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罗布泊优美的句⼦
1. 描写罗布泊语句
⼀千多年来,罗布泊地区被列为死亡和危险的地⽅,直到楼兰被发现,才有近代的学者和探险家陆续进⼊。解放后,部队和地矿⼯作者最先进⼊该地区。他们的⾜迹踏遍了罗布泊地区,绘制出⼀份份军事⽤图和地质勘探图,为后来的涉⾜者提供全⾯⽽详尽的地貌资料,凡进⼊罗布泊者,常会看到勘探队留下的觇标,有规律地延伸到荒漠腹地。
最⼤规模报道罗布泊的应为彭加⽊失踪的1980年夏天。罗布泊因彭加⽊⽽更显得神秘。1996年夏天,余纯顺挑战罗布泊时遇难,使罗布泊重披“死亡之海”的诡谲光环,吸引着许许多多壮游者。1997年秋天,终于出现了数百⼈到罗布泊浩浩荡荡⾛⼀回的旅游者,并且,当年的媒体报道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后再未有如此⼤篇幅和频繁地报导罗布泊故事了。
1997年10⽉,200多名以普通旅游者⾝份进⼊罗布泊地区的⼴东⼈由敦煌启程,经⽟门关、三垅沙、库⽊库都克、阿奇克⾕地,擦着库姆塔格沙漠边缘插向敦⽴克、⽶兰古城,到达若羌,创下了⼀项吉尼斯纪录。
1997年11⽉,新疆建设兵团的崔迪驾摩托车纵穿了罗布泊湖盆。
1998年元⽉,16名⼴东旅游者在罗布泊迎接元旦⽇出后由西向东横穿⼤漠。起点为库尔勒经营盘、孔雀河、楼兰、龙城、⼟垠、湖⼼、⽩龙堆、克孜勒塔格、三垅沙、阳关,终点为敦煌。这是乞今为⽌最为艰⾟的横穿,作为旅游者,他们在冰雪中因迷路⽽汽油快耗尽,⼏乎⾛不出荒漠。
1998年春节,26名⼴东⼥⼦沿余纯顺的⾜迹⾛进了罗布泊湖⼼去凭吊了余纯顺⼀回。她们由库尔勒经营盘、⽼开屏、前进桥进楼兰,后再经龙城、⼟垠抵达罗布泊湖⼼,竖下了第⼀块⽊碑标志,尔后向北翻越库鲁克塔格⼭到达底坎⼉前往吐鲁番。成为⾸个罗布泊⼥⼦探险团。
1998年10⽉,50多名粤港旅游者从⽶兰、墩⽴克向北纵穿,经罗布泊湖盆,凭吊余纯顺,参观⼟垠、龙城后,翻越库鲁克塔格⼭前往吐鲁番。
1999年夏天,黄成德受⼀摩托商的委托,驾⼀国产摩托由敦煌出发,经三垅沙、⽩龙堆、⼟垠、湖⼼、龙城、营盘,从库尔勒出罗布泊,完成了摩托横穿罗布泊的⾏程。
2000年3⽉,巴州政府和库尔勒楼兰学会组织各地专家学者等有关⼈⼠51⼈由库尔勒经营盘、龙城、⼟垠、罗布泊湖⼼进⼊楼兰,举⾏发现楼兰⼀百周年纪念活动,然后由湖⼼向南穿越⾄⽶兰,经若羌返库尔勒。
2000年5⽉,⼴东⼀罗布泊探险团⽤5天时间完成库尔勒到罗布泊湖⼼的⾏程。
2000年10⽉,⾹港⼀探险团由敦煌进罗布泊,实施东西南北穿越活动。
2000年10⽉,⼴东⼀探险团由南向北穿越罗布泊。
2000年12⽉,新疆和深圳的探险考古⼈⼠组织的科考队由孔雀河下游向南进⼊罗布荒漠西部,再次发现“⼩河墓地”。被誉为楼兰⽂明的最重要发现。
2. 描写罗布泊的景象的句⼦
.此时此刻,我们停⽌了说笑,那⼀⽚巨⼤的黄⾊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使我们个个⼼情沉重.
2.那奇形怪状的树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躯,似在表明胡杨在⽣命的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
3.……荒漠是⼤地裸露的胸膛,⼤地在这⾥已脱尽了外⾐,敞出⾃⼰的肌肤筋⾻1.运⽤细节描写,⽣动形象的写出了⾃然恶化的现象和作者⼼情的沉痛,表达出作者的悲叹伤痛之情.2.运⽤拟⼈的⼿法,⽣动形象的写出胡杨的坚强和不屈,也暗⽰⼈类对⾃然的破坏,表达出作者对⼈类破坏⾃然的愤懑之情和对⾃然⽣态恶化的惋惜.3.运⽤拟⼈的⼿法,⽣动形象的写出荒漠的严重性和⽣态恶性发展的现象,表达出作者对⾃然恶化的的愤懑悲痛之情,震撼⼈⼼.
3. 关于罗布泊美景的⽂字
罗布泊
罗布泊在若羌县境东北部,曾是我国第⼆⼤内陆河,海拔780⽶,⾯积约2400-3000平⽅公⾥,因地处塔⾥⽊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著称于世,古罗布泊诞⽣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距今已有200万年,⾯积约2万平⽅公⾥以上,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湖盆地⾃南向北倾斜抬升,分割成⼏块洼地。现在罗布泊是位于北⾯最低、最⼤的⼀个洼地,曾经是塔⾥⽊盆地的积⽔中⼼,古代发源于天⼭、昆仑⼭和阿尔⾦⼭的流域,源源注⼊罗布洼地形成湖泊。罗布泊曾有过许多名称,有的因它的特点⽽命名,如坳泽、盐泽、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得名,如蒲昌海、牢兰海、孔雀海等。元代以后,称罗布淖尔。汉代,罗
布泊“⼴袤三百⾥,其⽔亭居,冬夏不增减”,它的丰盈,使⼈猜测它“潜⾏地下,南也积⽯为中国河也”。这种误认罗布泊为黄河上源的观点,由先秦⾄清末,流传了2000多年。到公元四世纪,曾经是“⽔⼤波深必汛”的罗布泊西之楼兰,到了要⽤法令限制⽤⽔的拮据境地。清代末叶,罗布泊⽔涨时,仅有“东西长⼋九⼗⾥,南北宽⼆三⾥或⼀⼆⾥不等”,成了区区⼀⼩湖。1921年,塔⾥⽊河改道东流,经注罗布泊,⾄五⼗年代,湖的⾯积⼜达2000多平⽅公⾥。60年代因塔⾥⽊河下游断流,使罗布泊渐渐⼲涸,1972年底,彻底⼲涸。历史上,罗布泊最⼤⾯积为5350平⽅公⾥,民国20年(1931),陈宗器等⼈测得⾯积为1900平⽅公⾥。民国31年(1941年),在苏制1/50万地形图上,量得⾯积为3006平⽅公⾥。1958年,我国分省地图标定⾯积为2570平⽅公⾥。1962年,航测的1/20
万地形图上,其⾯积为660平⽅公⾥。1972年,最后⼲涸部分为450平⽅公⾥。注⼊罗布泊的诸⽔,主要有:塔⾥⽊河、孔雀河、车尔⾂河和⽶兰河等,同时也部分的受到齐连⼭冰川融⽔的补给,融⽔从东南通过勒河流⼊湖中。近代,⼀些进⼊罗布泊地区的外国⼈把罗布泊说成是“游移湖”。1876年,沙俄军官普尔热⽡尔斯基,在塔⾥⽊下游考察后,以其⽚⾯之见,错误的认定,卡拉河和顺湖即中国古记所记罗布泊。他的学⽣科兹洛夫和英国的斯坦英⽀持他的看法。德国地理学家范李希霍芬却持反对的观点。接着,瑞典⼈斯⽂.赫定系统的提出⼀套关于罗布泊游移的理论,认为它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是由于湖底周期性沉积、抬升和风饱蚀降低的结果。这种游移说,曾长期为中外学者所接受。除斯⽂.赫定外,美国⼈亨庭顿提出了“盈亏湖”的理伦。中国学者陈宗器发表了“交替湖”的观点,⽽苏联地质学家西尼村则试图⽤构造运动来做解说,围绕罗布泊游移问题的争论,延续了⼀个世纪。我国科学家近年实地考察,证实了罗布泊是塔⾥⽊盆地的最低点和集流区,湖⽔不会倒流;⼊湖泥沙很少(湖底沉积物3600年仅1.5厘⽶),⼲涸后变成坚固的盐壳,短期内湖底地形不会剧烈变化。对湖底沉积物通过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证明,罗布泊长期是塔⾥⽊盆地的汇⽔中⼼。这说明,游移说是不切实际的推断。两千多年来,不少中外探险家来罗布泊考察,写下了许多专著和名篇,发表了不少有关罗布泊的报道。但是,由于各种局限和偏见,也制造了许多讹误,为罗布泊罩上了神秘的⾊彩。
5 罗布泊⼈
罗布⼈是新疆最古⽼的民族,他们⽣活在塔⾥⽊河畔的⼩海⼦边,“不种五⾕,不牧牲畜,唯⼀⼩⾈捕
鱼为⾷。”其⽅⾔也是新疆三⼤⽅⾔之⼀,其民俗,民歌、故事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这是⼀个单⼀⾷鱼的民族,丰富的营养使许多⼈都长⽣不⽼。⼋九⼗岁都是好劳⼒,甚⾄还有⼀百岁的新郎。罗布⼈结婚的陪嫁,是⼀个⼩海⼦,这在世界上恐怕绝⽆仅有
4. 谁有描写罗布泊以前的样⼦的美⽂啊
在卫星影像图中,位于新疆若羌县境东北部的⼀处地形极像⼀只巨⼤的⼈⽿,那就是已经⼲涸的罗布泊湖盆:湖⽔退缩蒸发后留下的⼀层层盐壳恰似“⽿轮”,被伸⼊湖中的半岛⼀分为⼆的东西两湖好像两个“⽿孔”,⽽喀拉库顺湖注⼊后形成的三⾓洲宛若⼀弯柔软的“⽿垂”。
古罗布泊诞⽣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距今已有200万年,在新构造运动中,湖盆地⾃南向北倾斜抬升,分割成若⼲洼地。在漫长的演化中,罗布泊给世⼈留下太多⾃然之谜:曾是我国第⼆⼤内陆河,现在却成了地球的“旱极”;曾有着⼈⼝众多、繁华兴盛的古代楼兰王国,是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的咽喉门户,现在只剩⼀圈圈的盐壳组成的荒漠。
古往今来,这些谜团吸引了⽆数探险者舍⽣忘死深⼊其中,更为罗布泊披上神秘的⾯纱。在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的《汉书·西域传》中,罗布泊是塔⾥⽊盆地⽔系的归宿,“⼴袤三百⾥,其⽔亭居,冬夏不增减”。
它的丰盈甚⾄使⼈误认为它就是“中国河之源”。然⽽到了本世纪60年代,曾经沧海的罗布泊却彻底消亡。
科学家认定,罗布泊的基本⼲涸⼤约发⽣在1964年。很长时间以来,罗布泊地区被认为是全球最⼲旱的地区,可见它在近⼀万年的演化中经历了多么剧烈的⼲湿变动。
据记载,湖⽔⾯积最⼤时能达到1.2万平⽅公⾥,不过到了1942年已缩⼩到3006平⽅公⾥。尽管罗布泊周边的环境时好时坏,但总的说来,罗布泊始终处于⼲旱之中。
纵观历史可以看出,湖泊演变过程中的快速和突变现象极其明显,这正是极端⼲旱⽓候条件下宽浅湖泊演化的基本特征。这个“旱极”也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地带。
古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洲、⾮洲、欧洲的东西交通要道,是⼈类⽂化历史上最长的⼤动脉。发⽣其中的众多历史故事和罗布泊地区蕴藏的⾃然奥秘,始终是⼈们追索的⽬标。
尽管社会上流传着“罗布泊、楼兰在中国,⽽其研究在国外”的说法,事实上,中国历史上就不乏众多记述罗布泊和这条⼤动脉的历史⽂化的⽂献和著作。⽽中国近代科学家更是为探索它的奥秘进⾏过多次考察研究,有⼈甚⾄为此献出了⽣命。
1927年,瑞典的斯⽂·赫定在筹备他的第六次中亚考察时,中国学术界与他进⾏了长达六个⽉的谈判,
最终双⽅达成协议,共同组成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并规定考察团所探集、发掘的⼀切动植物标本、⽂物、矿物样品等都是中国的财产。这次考察从1927年⼀直延续到1935年。
考古学家黄⽂弼先⽣在罗布泊北岸进⾏考古发掘,1934年他在⼀个三⾯环⽔的湖岛上发现了⼀个烽⽕台遗址,取名为“⼟垠”。他撰写的《塔⾥⽊考古记》、《罗布淖尔考古记》等著作,对罗布泊洼地和考古和历史地理研究做出重要的贡献。
地质古⽣物学家袁复礼则在三台以南侏罗纪地层中发现了恐龙化⽯、恐龙蛋和植物化⽯,这说明,罗布泊在⽯炭纪中期曾发⽣过海浸,当时这⾥充满了各种⽣物,这⼀发现使考察团兴奋异常,也震惊中外。时⾄今⽇,这⾥的恐龙和硅化⽊已成为中外学者研究的基地,也是⽣态旅游者向往的胜地。
著名的地理学家陈宗器先⽣在1931年和1934年两次考察后,测绘出罗布泊地图,并在斯⽂·赫定“游移湖”的基础上提出“交替湖”这⼀新概念,他认为,⼲旱区河道的改变和湖泊的迁移,是受沉积与风⼒侵蚀两种作⽤的⽀配。河流挟带的泥沙以及暴风时挟带的泥沙,汇积于湖泊和河道中,使湖底和河床愈积愈⾼。
当沉积物⾼于其岸时,⽔溢他处,河⽔改道,形成湖泊。原来的湖泊则⼲涸,湖底暴露出来,接着暴风开始侵蚀,将泥沙逐渐吹去,⼲涸的湖底成为新的洼池,当新的湖泊和河道因泥沙沉积渐渐变浅,河⽔冲决⾼淀的河床改归旧道时,新的湖泊⼜形成。
西北⼲旱区的河道及其尾闾湖泊就是这样交替⽣成。 1956~1959年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进⼊罗布泊进⾏第⼆次⼤规模考察,地理、⽔⽂地质、⼟壤、植物等各类专业⼈员云集与此,他们曾到达最后⼲涸的罗布泊西湖,这也是⼈类最后⼀次在罗布泊中泛⾈。
考察中,⼤家⼀致认为罗布泊不是⼀个“游移湖”或“交替湖”。周廷儒教授对罗布泊的形成与演变做出了详尽的论述。
他说,塔⾥⽊盆地东部是⼀个凹陷地区,其间散布着许多⼤⼤⼩⼩的湖泊和沼泽。在径流较丰富的时期,⼤量积⽔联合成较⼤的湖泊,⽽在⼲旱时期,⼜重新分散或消失,留下⼤⽚的盐壳。
现时的罗布泊可能是晚更新世或全新世初期的构造凹陷,受最新构造运动的断块差别和活动性的影响,使其成为塔⾥⽊盆地最低的集⽔和积盐中⼼。周教授分析了先秦以来(2000多年来),我国⽓候经历的⼲冷与暖湿交替的过程,即春秋、汉初、隋唐、元为温暖期;南北朝、南宋、明末、现今为寒冷期。
他指出,罗布泊⽔体的扩张与缩⼩时同⾼⼭⽓候的变化息息相关。冰期⽓温寒冷,⾼⼭冰川消融减少,⽔系缩短,湖泊缩⼩;间冰期⽓候温和,⾼⼭冰川融解加强,⽔系扩展,湖泊扩⼤。
罗布泊在湖盆内移动,它的⽔⾯扩⼤和缩⼩和古⽔⽂条件的变化有关,特别是与塔⾥⽊河、孔雀河⽔系在铁⼲⾥克地区的改组和重新分配相联系。罗布泊是⼀个充满⾃然之谜的神秘地区。
近百年来,⼀些中外学者到这⾥进⾏探险。
5.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抒发感情的句⼦急~
绿洲,仙湖,这就组成了过去的罗布泊;沙漠,神秘,这乃现在的罗布泊。罗布泊,由美丽的仙湖变成恐怖的险湖,这⼜是谁造成的呢?是⼈类啊!如果你是罗布泊的⼀员,你会怎样?
假如我是罗布泊最后⼀条⼩溪,那往⽇的美姿,⼲净将会消逝,⽽会成了肮脏丑陋的巫婆样。那样的话,会有⼀天⽐⼀天多的⽣物死在我乌⿊的长头发上,多么残忍啊!
假如我是罗布泊最后⼀条⼩溪,那往⽇的淙淙流⽔,叮叮当当的悦⽿声将会消灭,成了⼲巴巴的⽼太婆,那样的话,会有⼀天⽐⼀天多的皱纹爬上我的脸。这是为什么呀?还不是⼈类盲⽬地⽤⽔、引⽔、抽⽔⽽造就的丰功伟绩!多么伟⼤啊!
假如我是罗布泊的最后⼀条⼩溪,我会努⼒地制造线索,让未来⼈和未来物知道我们都是怎样消逝的,让它们为我们报仇。但如果⼈类听我们的劝告,那将会两全其美:“⼈类啊,带上你们的盲镜吧!看清楚你们是在做什么啊!你们在破坏⽣态平衡,在污染环境,在毁灭你们⾃⼰的家园啊!快住⼿吧!”多么真诚啊!
……
是啊,让我们共同携⼿来保卫⼤⾃然,保卫我们的家园吧!
6. 谁有描写罗布泊景⾊的抒情散⽂或诗歌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全⽂: 1.塔克拉玛⼲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
⾃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赫定闯⼊罗布泊,它才逐渐为⼈所知。 2.1980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家⽊在那⾥进⾏科学考察失踪;16年后,探险家余纯顺⼜在那⾥遇难,更给罗布泊增添了⼏分神秘⾊彩。
3.罗布泊.⼀望⽆际的⼽壁滩,没有⼀棵草,⼀条溪,夏季⽓温⾼达70℃。罗布泊,天空中不见⼀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4.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却是⽜马成、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命绿洲。
5.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啊!
6.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7.《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陆的⼴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长廊,夏季⾛⼈这⾥与置⾝江南⽆异。
昔⽇塔⾥⽊盆地丰富的⽔系滋润着万顷绿地。当年张骞肩负伟⼤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
映⼈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和⾦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8.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超过20万平⽅公⾥。
到了20世纪还有l OOO多平⽅公⾥⽔域。斯⽂·赫定在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
他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上转了⼉圈,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的美景。回国后,斯⽂·赫定在他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书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像镜⼦⼀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如神仙⼀般。
在船的不远处⼏只野鸭在湖⾯上玩耍,鱼鸥及其他⼩鸟欢娱地歌唱着…… 9.被斯⽂·赫定赞誉过的这⽚⽔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恐怖的地⽅。 10.罗布泊的消亡与塔⾥⽊河有着直接关系。
11.塔⾥⽊河全长1321公⾥,是中国第⼀、世界第⼆⼤内陆河。据《西域⽔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
代前,塔⾥⽊河下游河⽔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林⽊茁壮。
1925年⾄1927年,国民党政府⼀声令下,塔⾥⽊河改道向北流⼊孔雀河汇⼊罗布泊,导致塔⾥⽊河下游⼲旱缺⽔,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解放后的1952年,塔⾥⽊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坝,⼜将塔⾥⽊河河道改了过求。
塔⾥⽊河下游⽣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枝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变成牧场。 12.问题出在近30多年。
塔⾥⽊河两岸⼈⼝激增,⽔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后的耕地要⽤⽔,开采矿藏需要⽔,⽔从哪⾥来?⼈们拼命向塔⾥⽊河要⽔。
⼏⼗年间塔⾥⽊河流域修筑⽔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138处,建抽⽔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天就要抽⽔万多⽴⽅⽶。
13.盲⽬增加耕地⽤⽔、盲⽬修建⽔库截⽔、旨⽇掘堤引⽔、盲⽬建泵站抽⽔,“四盲”像个巨⼤的吸⽔⿁,终于将塔罩⽊河抽⼲了,使塔⾥⽊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1000公⾥,320公⾥的河道⼲涸,以致沿岸5万多市耕地受到威胁。断了⽔的罗布泊成了⼀个死湖、⼲湖。
罗布泊⼲涸后,周边⽣态环境马上发⽣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胡杨林成⽚死亡,沙漠以
每年3⽶⾄5⽶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阔⽆垠的塔克拉玛⼲⼤沙漠浑然⼀体。
14.罗布泊消失了。 15.⾦秋⼗⽉,我站到了位于新疆巴⾳郭楞⾃治州的塔⾥⽊河的⼤桥上。
16.放眼望去,塔⾥⽊河两岸的胡杨林似⼀道绿⾊的长城。 17.胡杨,维吾尔语称做“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
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庇护所和栖息地,马、⿅、野骆驼、鹅喉羚、鹭鸶等百余种野⽣动物在林中繁衍⽣息,林中还伴着⽢草、骆驼刺等多种沙⽣植物,它们共同组成了⼀个特殊的⽜态体系,营造了⼀个个绿洲,养育着750余万各民族⼉⼥。 18.如此重要的胡杨林因塔⾥⽊河下游的⼲涸⽽夫⾯积死亡。
1958年,塔甲⽊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现在已减少到420万亩。伴随着胡杨林的锐减,塔⾥⼩河流域⼟地沙漠化⾯积从66%上下到84%。
“沙进⼈退”在塔⾥⽊河下游变成现实,⾄罗布庄⼀带的库鲁克库姆与世界第⼆⼤沙漠塔克拉玛⼲沙漠合拢,疯狂地吞噬着夹缝中的绿⾊长城,从中穿过的218国道已有197处被沙漠掩埋。 19.我们沿塔⾥⽊河向西⾛出200公⾥后,绿⾊长城突然从眼中消失。
塔⾥⽊河两岸的胡杨林与两边的沙地成了⼀个颜⾊。由于缺⽔,长达数百公⾥的绿⾊长城在⼲渴中崩
塌。
20.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渴后终于变成了⼲枯的“⽊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躯,似在表明胡杨在⽣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 21.再向前,我们到了罗布泊的边缘。
同来的同志告诉我,再也不能向前⾛了。若想进⼊罗布泊,⾄少要有两辆汽车,必须备⾜⾷品和⽔。
我们只得钻出汽车,将⽬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罗布泊。 22.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地裸露的胸膛,⼤地住这⾥已脱尽了外⾐,露出⾃⼰的肌肤筋⾻。
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道道肋⾻的排列⾛向,看到沧海桑⽥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深藏的痛苦与⽆奈。 23.罗布泊还能重现往⽇的⽣机吗。
7. 描写罗布泊昔⽇的⾯貌的⽂章
关于罗布泊,《辞海》上是这样说的: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多⽔之湖”。
元旦的优美句子10字古称蒲海、盐泽、洛普池、泽。在新疆维吾尔⾃治区塔⾥⽊盆地东部、若羌县东北部。
孔雀河从北⾯注⼊。呈葫芦形,⾯积3 006平⽅公⾥,湖⾯海拔768⽶。
由于河流改道及上游灌溉引⽔,湖⽔逐渐枯浅和⼲涸。沿岸盐泽⼴布。
这⼀资料有助于我们整体感知课⽂内容。标题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说,罗布泊本是⾮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
这是⽣态环境遭受⼈为破坏的悲剧。这篇报告⽂学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要树⽴全民环保意识,搞好⽣态保护。
罗布泊今昔对⽐,令⼈痛惜,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令⼈遗憾。全⽂的思路⼤体是这样的。
开头是今⽇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亡的缘故,⼜具体展现今⽇罗布泊的荒漠景象。
最后推⽽⼴之,说到青海湖、⽉⽛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态环境的强烈呼吁。要⽐较具体地把握课⽂内容,可以做⼀份内容提要,就下⾯⼏个问题画出要点。
──今⽇罗布泊是怎样⼀个地⽅?关键词是“沙漠”“神秘”。──过去罗布泊是怎样⼀个地⽅?关键词是“绿洲”“仙湖”。
──罗布泊为什么消亡?关键词是“改道”“四盲”。──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关键词是“青海湖”“⽉⽛泉”。
全⽂充满痛惜之情,为罗布泊⽣态环境的破坏⽽痛惜,为⼈们的盲⽬性造成的悲剧⽽痛惜。⽣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是课⽂的基本理念。
课⽂⼜涉及西部⼤开发战略问题,⽤历史的教训,说明⽣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本⽂是⼀篇报告⽂学。
报告⽂学兼有⽂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讲究形象性、抒情性。
作者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上是下了⼀番功夫的,叙述事实、列举数据都真实可靠。但是报告⽂学不同于调查研究报告,是富有⽂学性的。
即使引⽤史书,引⽤前⼈著作,也注重形象的描绘,让⼈回到遥远的过去,有⾝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形象地描写了今⽇罗布泊,特别是对枯死的胡杨林的描绘,对罗布泊荒漠的描绘,运⽤拟⼈、⽐喻等⼿法,写得形象鲜明,情境凸现,饱含痛惜之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