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的七⼤体系和五种模式
旅游不是旅游局的旅游,⽽是涉及全业全景全民的⼀种⼤社会旅游,要跳出旅游抓旅游、跳出区域谋旅游。旅游的全域化,是在旅游国际化加快推进的背景下出现的⼀种包括时间、空间、产业的全域化,是随着⾃主、⾃助、⾃驾旅游加快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跨界发展模式。但是,并不是任何县市区都适合单独设⽴旅游主管部门,并不是所有区域都适合将旅游作为重要产业、⽀柱产业、主导产业,并⾮任何地⽅都可以发展“全域旅游”。
旅游的边界⽆限扩⼤
在旅游业态渐趋丰富、旅游花样层出不穷的态势下,“旅游”早已跨越了各级旅游主管部门管辖的旅游界限(不再是旅⾏社、星级饭店、A级旅游景区的⽼三样)⽽跃升为⼀个涵盖全⽅位、全时空、全业态的万能词。旅游可以成为任何产业的前缀⽽衍⽣若⼲的跨界⾏业,如农业旅游、乡村旅游、⼯业旅游、商贸旅游、养⽣旅游或康体旅游、森林旅游、⽂化旅游、⽣态旅游、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络旅游……旅游的边界⽆限扩⼤,旅游的概念渐趋模糊,旅游成了不是产业的“产业”、不是科学的“科学”,任何⼈都可以摇⾝⼀变⽽成为旅游“专家”,任何⾏业都可以贴上标签成为旅游关联产业。
“时间全域化”即要关注24⼩时全天候的国际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建设;“空间的全域化”指⾯对国际旅游竞争国内化、市际化、市内化趋势,国际旅游市场的⽆边界,旅游国际化要注重主客共享的空间发展,强调
在充分考虑服务于国际游客的同时服务于当地居民和国内游客;“产业全域化”实质上就是树⽴“旅游资源⽆限制、旅游产业⽆边界”的观念,它是与旅游业关联度较⾼的相关产业的⼀种跨界体集合,包括了观光游览业、会展业、休闲度假业、⽂化娱乐业、游憩商务业(特⾊商贸),以及旅游延伸产业与旅游衍⽣产业。
在此情况下,基层旅游部门陷⼊了有限职权与⽆限责任的尴尬境地,旅游业发展开始进⼊⼀个亟待政府统筹协调发展的阶段。然⽽,并不是任何县市区都适合单独设⽴旅游主管部门,并不是所有区域都适合将旅游作为重要产业、⽀柱产业、主导产业,并不是所有的⾏业都适合联姻旅游⽽成为旅游关联产业。⼀个地⽅在较⼤区域背景中的位置与旅游业在当地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位置将直接决定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定位、路径选择、战略⽬标与政策导向,决定了旅游业的位置序列、机构设置、⼈员配备、经费安排。
在开放思维与融合理念的指引下,旅游部门需要从规划规范、政策规范、标准规范、管理规范、服务规范等⾓度,强化旅游发展观念主导、业务指导、需求引导、营销辅导与创新督导。社会各界对旅游⾏业从业⼈员的要求是复合型、适⽤型、外向型与管家型的统⼀体,需要知识层次的厚度、知识结构的丰度、知识⽔平的深度。
旅游不是旅游局的旅游
旅游业既不是⼀产、⼆产,也不能简单地归类为三产,同时它⼜与⼀产、⼆产、三产的关联度很⾼,是联动⼀⼆三产业整合发展的动⼒产业,它是⼀种有别于⼀般⽂化经济产业或经济⽂化产业的跨界⾏业,是连接资源与客源的⼼理学产业。
旅游不是⼀个产业,旅游不是⼀门科学,旅游⾏业没有专家⽽只有杂家,旅游是⼀种⽣活状态,旅游是⼀种⼼理需求,旅游是⼀种意念(或感觉)产品。发展全域旅游需要完善的规划体系,需要对区域旅游所处的发展阶段、坐标位置、⽬标定位、战略选择、空间架构、特⾊挖掘、优势整合、品牌塑造、需求把握、市场研究、渠道嫁接、⼈才⽀撑、政策导向等进⾏认真的研究与思考。并⾮任何地⽅都可以发展全域旅游,也不是任何阶段都可以提全域旅游。
发展全域旅游,需要具备以下七个“体系”:
⼀是互联互通的旅游交通体系。外部交通要迅达、内部交通要顺畅,⽽内外交通要互联互通,这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基础前提。主要包括四个⽅⾯:⼀是快捷顺畅的交通路道体系;⼆是设施完善的旅游交通集散体系(车辆换乘或接驳体系);三是完善鲜明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四是舒适安全的旅游车辆运输体系,还有通景公路沿线的观景点、停靠点、骑⾏道、⼈⾏道、慢⾏绿道系统等。
⼆是要具备设施完备的旅游接待体系。包括住宿设施、餐饮设施、⾃助设施、旅游地接体系等,跳出传统的旅⾏社、星级饭店与A级旅游景区的“⽼三样”。⽐如,引导与⿎励发展⾃助旅游营地驿站、乡村
特⾊旅游客栈、特⾊旅游消费(购物)场所,同时将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提升范围由传统的⼭岳型景区、主题公园拓展⾄时尚休闲基地、乡村旅游等。
三是要形成全时体验的旅游产品体系。⼀年四季,春夏秋冬都要特⾊鲜明的旅游产品,早晚晨午都要有适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供给。
的旅游供给。
四要规范全景覆盖的旅游环境体系。环境的优美与整洁、城市与乡村的互动、景区内外的因素互动是全域旅游之所以成为全域旅游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在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的过程中,要有处处见景、处处可观、处处可玩、处处可留的环境氛围,不能是景区内是第⼀世界,景区外是第三世界。
五是全业融合的旅游发展体系。产业联动、融合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论是“旅游+”还是“+旅游”,都要本着只求所为、不求所有的理念,不要求⾏⾏抓旅游,但是要求⾏⾏嫁接旅游服务理念。积极扶持旅游关联产业即⼋⼤特⾊旅游相关潜⼒⾏业发展,努⼒将美⾷排档、酒吧茶楼、⼯艺美术、旅游商品、保健疗养、运动休闲、化妆美容、娱乐演艺等⾏业打造成旅游特⾊产品。强化⼯业旅游⽰范点建设,延伸与完善旅游产业链,让更多的⼈从事旅游相关产业。
六是形成全域监管的旅游信息体系。要从旅游⼤数据采集、分析、运⽤、共享的⾓度,形成旅游信息
的互联与共享,在明确测算旅游⽬的地景区的接待容量与环境承载量的基础上,做到数据信息的共享与即时服务。建⽴快速的旅游投诉信息受处机制。
七要建⽴全民共享的旅游服务体系。⽆论是旅游产品的研发者、设计者、⽣产者、销售者,还是消费者、体验者;⽆论是远道⽽来的旅游者与扎根此地的原住民,对旅游需求的⼼理是⼀样的。如打造旅游特⾊⼩镇,其基本的服务体⾸先就是⼩镇内的居民或创业者,其次才是外来的客商与旅游者。作为民⽣产业,要形成“我为⼈⼈、⼈⼈为我”、“⼈⼈做旅游、⼈⼈享旅游”的全民共享的旅游服务体系。
旅游不是旅游局的旅游,⽽是涉及全业全景全民的⼀种⼤社会旅游,要跳出旅游抓旅游、跳出区域谋旅游,⼈⼈都是旅游⼤使,⼈⼈关乎旅游形象。
全域旅游下的五种发展模式
全域旅游,已成为时下最为热门的旅游词汇。去年9⽉10⽇,记者从“第⼆届全国全域旅游推进会”上获悉,全国多个地⽅提出要全⾯践⾏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以此推动当地旅游业的新⼀轮发展。其中,五种典型全域旅游发展经验和做法获得了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据悉,这五种典型发展模式包括:
⼀、龙头景区带动型
依托龙头景区作为吸引核和动⼒源,按照发展全域旅游的要求,围绕龙头景区部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
务设施,围绕龙头景区配置旅游产品和景区,调整各部门服务旅游、优化环境的职责,形成了“综合产业综合抓”的⼯作机制,推进“景城⼀体化发展”。以龙头景区带动地⽅旅游业⼀体化发展,以龙头景区推动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以龙头景区带动地⽅经济社会发展。其典型代表有:湖南张家界、四川都江堰。
⼆、城市全域辐射型
以城市旅游⽬的地为主体,依托旅游城市知名旅游品牌、优越的的旅游产品、便利的旅游交通、完善的配套服务,以都市旅游辐射和带动全域旅游,推动旅游规划、城乡规划、⼟地利⽤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促进城乡旅游互动和城乡⼀体化发展,形成城乡互补,优势互动的城乡旅游⼤市场。按照“旅游引领、融合发展、共建共享、提升价值”的思路,推动旅游规划、城乡规划、⼟地利⽤规划、环保规划等“多规合⼀”,以旅游引领新型城镇化。其典型代表有:辽宁⼤连、福建厦门等地。
三、全域景区发展型
把整个区域看作⼀个⼤景区来规划、建设、管理和营销。按照全地域覆盖、全资源整合、全领域互动、全社会参与的原则,深⼊开展全域旅游建设,推进旅游城镇、旅游村落、风景庭院、风景园区、风景⼚矿、风景道等建设,实现“处处是景、时时见景”的城乡旅游风貌。其典型代表有:浙江桐庐、河南栾川、宁夏中卫等地。
四、特⾊资源驱动型
以区域内普遍存在的⾼品质⾃然及⼈⽂旅游资源为基础,特⾊鲜明的民族、民俗⽂化为灵魂,以旅游综合开发为路径,推动⾃然资源与民族⽂化资源相结合,与⼤众健康、⽂化、科技、体育等相关产业共⽣共荣,谋划⼀批健康养⽣、避暑休闲、度假疗养、⼭地体育、汽车露营等旅游新业态,带动区域旅游业发展,形成特⾊旅游⽬的地。其典型代表有:重
休闲、度假疗养、⼭地体育、汽车露营等旅游新业态,带动区域旅游业发展,形成特⾊旅游⽬的地。其典型代表有:重庆武隆、云南抚仙湖、贵州花溪等。
五、产业深度融合型
以“旅游+”和“+旅游”为途径,⼤⼒推进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以及旅游业与⽂化、商贸、科教、体育、宗教、养⽣、教育、科研等⾏业的深度融合,规划开发出⼀批⽂化休闲、⽣态观光、商务会展、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等跨界产品,推动全域旅游要素深度整合,进⼀步提升区域旅游业整体实⼒和竞争⼒。其典型代表有:南京江宁区、北京昌平区。
国家旅游局有关负责⼈表⽰,经过⼀年多的实践和推进,全域旅游概念正在不断丰富和拓展其内涵与外延,全国各地也在为积极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提供新思路、新举措,全域旅游已经形成上下协同、全
⾯推进的良好⼯作格局,极⼤推动了旅游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得到了进⼀步体现。
>支柱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