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2021.2
|为受众提供了新的观看角度,
也提供了新的传播话题。(三)利用新旧媒介融合加强传播效果在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与互联网提供的新媒介的
选择上,《新闻联播》的传播没有轻重之分。
一方面,面对年轻受众的大量流失,时政新闻需要加强其新传播媒介的建设和完善,把握住在年轻受众中的话语权和传播性;另一方面,不能忽视中老年受众以及其他暂时不具备互联网条件的受众体,要关注他们对于时政新闻的需求。总而言之,传统媒介和新媒介是时政类新闻拓宽传播渠道、增加传播受众和提高传播影响力的两个重要手段,传统时政新闻媒介为新时政新闻媒介提供最新的、
最权威的、最重要的新闻资源和素材;
新的时政新闻媒介为传统时政新闻媒介提供更广泛的、
有效的传播途径。利用好新旧媒介融合,能够有效提高时政新闻的传播效率。招行贷款利率
四、结语
在全媒体发展的大背景下,
时政类新闻的传播面临很大的威胁和挑战,但在变革传播方式后,
一方面,时政新闻令受众印象深刻的严肃形象和时政新闻内容的呈
现方式发生了转变,给予受众新鲜的体验感;
另一方面,时政新闻利用好跨媒介融合传播方式,拓宽了传播渠道,增加了传播受众。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88亿,占网民整体的94.5%,其中短
视频已成为新闻报道的新选择。广电时评的数据显示,
2020年上半年CCTV-新闻频道收视率增幅超过92%,较2019年同期收视几乎翻番,《新闻联播》收视份额高
陈丽华前夫离婚原因达35.52%,为五年来的最高值。变化最大的数据是
《新闻联播》中心城市青年观众的收视增长,同比增幅达139%。由此可见,《新闻联播》等时政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得到彰显,在抖音新媒体上的探索初见成效。参考文献:
1.匡文波,杨梦圆.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移动短视频传播策略研究———以“央视新闻”抖音号短视频传播为例[J].新闻论坛,2019(06):23-25.
2.吴雪儿,袁健湘,招宛杨,刘伟宏,陈锴梁.《新闻联播》的风格转向与跨媒体传播的效果分析[J].传播力研究,2020(13):11-1
3.
3.孙海龙.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传播影响力的构建———以央视《新闻联播》上热搜为例[J].新闻潮,2019(09):36-38.
4.王婷杨.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变化发展———以央视《新闻联播》为例[J].新闻传播,2020(14):31-32.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媒体融合在今天已经不算是一个新名词,
但“融合之路”依旧在向更深的方向发展。从2013年11月党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
“媒体融合”开始,媒体从内容、渠道、平台、管理等方面进行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8·18”讲话中全面而精辟地阐述了媒体融合的具体过程和程度,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媒体融合元
年”。到2020年,媒体已经从相“加”
走到相“融”的一体化。
经过多年奋斗,在创新中改革,
在改革中创新。直到2019年1月25日,媒体融合纵深发展被第一次提出。
要实现媒体纵深发展,应以智能媒体建设为抓手,
在传播空间、内容制造、技术支撑、
传媒经营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精耕细作。实现融媒体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目的就
是传播主流声音,
在大数据和5G 的助力下,加快将人工智能运用到新闻的采编、
生产、分发、反馈中,探索主流价值驾驭的算法推荐模式。在新时代,
相比于战术问题,解决战略问题更为重要。
因为战略解决的是渠道、内容的问题,而战术解决的是方法问题。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方向比速度更重要。
报、网、台、微、端的内部融合已经完成,
传播主流价值观的版图要不断扩大,从中央到地方、
主流媒体到新媒体、国内到国外,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
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一、打通渠道限制,有效传播主流声音
互联网这把“双刃剑”,打开了新的传播模式,但同时也对新闻舆论工作发起挑战。受众不再依附于传统
媒体获取信息,从前是“人信息”
,现在是“信息人”。手机满足了用户丰富的信息需求,
拥有网络,就可以实现即时通讯、获取新闻资讯、
传播或观看视频、学习知融媒体纵深发展对于主流价值观传播的影响
阴李
摘要:媒体融合的纵深发展是大势所趋,对于传播主流价值观有不同层面的影响。在渠道方面,传统媒体和新媒体
依靠各自的资源优势和流量优势,打通渠道的限制,更有效地传播主流声音。在社会治理方面,网络的匿名性给予每个
人发声的权利,公共事件的讨论融入了更多元的声音,在进行“媒体治理”时,更深入传播主流声音。在科技方面,依托
5G 商用,万物皆媒带来个人、体的深层数据,媒体利用数据整合更精准、更广泛地传播主流声音。关键词:融媒体;纵深发展;
主流价值观201
吴镇宇微博识,不用再像以前那样从几份报纸中信息、从几家频道节目、在固定地点打电话。随着市场的变革,用户的使用习惯、消费习惯也发生转变,所以媒体要探析市场、洞察用户,从中反推手机用户浏览信息的内容、渠道、形式,进而和这些用户进行接触,使他们对主流价值观产生认同。
费孝通先生曾在《乡土中国》中把中国社会格局比作“水波纹”,每个人自身就是一块石头,丢在水中会形成层层波纹,被圈子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只不过当时波纹涉及范围最多限于亲疏关系之间,只限于那“一亩三分地”。但现在互联网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社交媒体建立起丰富的强弱关系,个人信息的获取在自己所塑造的圈子中,按照社会资本、关系亲疏构建自己的信息源。要想有效传播主流信息,不是盲目地建立端、微、网,这种做法对于资金不足、影响范围窄的媒体来说是一种资源浪费。而打破最后一公里的“症结”就在传播渠道上,将主流价值观“嵌入”社会关系渠道中,将传统媒体的优势——
—内容、技术、人才、资金、社会资源,同平台的优势——
—无限的流量相结合,实现资源变现,打通渠道限制。
二、多元协商民主,深入传播主流声音
基于共同爱好、价值观念、文化认同的个体,在虚拟的互联网上形成了网络社。社通过符号传达情感,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诉求、利益,在线下无法表达的意愿将会通过互联网传达,并形成共鸣。所以公共事件的讨论“站”在了各大平台的“热搜”榜上,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住房拆迁的讨论中充斥着不同的声音。媒介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基于集体意识和共同想象而形成内在联系的社会,是存在于媒介运作中的。媒介见证社会实体的存在,见证社会力量的博弈,媒介本身就是社会”。在鱼龙混杂的声音中,主流媒体更应该追溯事件的本源,倾听社会不同的声音,寻求普遍利益。“媒介治理”这一概念在2002年出版的《全球媒介治理引论》一书中提出。爱尔兰学者肖恩认为,“媒介的善治存在于三个层面:媒介对于公民社会的自我治理与完善;媒介对于国家权利机关(政府)的监督与共治;媒介对于超国家机构或组织的跨文化治理”。融媒体在纵深化过程中,不能只一头发展技术和平台,更要利用技术和平台进行民主、合作、开放的社会多元治理。2019年11月,台湾演员高以翔在录制浙江卫视《追我吧》综艺节目时发生意外,因抢救无效去世,网络舆论中有感伤的网民、追责的粉丝、消费死者的自媒体,甚至到后来演变为体的谩骂。央视在报道此事件时没有避重就轻,而是义正辞严地点
名批评《追我吧》节目,对其进行质问,在舆论引导上获得多数人的认同,让更多人理性地分析事件。值得注意的是,媒介参与社会治理并不能意图以“媒治”代替“法治”,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
媒体的纵深发展,除了在公共事件中进行舆论引导,还要在社会重大事件上构建体记忆。通过议程设置,在不同平台以不同形式,延长和深化集体记忆。从国庆特别报道来看,在纵向报道方面,从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到各省和地级市在国庆前后都推出主题鲜明的融合报道;在横向形式方面,4K直播、Vlog、H5、微电影、特刊等形式针对不同平台传播多样内容。这是主流媒体在重大事件中以全程、全员、全息、全效的四全媒体进行融合报道的成果,让主流文化在人民心中扎下根,留下记忆。
三、依托科技支撑,广泛传播主流声音
助学金申请书怎么写韩彩英微博麦克卢汉早在50多年前就提出地球村、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等概念,这种具有前瞻性的见解,在今天让人们更加感受深切,技术的赋权为一切带来新的可能。
5G时代实现了万物皆媒,会进一步改写大众传播的要素及模式。曾经的新闻采访主要靠人力,记者集采访、写稿、整合资料于一身。而近些年的无人机新闻报道,打破了拍摄条件的限制;中央厨房的建成,完成了一次采集多次生成。5G所创造的未来,信息采集会从“人”到“物”实现多方贯穿,智能设备作为人体器官进行延伸,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甚至人的感官无法达到的层面都融为一体。“物”对于信息的获取更加精准化、客观化,增强人们获取信息的效率和判断力。因此,要通过皆
能为媒体的物,收集个体或体的心理、状态、特性和行为,依托这些数据对个体进行分析,进而从宏观上反映社会公众的态度、情绪、思想。了解到公众对社会的看法,媒体更能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技术的应用总伴随着原则和伦理的考验。在大批量获取数据的同时,信息隐私权一直是互联网亟待解决的问题,信息茧房的持续影响可能使人变成“算法的囚徒”,诸如此类的问题对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善用技术,守住底线,才能让技术真正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院
1.陈玲.紧跟时代变革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论媒体纵深融合的决定性因素与智媒传播[J].今传媒,2019(11):46-47.
2.[美]汉诺·哈特.传播学批判研究:美国的传播、历史和理论[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绍兴柯桥疫情
3.刘海霞.新常态下的社会治理与媒介参与[J].青年记者,2016(10):55-56.
4.杨柳.网络社参与公共事件的社会治理——
—基于媒介参与视角的考察[J].新闻论坛,2019(04):88-91.
5.彭兰.5G时代“物”对传播的再塑造[J].探索与争鸣,2019(09):54-57.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202
|RADIO&TV JOURNAL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