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伦贝尔牧草产业发展分析
迟晓雪;义如格勒图;赵育国;呼斯勒;高显颖
【摘 要】文章分析了呼伦贝尔草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在人工草地面积逐渐加大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发展草产业带动畜牧业发展提出新思路。
【期刊名称】草原与草业》
【年(卷),期】2017(000)003
【总页数】4页(P11-14)
【关键词】呼伦贝尔;牧草产业;发展分析
【作 者】迟晓雪;义如格勒图;赵育国;呼斯勒;高显颖
【作者单位】[1]呼伦贝尔市草原工作站,内蒙古海拉尔021008;[2]呼伦贝尔市畜牧工作站,内蒙古海拉尔021008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S-1
近些年来,在国家、自治区草原保护建设政策和项目的引导和支持下,尤其是2011年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中牧草良种补贴项目”和自治区“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实施以来,呼伦贝尔市牧草产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1.1 天然草场和人工草地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据统计,2016年呼伦贝尔市人工饲草地建设面积300万亩,其中多年生牧草保留面积64万亩,多年生牧草新建面积15万亩,补播种草69万亩,一年生牧草种植152万亩。人工草地种植结构逐步优化,苜蓿种植比例明显增加。一是以苜蓿为主的优质牧草种植面积稳步增长。2012年在国家启动“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的同时,自治区实施了“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推动了呼伦贝尔市苜蓿产业的发展。目前,呼伦贝尔市苜蓿人工草地面积近30万亩。从总体上看,相对集中种植的3 000亩苜蓿有38个片区,形成了以农垦集团、鄂温克旗、额尔古纳为核心的苜蓿种植区,有效缓解了优质蛋白饲料短缺的局面,促进了草
苜蓿草种植产业发展。二是青饲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16年种植青饲玉米150万亩,产量在300万吨以上,其中青贮下窖占30%,青干储占70%。今年由于遇到严重旱灾,农区将青饲玉米销往牧区,即减少了农民损失,又缓解了牧区缺饲料问题。三是天然草场生态保护得到改善。这几年在国家禁牧和草畜平衡补奖政策引领下,加之雨水条件较好,整体亩产干草有所上升,据统计,呼伦贝尔市天然草原核心区,亩产干草达100公斤以上。常年全市打贮草达130万吨左右,前两年在雨水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打草量均已突破了150万吨,并向周边地区和外地销售剩余的饲草达到50万吨。
呼伦贝尔市现已初步形成了以天然草、苜蓿草、青贮玉米三大主导产品类型和以青干草、青贮、草颗粒(块)、鲜草及种子五大类草产品为支撑的草产业发展格局。
1.2 草种繁育基地建设初见成效
呼伦贝尔市将牧草种子纳入畜牧种业发展目标,牧草种子工程的实施是实现草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提升草产业化综合水平的重要举措,为增加草牧业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加强适应性强的呼伦贝尔杂花苜蓿、黄花苜蓿等本地培育的优质苜蓿原种基地建设。在鄂温克旗、陈巴尔虎旗、阿荣旗、扎兰屯市等适宜地区落实苜蓿原种基
地2.23万亩,预计产杂花苜蓿种子25万公斤。提升了呼伦贝尔市优质苜蓿种子的生产能力,缓解高纬度地区苜蓿种子紧缺的状况。
1.3 草产业生产销售企业发展较快
目前,呼伦贝尔市本地草产品开发和加工企业有呼伦贝尔英伦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呼伦贝尔腾格里草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呼伦贝尔辉腾畜牧业发展公司和鄂温克绿禾草业有限公司、阳波畜牧业发展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业,域外大型牧草企业蒙草生态、草都等也已在呼伦贝尔市牧区布局,呼伦贝尔市的草产业育种、生产、加工、销售链已现雏形。
1.4 饲草储备能力不断增强
近两年,市政府主导在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后续产业扶持资金中安排1.056亿元,用于饲草料储备库建设,并重点向传统牧业旗倾斜,建设一批高标准的饲草料储备库,面积在1 000平米的饲草料储备库达176座,牧区苏木级全覆盖,嘎查级90%以上都实现了饲草储备能力,应急储备饲草能力在20万吨以上。
2.1 传统靠天养畜观念根深蒂固,科学养畜水平低
传统靠天养畜、逐水草而居观念根深蒂固,要想改变非常困难。根据调查,呼伦贝尔鄂温克旗阳波畜牧业发展服务有限公司,2014年起共种植苜蓿1.2万亩,亩产约500公斤,年产约6 000吨,考虑到外销成本高,希望在当地牧户销售,但牧民对苜蓿草不接受,认为价格比天然牧草高,阳波公司采用免费试用的方式,但牧民试用后购买欲还是不强。其主要有原因是在于苜蓿草价格是平年天然牧草价格3~5倍,再加上普通牧民对苜蓿草的优良特性认识不足,使得苜蓿在当地牧户不受青睐。
2.2 发展基础相对薄弱
草原生态环境是草产业发展的基础,草原受气温、降雨量等因素影响明显,草原抵御自然影响能力较弱,草原生态环境依然脆弱,2016年呼伦贝尔市遭遇严重干旱,牧区牧草产量不足往年的一半,饲草不足导致牲畜越冬度春成本成倍增加,牲畜不得已大面积出栏,成交价格大幅降低,牧民损失严重。一方面外购饲草,一方面加紧出栏,保证基础母畜和必要的种公畜安全越冬春,但外调饲草路途远成本高,政府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开通牧民贷款绿通道,大额度的贷款养畜致使普通的牧户难以承受,畜牧业发展似乎陷入了瓶颈,拥有上亿亩天然草原的呼伦贝尔在大旱面前显得很脆弱,这是对畜牧业发展敲响的警钟。
虽然,通过草原补奖政策落实、退牧还草工程等项目的实施,草原退化沙化的趋势得到遏制,草原生态环境逐渐好转,但个别地区草原超载过牧现象还时有发生,草牧场流转后掠夺式经营问题存在,对草原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2.3 打草方式不合理
科学的打草方法是提高草原利用率,保证草原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有些地区天然打草场年年打草不休闲,草场得不到休养生息,造成草的营养成分逐年降低。同时违背牧草自然生长规律打草,提前打草时间,不采用科学的带状轮休轮割制打草,致使草场退化,产草量下降。
2.4 饲草浪费较为严重,年季间供应极其不平衡
一是牧户存在丰年浪费牧草,2013-2015年,雨水充沛,饲草储备过剩,牧户除了储足自用饲草外,还有大量剩余,丰年剩余饲草大部分露天储存,损失量占到10%以上。欠年投入资金购草的现象,2016年,遭遇严重干旱,饲草严重短缺,年季间饲草供应极其不平衡。二是牧民普遍缺乏长草短喂、饲料粉碎、草料搭配的科学饲养经验,造成了较大的饲草料资源浪费。
2.5 产业化水平偏低
一是呼伦贝尔市草产业虽已逐渐起步发展,但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大型龙头企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经营和专业化生产,草粉、草颗粒、草块深加工以及添加各类营养元素的科学配方饲草料生产较少。三是草产品生产者缺乏科学的技术指导,造成田间管理不到位,刈割时间不准,晾晒时间过长,柔嫩部分脱落,使草产品产量和质量降低。四是草产品市场化程度低,草交易市场不够健全,网络销售、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到位。
2.6 饲料种植比例过低
2016年,呼伦贝尔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 388.3万亩,经济作物301.2万亩,饲料作物94.3万亩,粮经饲比为85.8∶10.8∶3.4。按照藏粮于地,引草入田,改良土壤,提高地利和有机质的总要求,结合国内粮食价格的变化,积极推进人工种草工程,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实现人工种草100万亩。进一步扩大全珠玉米饲料的种植,实现粮经饲结构更加科学合理。
3.1 发展人工草地应以农牧业生产调结构转方式,带动畜牧业发展为目标
呼伦贝尔属高寒高纬度地区,苜蓿每年可以刈割两茬,亩产约500公斤,而赤峰、河北等地
苜蓿每年可以刈割3-4茬,亩产可达700-1 000公斤,若从市场前景来讲,并无竞争优势。发展苜蓿产业应以调整地方农牧业结构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为目标。建立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的优势苜蓿带生产苜蓿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畜牧业的发展需求。做好苜蓿产业与畜牧业的对接和实现种养结合,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好的产品,才能提高种植效益。与工业产品相比,苜蓿产品的运输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有很大比例。因此,运输成本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种植企业的收益。只种植苜蓿卖草而不关心畜牧养殖,就很难有较好的收益。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有学者提出“为养而种,为牧而农”,无疑把畜牧业发展放到了极其重要位置,表明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决心。受经济发展水平驱动,人们对草食动物的需求逐渐增加,饮食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不仅要吃饱,更是要吃好。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草牧业”这一概念,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这是符合中国国情,改善民生的根本举措。畜牧业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高度重视人工草地发展,如加拿大天然草原1 530万hm2,人工草地1 240万hm2,新西兰可利用草地面积1 333万hm2,人工草地1 000多万hm2,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比例近1∶1。尽管人工草地种植面积如此之大,但大部分人工草地主要用于发展当地畜牧业,小部分出口国
外,美国90%以上的牧草以农(牧)场家畜自用为主,仅10%左右的牧草作为商品草进行销售,约2.5%的牧草用于出口〔1~3〕。因中国属出口型国家,货船返港多是空船,所以苜蓿从美国运往中国运输费很低,甚至低于国内之间的运输费〔1〕。尽管有如此优势,但美国出口苜蓿份额也是如此之小,人工草地发展的趋势是以农牧业生产调结构转方式,带动畜牧业发展为目标,这也是国外畜牧业发达国家的成功借鉴。将苜蓿优势产业带建设与畜牧业发展规划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是降低苜蓿产品到达需求手中所需的费用,提高苜蓿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