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早期汉语语段构成
作者:蒋瑞
来源:《现代语文》2021年第10期
        摘 要:一个完整的甲骨文语段通常包含叙辞、命辞、占辞和验辞四个部分,同时也存在着三辞和二辞的语段。根据表达意义中心的核心语句所处的位置,商代金文的语段则可分为核心语句在前、在中和在后三类。它们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围绕表达某个意义中心的核心语句建构而成的,其构成的方式有单句加单句、单句加复句和复句加复句三种,而以单句加复句和复句加复句最为常见。这样的构成原理和方式自商周时期一直延续至今,可以看作是漢语语段构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式。
        关键词:早期汉语;语段;构成;基本原理;基本方式
        一、关于语段的界定及说明
        一般来说,语段是大于句子而小于或等于篇章的语言单位,属于超句法研究的对象。除了“语段”这一名称之外,学界也将其称为“句”“句组”“句段”等。邢福义、吴振国在《语言学
概论》(第二版)中对“语段”进行了界定:“语段是由语义上相互联系的若干句子,围绕一个语义中心组织起来的句子的组合。”[1](P147)这是目前大家比较认可的说法。随着超句法研究的兴起,语段及早期汉语语段必将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
        语段是由句子组成的,组成语段的句子,一般在两个以上。如邢福义、吴振国在《语言学概论》(第二版) 中指出:“语段是由两个或更多的句子构成的”[1](P148),邢福义在《汉语语法学》中亦指出:“一个句起码包含两个句子”[2](P358)。
        由于语段与复句都是大于单句的语言单位,这里有必要讨论一下语段与复句的区别。先看例句:
        (1)翌日辛王其于向。(合28959)[3]①
        (2)翌日辛王其于向,亡。(合28958)
        (3)壬寅卜,翌日乙王其于向,亡。(合28951)
        (4)壬辰卜,㱿。②贞妇良[其]子。(合13936正)
        (5)戊辰卜,㱿。贞妇好娩,。丙子夕丁丑娩③[4](P34),。(合14003正)
        直观来看,复句通常要比单句长,语段通常也比复句长,但是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篇幅的长短。语段和复句的主要区别是: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构成,语段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构成(包括单句和复句),两者建立的基础不同。在上面所举的例子中,例(1)为包含一个小句的单句。例(2)为包含两个分句的复句;例(3)为包含三个分句的复句。例(4)为一个复句加一个单句构成的语段;例(5)为一个复句加两个单句构成的语段,它篇幅最长,包含小句的数量也最多。
        不过,有些复句的篇幅也可以很长。例如:
        (6)庚辰卜,自上甲一牛,[至]示癸一牛,自大乙九示一牢,示一牛。(合22159)
        (7)甲寅卜,贞三卜用,三羊,伐二十,鬯三十,牢三十,三多于妣庚。(合22231)
        但是无论多长,它也只是一个句子,只有一个句末标点。而一个语段无论多短,起码也有两个句子,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句末标点。
        经过这样的讨论,我们区分复句与语段大体上就没有问题了。通常情况下,对于有现成标点的现代汉语书面语来说,这个区分容易辨识;对于原本没有标点的古代汉语来说,哪怕后人已加有标点,先作一番甄别,往往还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从根本上说,语段是句子通过内部语义的关联而形成的,就此而言,“我们区别复句和句要把它表达的内容和它的结构形式的特点结合起来”[5]。所以在判断语段时,还要考虑语义的关联。而语段构成的原理,也正表现在有语义关联的各句子之间的关系之中。
        二、早期语段的分类构成及原理
        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的汉语书面语语段,是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语段。下面,我们就通过考察商代甲骨文、金文中不同类别的例证,来说明其语段构成的原理。
        (一)甲骨文语段的分类构成
        甲骨文语段以叙辞、命辞、占辞、验辞“四辞”齐全的最为常见,成形度亦最好,因此,它也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四辞出现的顺序一般是不变的。根据甲骨文语段所包含的各
辞的情况,可以划分为四辞、三辞、二辞等形式类型;而根据题材内容的不同,又可以划分为旬夕、祭祀等类型。在各个类型的语段中,以命辞为核心的最为常见。为了观察的方便,在下文的分析中,我们把表达每个语段意义中心的核心语句用下划线标出。
        1.四辞类型
        1)旬夕类
        (8)癸亥卜,争。贞旬无。王占曰:。五日丁未才羌。(合00139反)
        (9)癸巳卜,㱿。贞旬亡。王占曰:乃兹亦,若偁。甲午王往逐兕,小臣车马王车,子央亦坠。(合10405正)
        (10)癸未卜,㱿。贞旬亡。王占曰:。三日乙酉,奠。(合16935)
        2)祭祀类
        (11)癸未卜,㱿。贞翌甲申王上甲日。王占曰:吉,。允。(合01248正)
        (12)□丑卜,。贞翌乙[未]黍于祖乙□。[王]占曰:,□□[不]其雨。六日[甲]午夕,月食。乙未,多工率条遣。(合11484正)
        (13)丙申卜,㱿。贞来乙巳下乙。王占曰:,隹,其設。乙巳,明雨,伐既,雨,咸伐,亦雨,卯鸟,星。(合11497正)
        3)往来田猎类
        (14)乙亥王卜,贞田丧,往来亡災。王占曰:吉。隻象七,雉三十。(合37365)
        (15)辛巳王卜,贞王田,往来亡災。王占曰:吉。隻狐三,鹿二。(合37417)
        (16)□□卜,亘。贞逐兕,隻。[王]占曰:其隻。己酉王逐[兕],允隻二。(合10398)
        4)征伐类
        (17)壬子卜,㱿。[贞我]。王占曰:吉,。旬三日甲子允。十二月。(合06830)
        (18)癸丑卜,争。贞自今至于丁巳我。王占曰:丁巳我毋其,于来甲子。旬一日癸亥车弗,之夕,甲子允。(合06834正)
        (19)甲午王卜,贞余朕酉,余步,比喜,正人方。上下、示受余又又。不,咼。告于大邑商,[亡]才。王占曰:吉。才九月。遘上甲,隹十祀。(合36482)
        5)其他类
        其他类实际上包含了天象、妇事、疾梦和得失等,因为例子相对较少,我们统归为其他类。
        (20)丙寅卜,㱿。贞来[乙]亥[不]其易[日。王]占曰:[吉],乃兹不[易日]。[乙]亥[允]不[易]日,雨。(合00655正甲)
        (21)癸巳卜,争。贞今一月雨。王占曰:丙雨。旬壬寅雨,甲辰亦雨。(合12487正)
虎二
        (22)甲申卜,㱿。贞[妇]好冥,。王占曰:其隹丁冥,。其隹庚冥,引吉。三旬一日甲寅冥,不,隹女。(合14002正)
        (23)□□卜,争。贞妇妌冥,。王占曰:其隹庚冥,。旬辛□妇妌冥,允。二月。(合14009正)
        (24)丁丑卜,。贞棘。王占曰:其隹庚,其隹丙其齒。四日庚辰棘允。十三月。(合40059)
        根据这些语段中各句子之间的语义关系,可以发现,这些语段都是以命辞为核心的。在这些甲骨卜辞中,叙辞交待了占卜的时间和主持人,它们是本次占卜的基础要素。命辞则交待了本次占卜的主要内容,表达了本次占卜的主要目的。占辞预判占卜的结果,与命辞形成呼应。而验辞交待实际的结果,回答了命辞所贞问的主要问题。由此可见,其他三辞都是围绕命辞来建构的,命辞是整个语段的核心。同时可知,表达语段意义中心的核心语句,既可以是单句,如例(8)、例(24),也可以是复句,如例(14)、例(19)。
        2.三辞类型
        三辞类型的语段,绝大多数都是缺少了占辞,而其行文依然按照叙辞、命辞、验辞的顺序展开,仍是以命辞为核心建构而成的。例如:
        (25)乙卯卜,㱿。贞来乙亥下乙十伐五,卯十。二旬一日乙亥不,雨。五月。(合00903正)
        (26)乙未卜,今日王,田率,。允隻虎二、兕一、鹿十二、豕二、百二十七、□二、兔二十三、[雉]七。□月。(合10197)
        (27)[癸未]卜,争。贞翌[甲]申易日。之夕月食,甲陰,不雨。(合11483正)
        这类语段可以看作是四辞齐全的语段缺少了占辞的环节,也就是没有预判的内容。
        3.二辞类型
        二辞类型的语段相对多样,首先看只包含叙辞和命辞的语段。例如:
        (28)辛巳卜,。贞乎舞,从雨。(合12831)
        (29)癸卯卜,今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北来雨。(合12870甲)
        (30)癸巳卜,㱿。贞子渔疾目,福告于父乙。(合13619)
        它同样是以命辞为核心,其前的叙辞交待占卜时间、主持人,起铺垫作用。其中,例(29)“今日雨”前省略了貞人名和作命辞标志的“贞”字,之后则连发数问。
        其次看只包含占辞和验辞的语段。这样的语段往往是由“王”预判有无祸祟,而以验辞交待有无祸祟、照应有无祸祟,则靠前的占辞成为整个语段的核心。例如:
        (31)王占曰:,光其来㛸。气至六日戊戌允[来㛸],有僕才,宰才□,其……,亦焚三。十一月。(合00583反)
        (32)王占曰:,其来㛸。气至九日辛卯,允来㛸自北。妻告曰:土方我田十人。(合6057反)
        例(31)、例(32)均以“,其来㛸”或近似于这样的一个小复句作为核心语句,判断有祸祟,有艰难事。其中,例(31)中的“”字,当从陈梦家先生所说的“露天的谷堆之形”,为积谷之所,即后世仓廪之“廪”[6](P536)。这里的主要祸祟为敌方入侵,烧掳破坏。例(32)的祸祟亦为敌方入侵,具体事件为侵占田地。上述两例均通过验辞来证明“王”先前判断的正确,因此,验辞成为占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