的评价,评出一等奖两名,二等奖三名,三
等奖四名。两年的课外研究性学习结束后,学生整理了研究过程中的一系列材料:研究性学习启动时撰写的开题报告、问卷和分析报告,研究过程中具体的活动情况记录表、研究中期交流用表,以及研究性学习结束后撰写的研究论文。最后,核心小组携带丰硕的成果参加了“南京市普通高中研究型学习成果评比”,成功通过答辩并获得一等奖。
四、研究性学习的效果与反思
(一)转变学习方式,实践深度学习
研究性学习活动丰富了英语课程资源,使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从教室延展到社会。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扮演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以问题为驱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实践深度学习。首先,在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始时,教师基于学生的学情和研究能力,与学生多次讨论,共同选定了切口小、贴近生活的研究选题。该选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
决问题,为开展深度学习奠定了基础。其次,教师以开题报告、中期报告以及课题报告为抓手,引导学生把握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在开始研究性学习前,多数学生不知如何开展课外研究性学习活动,既不熟悉各种报告的基本格式,也不会撰写。教师指导团队以其课题研究经验为基础,组织学习小组多次集体研讨,明确撰写各种报告的目的以及如何撰写各种报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自发地去学习和研究,并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切实提升了核心素养。
(二)增强合作意识,提升研究能力
研究性学习活动提升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研究能力。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学生仅仅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简单的记忆与理解,而且多以个人独立学习方式开展,效率并不高。即使班级里成立了学习型小组,因分组方式的不合理或教师对合作学习指导不够,学生的分工合作也往往会流于形式。该研究性学习小组基于学生共同的兴趣和目标构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研究意识。以街头访谈为例,每组学生合作设计访谈问题,同时发挥个人所长,擅于社交的采访路人,擅于拍摄的充当摄影师,擅于剪辑的负责后期制作。虽然每组都有采访被拒绝的经历,但学生并不气馁,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完成访谈并提交了精美的视频。这正是研究性学习的魅力所在,它提升了学生的研究能力,让《课标》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得以实现。
(三)聚焦社会问题,实现课程育人
研究性学习活动创设了丰富的社会情境,引导学生参与真实学习,培养文化自信,实现课程育人目标。一是学生以社会调查为基础,发现真实问题,运用课堂所学中西方节日文化知识,探究高中生对节日文化认知的心理机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在真实的社会语境中增强了迁移创新能力。二是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信息搜集、成果汇报等方式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及其背后的文化精神。学生在最初的学习兴趣激发下投入研究过程,逐步建构了新概念,丰富了思维方式,形成了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该研究性学习以同龄人为研究对象,其研究成果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较好地发挥引领作用。活动中学生的沟通方式和成果宣传手法更易为同龄人所接受,有助于更多的高中生了解中国节日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领略中国的文化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并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五、结语
英语课外研究性学习不仅是学习场景的转变,更是学习方式的革新。教师和学生聚焦一个主题进行体验、联想、迁移、创作、评判与交流,摒弃了以教师为主导的被动学习方式。教师从学生学习的立场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开发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研究性学习活动,促使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研究性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发展,为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了策略和途径,有效革除了应试教育的弊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2] 曹伦华,吴江.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3(12).
[3] 王蔷,孙薇薇,蔡铭珂,汪菁.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21(1).
(李漫,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邮编:210008)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