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在濮阳县城西南隅西水坡,发掘出仰韶文化时期四组蚌砌龙虎图案。第一组45号墓穴中有一男性骨架,身长1.84米,仰卧,头南足北。其右由蚌壳摆塑一龙,头北面东,昂首弓背,前爪扒,后腿蹬,尾作摆动状,似遨游苍海。其左由蚌壳摆塑一虎,头北面西,二目圆睁,张口龇牙,如猛虎下山。此图案与古天文学四象中东宫苍龙、西宫白虎相符。在此墓东、西、北三小龛内各葬一少年,其西龛人骨长1.15米,似女性,年约十二岁,头有刃伤,系非常死亡,像殉葬者。距45号墓南20米外第二组地穴中,有用蚌壳砌成龙、虎、鹿和蜘蛛图案,龙虎呈首尾南北相反的蝉联体,鹿则卧于虎背上,蜘蛛位于虎头部,在鹿与蜘蛛之间有一精制石斧。再南25米处第三组是一条灰坑,呈东北至西南方向,内有人骑龙、人骑虎图案。这与传说“黄帝骑龙而升天”、“颛顼乘龙而至四海”相符。另外,飞禽、蚌堆和零星蚌壳散布其间,似日月银河繁星。这与传说“黄帝骑龙而升天”、“颛顼乘龙而至四海”相符。第四组图案为晚期灰坑所打破,剩下的迹象,“似日,似月”;居于同一地层,前三组彼此相距约20米,以子午线方向一字摆开。在地层年代文化类型均确凿的前提下,学者们试图
从历史、宗教、美术、天文等不同角度对蚌图进行解释,虽然见仁见智,也形成了某些共识。诸如蚌龙是中国传统文化龙的祖型、墓主人身份特殊、蚌图为原始巫术宗教活动的遗迹等。即如此,造型生动的蚌塑图案,我们先民如何用艺术造型来概括对宇宙世界的认识,以及对以后龙的造型产生的影响,在艺术上又有哪些价值,笔者试图从这些方面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西水坡蚌壳龙虎图案的龙源价值
由于龙这一神异动物自古以来就和宗教崇拜、艺术创作、科学认识等诸多文明因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发展成为一种文化。所以,西水坡蚌图的发现,首先为龙文化的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宋兆鳞先生认为:“龙的形象在中国史前时代是多源的,但是,以西水坡的蚌龙为最古老,可以称为‘中华第一龙’。从这一点可以证明,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所以说龙的主要故乡在黄河流域,在濮阳。”北京大学考古系邹衡先生也对这一点作了肯定:“中夏文明,渊源有自,龙虎俱在、铁证如山。”然而,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长期以来,有关龙的原型为何物的争论并没有因此而结束。部分学者仍然坚持闻一多的图腾组合说,由此否定龙的存在。从艺术创作的角度,龙
的原型很多,“三停九似”已经说的很清楚。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在古代是有龙的,只不过史前时代的龙和后来的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西水坡的蚌龙是真正的龍——鳄。在很早的时候,祖先是把鳄称作龙的,由于历代艺术家在载体上进行表现和艺术加工,才失去了原来的真貌,逐渐发展成为后来的艺术“九似”龙。笼统地称龙的原型为“闪电”、“蛇”、“猪”,都只是抓住了后来龙的局部,未能触及龙的实质,历代龙的形象彼此不同,非成于一时一人之手,怎么会有一个统一的“原型”呢?西水坡蚌龙遗迹有三点被学者们关注:一是蚌龙的时代和地域。蚌龙发现于历来被称为中华民族摇篮的黄河下游、古史传说中“颛顼之墟”(春秋时被称为帝丘),而且,碳十四科学测定其年代为仰韶时代早期距今6400+-135年,在这一时期全国各地也相继出现了不同造型的“龙纹”。二是西水坡蚌图第一组出土于墓葬中,而且作为随葬品龙虎相伴随。第三组又有人骑龙形象。三是在塑造蚌龙的时代,这里气候湿热,水域广阔,水草茂盛,有所谓雷夏泽、大野泽、菏泽,最适合鳄的生存。而虎二“雷泽”即传说中华肯履大迹孕伏素之处。以上三点充分说明,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起源的早期就形成了共同的文化之根,黄河流域仍然是最先进、最发达的地区,仍然是中华民族的主根之一。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在西水坡到了最为有力的注脚。有的学者,从濮阳龙产生的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这一独特视角,比较了商代龙与濮阳龙造
型上的传承关系,认为“濮阳龙与鳄的‘亲缘’关系,以及濮阳龙作为后世‘中国龙’的直系祖先的观点,可以从商王朝礼器上已趋于定型的龙纹中得到证据”。“以濮阳龙为主根系,在中国文明形成过程中,吸收各区系‘龙’的‘神’与‘形’,融合而成的‘商代龙’是为中国龙的祖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