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CULTURAL RELICS
067
2021.1(下)客家文化从开始形成以来就是一个融合与认同的复杂文化体系,并非以某一个条件或以一个历史人物的某一说法来界定的,也不是以简单的标准来区分的,而是一个复杂的文化共同体。客家文化的界定不能以排除的方法来区分,而要深入地去认识文化性状的同源性,才能很好地说明事物的本真状态。从地缘和历史建制来看,闽西北福建其他客家地区水脉相连,历史渊源关系无法割离。因此,本文试图以金溪流域的民间信仰文化现象为突破口,来论述金溪流域的客家文化属性,呈现客家文化的类同性。
虎二1 被称为“客家人保护神”的定光古佛信仰
定光佛是佛教世界中的一个过去佛,丁福保的《佛学大辞典》“定光”条曰:“(佛名)梵名提洹羯佛,Dipamkara,译言锭光佛或然灯佛。有足曰锭,无足曰灯,作定非。释迦佛尝称为儒童。此佛出世之时,买五茎之莲奉佛,因而得未来成佛之别记。”在佛教观念中,佛可转世,所以我国各地有关定光佛的传说大致是转世后的“现世佛”(现世佛本指释迦牟尼佛)。唐朝中期,有所谓《定光佛预言》载,咸亨元年,扬州僧珍宝,问山采药,见一人三丈五尺,面阔九寸,如金佛,救众生。珍宝即藏。语宝言:“我是定光佛菩萨,故来救众生。今年太山崩坏,须鬼兵万万九千。须告众无福人:但看三月四月五月,风
从太山来,即得病,二日即死。若写一通,免一身。写二通,免一家。写三通,免一村。我是定光佛菩萨,故来化众生。传流者,寿命一百年。不信者,灭门。
写者,过一难。若不信者,但定光佛菩萨指为定。”①后来,民间有几位自称或他称为定光佛转世的禅师,如浙江的长耳和尚与猪头和尚,都被称为定光佛。本文所要谈的是闽西北定光古佛不是转世后的定光佛,而是后来被封晋为定光古佛。据相关资料,郑定光(俗名郑自严)圆寂时82岁,赐号“定应”。传说在定光寂灭多年后的绍定年间,匪寇围攻汀州城,定光古佛显灵御贼,州人列状奏告宋朝廷。北宋绍定年间,政府册封其为“定光古佛”。郑自严在世的时候,百姓都称呼他为“和尚翁”或“白衣岩主”,金溪流域地区称之为“南安公”。
在金溪流域地区,定光古佛的信仰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甚至其被称为“客家人的保护神”。明清以后祀奉
定光古佛的寺庙剧增,分布也较广。黎愧曾《重修梁野山定光禅院题辞》载:“佛氏之盛,精蓝纷宇遍海内,而汀之禅院独称定光,定光禅院于临安、于泉南、于江右、无弗有,而汀为最着。”②清代李光地《榕村语录》也说:“闽自五季,崇尚佛教,汀中占刹,昔时创建者甚多,但迄今庙貌剥落,俗中敬奉者,只有定光伏虎二佛,其余寺观率改为关圣人帝庙矣。”③由此可见,明清以来在闽西北客家地区定光古佛是一个比较流行的信仰对象。
金溪流域的泰宁县对定光古佛的信仰比较突出,据泰宁相关统计显示,定光古佛被当地人称为“南安公”,是普遍祀奉的地方神。著名的甘露寺过去有座南安阁,供奉着南安公;南宋始建的龙安乡燕子岩寺庙有三尊红豆杉南安公神像;开善乡、下渠乡、梅口乡等地都有祀奉南安公的寺庙。最出名的是泰宁城关的玉虚宫,玉虚宫最初是一
金溪流域的客家民间信仰
摘 要:金溪流域位于闽江流域的西北部,是福建客家人的重要集居区,文化特鲜明。金溪流域的客家民间信仰体现了客家人强烈现实诉求的同时,也显示了客家信仰性状的类同性:被称为“客家人保护神”的定光古佛备受金溪流域百姓的欢迎;客家人的农耕保护神即五俗神信仰的祀奉显得那么普遍和深入人心;体现客家人忠义信念的张巡、许远的信仰在这里也特别受人喜爱。这些信仰加上丰富多彩的其他信仰,共同构成了金溪流域客家人复杂的民间信仰体系,暗含着浓厚的儒家崇文尚德的思想追求。
关键词:金溪流域;客家;民间信仰
【作者简介】宁娟,女,本科,文博副研究馆员,三明市博物馆馆长,研究方向:古玉器研究。①敦煌研究院.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0:83.②李光地.榕村语录:临汀汇考:卷4:山鬼淫祠[M].康熙时期成书.③李光地.榕村语录榕村续语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5。
宁娟
(三明市博物馆,福建 三明 365000)
座道观,但宫内有三座神像:一位是真武大帝,一位是宋齐邱(地方先贤神位),一位是南安公。每年农历八月初十为南安公的出巡日,前有旗幡开道,后有鼓乐相伴,各种文艺表演相随。有关定光佛的传说记载:乾德间驻锡于邑之保安寺,趺坐三月余。夏日偶游叶家窠,见儿童饮于溪,因谓曰:“溪水夏则不净,不宜饮。”遂随手指地,涌泉成井,夏清冬浊。后在汀州武平之南安岩示寂,邑人塑其像,称曰南安公。①那么,定光古佛在泰宁民众的心中是凿井汲水、预防疫病的作用。在泰宁民众的心目中,南安公的名气虽不能与真武大帝相比,但其有现实的功能,所以引来民众顶礼膜拜也在情理之中了。其他地方,定光佛的信仰也比较流行,遍布整个流域,深得民众的欢迎。
2 客家农耕的保护神“五谷神”信仰
客家地区有一个奇特的民间信仰习俗,每年都需祭祀五谷神。宁化、上杭一带,正月时,到田头泥巴中游神,进行一场激烈的泥巴战,玩得越火,显示百姓越真诚,意味着年成越好;长汀童坊镇举林村有抬五谷神闹春田的仪式,宁化禾口乡也有这种信仰风俗。五谷神崇拜历史悠久,源于上古秋收时节的尝新祭祖活动。《礼记·月令》载:“是月也,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荆楚岁时记》亦云:“十月朔日……今北人此日设麻羹、豆饭,当为其始熟尝新耳。”其实与我国农业始祖神农氏有很大
的关系。神农氏是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功绩显赫,以火得王,被称为炎帝,世号神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神农氏也称“五谷帝仙”,民间更多称之为“五谷神”,五谷指稻、黍、稷、麦、菽,相传神农当时就已经能区分出来。很多地方都存在对五谷神的崇拜仪式,南方地区以客家的五谷信仰最为突出。
泰宁城东南有一座五谷庙,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五举行预祝丰收的仪式,村民必须挑各种农产品,如谷物、茶叶等,举着五谷旗幡,到五谷庙去拜祭五谷神,并举行隆重的庙会。会前三天,参加祭祀的信众必须斋戒沐浴。祭祀当天,列队、吹箫、敲锣打鼓,向五谷庙进发,举行祭祀仪式,祈求谷物丰收。泰宁五谷旗幡还有一个隐喻,认为庙会这一天,旗幡在风吹之下会结成一个结,结得越大,意味着年成越好,结得大的百姓称其为“狮子头”,意味着五谷神显灵,年成一定很好。在泰宁,各个地方都有祭拜五谷神的习俗,虽然不是每个村庄都有五谷庙,但每个村庄都有一个可以容纳五谷神的庙宇,这种做法有利于百姓祭拜五谷神。过去祭拜五谷神的信众都是男子,女子不能参加,挑祭品的人必须是命相比较好的长辈,但现在似乎不太重视古礼,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不分男女,不分长幼,甚至于不知神礼,只知有这个仪式,赶赶热闹而已。
将乐的五谷神称为“五谷仙”,分布很广。新中国成立之前,庙会特别隆重,如南口、黄潭等五谷仙庙会,
“解放前,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五日举行。庙会前三天,庙管员派人到归化县(现明溪县)林且村五谷仙大庙点燃一根粗大的香,并点一盏玻璃罩马灯带回。途中敲锣打鼓,前由旗幡引路。此称‘取火’。庙会这天,五谷仙游街,由灯笼引路,随后有民乐队、供品队、旗幡队和抬轿队(五谷仙木雕像坐在轿里)。四个抬木椅轿者均赤脚,戴斗笠,身穿黑衣裤,腰扎蓝布带。游毕送五谷仙像回庙。解放初废除”②。
建宁客家民间至今每年还有一个“五谷节”,时间与将乐、泰宁一样,都是农历五月二十五,这是因为此季节早禾已在开花抽穗,迟禾正在拔节生长。五月过后,就遇暑热天,可能遇旱,这时去朝拜五谷菩萨,其目的是祈祷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每到这一天,各村里各家各户都要出钱出人去朝拜“五谷菩萨”、龙王庙和其他各路神仙。
五谷节时,金溪乡组织村民上金铙山主峰白石顶石祭拜龙王。溪源乡百姓当天必须沐浴吃斋,用跳傩舞的仪式到五谷庙祭拜五谷神,祭拜回来后,还要到村庄、田间去周游一趟,以驱邪镇魔,祈求五谷丰登。五谷节还有其他的民间舞踏,如龙灯舞、马灯舞、花灯舞、蚌壳舞等,并且演奏《五谷祭》《五谷颂》。全村男女老幼倾村而出,表演的归表演的,看热闹的归看热闹的,大村庄的队伍有几百人,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喊声阵阵,锣鼓喧天,彩旗飘飘,鞭炮齐鸣,场面壮观。表演的场地都集中在田间地头,主要祭五谷、禳灾驱邪,祈求风调雨顺。
由上述可知,金溪流域的五谷神信仰时间、形式、功能等都是一致,与其他客家地区五谷神信仰无太大区别,只是各地的祀神时间和仪式有一定地方特征。
3 客家崇尚忠义的张巡、许远崇拜
金溪流域的张巡、许远崇拜也是一个相当普遍的信仰
①洪济修.泰宁县志:卷9下:仙释[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②范立生.将乐客家[M].将乐:福建省将乐县客家联谊会编印,[出版时间不详].
068Vol.197
TO CULTURAL RELICS
069
2021.1(下)现象。宁化等闽西各地的双忠庙就是祀奉唐代张巡和许远两位大将的。张巡(709—757),邓州南阳人。安史之乱时以真源令起兵守雍丘,至德二年(757)移守睢阳,与睢阳太守许远共同守城御敌。不久,睢阳失守,因不屈服而牺牲。许远(709—757),唐代杭州盐官人。初从军河
西,为碛西支度判官。在安史之乱时,他被荐于唐玄宗,拜睢阳太守,偕同真源令张巡共守睢阳,守城数月失陷被捕获,囚于洛阳,后因不屈遇害。客家先民大多是唐代安史之乱后南迁到闽,对忠义之士褒扬不已。客家人在文化观念上特别重视儒家忠孝节义,这两位忠孝官员特别受南渡江南的仕人推崇,所以客家先民入闽后便立庙祀奉这两忠义的楷模。客家地区信仰张巡与许远(按:宁化县等地祀奉二忠臣的庙宇称为双忠庙)的百姓很多,庙宇建筑也比较多见。这种庙宇金溪流域的百姓称为“忠靖庙”的为多,或称“张巡祭祀庙宇”,遍布各地。
将乐县祀奉张巡的庙宇称为“忠靖庙”或“忠靖祠”“张真君庙”。将乐县西郊有一座忠靖庙(忠靖行祠),于宋乾祐二年(949)修建,明清时期三次重修,于明成化七年(1471)改建于东城。乾隆十二年(1747),《知县罗登庸重修记》载:“镛攀龙门迤北,故有祠,乃俎豆睢阳张中丞者,创置已久,迭有废兴……盖中丞精爽,亘古今常存,其忠烈之气,昭著布濩,若日月之丽天,明无一人弗被;江河之行地,润无一处弗流。所以镛之人士,景其光润面崇祀之者,千载犹一时,即毋论禳年逆厘者,其应与否,乃使镛之人士,景其光润而崇祀之,而神亦灵哉。”①除了城区之外,万安镇福匡村、万全乡阳源村等地也都建有忠靖庙,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
农历正月初八,将乐县城内举行忠靖公庙会。其仪式的程序大体如下:上午在忠靖庙内打醮念经;中午为张巡的木雕神像沐浴,换上白内衣,披戴盔甲,背部插上三角令旗数面,由一老者将神像扶上马背,牵马在庙前大街来回跑动,俗称为“跑马菩萨”;晚上让张巡神像骑马游街,前有挑灯引路、鸣锣开
道,后有彩旗队、锣鼓队、扛柬队、执事队、火把队、肩扛张巡武器,在城里各街道巡行,游毕回庙安奉。阳源堡的忠靖公庙会一年两次,即农历七月二十五和八月十五中秋节。由阳源及其附近共十村轮流做“菩萨头”,举办迎、送忠靖公的庙会。忠靖公的木雕神像不仅有张巡,还有另外七尊,其中许远也在诸神之列。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庙会,由做“菩萨头”的村庄从阳源村的忠靖庙把八尊神像迎接到自己的村庄供奉。当年十月,做“菩萨头”的村庄将忠靖公神像于各村巡回
一周,家家虔诚祀奉并请客欢宴,称为“迎神”。翌年七月十五日,由做“菩萨头”村庄将神像送回忠靖庙,该日也要举行隆重的欢送仪式及庆典,也就是第二次庙会。
泰宁祀奉张巡和许远的庙宇叫作“忠烈祠”或“昭烈祠”,在城关、朱口、开善等地都存在。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祀泰宁县主簿张彦圣修忠烈祠记》载:前州明其心于家学渊源,乃能轻一死以重社稷,媲于张、许诸公矣。②可见泰宁县于明代以前,张、许二公在百姓心中已耳熟能详了。建宁也有大量忠烈祠,新中国成立后,许多红军烈士进入忠烈祠,从而其功能发生了变化,成为祭奠烈士的场所。
当然,双忠庙或忠靖庙不仅客家地区有,其他地区也有,如福建泉州地区早在南宋时期也建有此类庙宇,外省也有大量存在,但客家地区不管是福建,还其他省的客家地区多数民众崇拜张巡、许远,其信仰的浓重和普及的程度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
4 庞杂的客家人信仰体系
金溪流域客家人的信仰复杂,祀奉的种类繁多,自然万物、宗教、乡贤、祖先等都可能成为神灵,当作崇拜的对象,只要适合于民众的信仰需求的,都可能成为其崇拜对象。根据将乐县统计的资料显示,其神灵众多:一是自然神,包括天神、太阳神、社稷神、山川神、火神、水神、土地神、谷神;二是人物神,包括关羽、廖前、张巡、孔子、穆肃、郭显忠、刘琼、杨时、陈摅、妈祖等道教诸神;三是宗教神,包括玉皇大帝、五方神、真武帝、阎罗王、赵公元帅、城隍爷、三圣公,释迦牟尼、弥勒佛、药师琉璃光佛、阿弥陀佛、观世音和十八罗汉、金刚、二十四位诸天等佛都诸神;四是家族神,包括宗族神和家神。泰宁和建宁二地的信仰当然也有地方性,但大体的体系与将乐一致。
客家人对祀奉对象的性质不分,各种偶像同置一庙,甚至同置一龛,大部分的神庙里都是大神小神一并奉上,把儒、道、佛和地方俗神不分主次地杂糅于一龛中。泰宁的五谷庙内不只是五谷神,还有其他神位;将乐城东的忠靖庙里有主神张巡和许远,还有其他各路神像不少于五个;泰宁城关的玉虚宫内有三座神像,一位是真武大帝,一位是宋齐邱(地方先贤神位),一位是南安公既是道观,既有道,又有佛,还有民间俗神,佛教神、道教神与其他地方神杂糅在一起。这种杂糅的同祀现象与客家人的
①徐观海.将乐县志[M].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502-503.②洪济.泰宁县志[M].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198.
文化构成有很大的关系。客家人的主体构成是来自中原的汉民,中原汉民的到来并非整体迁移,而是经历多个乔迁地,辗转迁徙到这里,中途又汲取了乔迁地的文化(江淮文化和楚文化),来到聚居地后,又与当地的土著居民产生互动与融合后逐渐形成。所以文化的构成因子相当复杂,这种复杂的文化构成是其信仰文化构成复杂性的最主要因素。各种神祇只要能为客家人带来精神安慰,都可以把它请进来,即使不信也不去得罪它;他人信仰的对象也不会去得罪它,只要大家相安无事就好;宁可信其有,也绝不信其无。最后导致了多神崇拜的复杂性信仰特征。
5 重乡贤、崇德教的信仰心理
客家人与南迁的其他汉民都有崇文重教的心理,特别是客家人。在客家先民南迁之后,来到南方苗蛮之地,为区别于当地的原住民,凸显中原文化的优越感,特别重视儒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南方又是一个民间信仰复杂的地方,文化的包容性与融合性本身是一个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基点,客家人在强调自身的文化身份时,又脱离不了对当地文化的吸收。因此,对儒家文化崇文重德的同时,又与当地文化体征相结合。信仰方式有效地体现了这种文化的诉求,修建大量的乡贤祠、名宦祠和文昌庙等庙宇,以物化的形式来突出儒教的观念。如将乐百姓对为当地做出过贡献,或者忠义仁德的人物崇敬,他们去世后往往被升格为神灵。其中较有名气的有:廖前,在建州任职期间政绩显著,为开发将乐做过特殊贡献,为了祭奠他的功绩,建大施禅寺供祀;刘琼,闽王王审之部将,南唐攻打建州,他奉命救援,到了将乐后,得知建州已经沦陷,王延政投降,部下们欲拥他为王,他以自刎相拒,将乐县百
姓感念他的忠义,后来建将军庙祭祀;此处还有穆肃、陈摅和杨时等乡贤都受当地百姓的祀奉。泰宁县城里建有先师庙,祀奉先圣孔子,还有颜子、曾子、子思和孟子,此处还有十哲、七十二子、春秋以来的诸儒,每年以春秋仲月上下日致祭;泰宁此类的祠庙还有启圣祠、名宦祠和乡贤祠等祀奉先师名儒,乡贤德范之人。
由上述金溪流域的信仰现象和特性观之,体现出了客家民间信仰的典型性和与各地客家信仰一体化,鲜明地显示了客家人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思想追求,投射出客家百姓生存的现实窘境中多种心灵慰藉的渴求。金溪流域的民间信仰与其他区域的客家民间信仰相比,既有类同性,也有地方个性,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
070Vol.197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