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研究
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事后监督中心课题组
【摘 要】本文分析了青海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及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结合产业发展理论探讨地方经济优势及发展方向,并在产业、财税、金融政策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期刊名称】《青海金融》
【年(卷),期】2013(000)002
【总页数】4页(P40-43)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财税;金融
【作 者】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事后监督中心课题组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269.24
一、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背景
近年来,青海省围绕着能源、矿产资源、高原生物资源农牧业加工和高原旅游业等,逐步形成了五大特产业链条,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增强,优势工业不断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产业结构得到不断调整和优化。但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仍然较为突出,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层次不高、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区域经济发展比较优势尚未有效发挥,特别是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内外经济深度调整和变革,国家大力推进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中西部地区尤其是青海发展相对滞后,历史欠账较多,因此,集中力量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和提高民众生活水平等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重大问题,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既是解决经济发展中不平
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深层次问题的根本举措,也是巩固当前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迫切需要。
(二)低碳经济时代的影响
低碳经济是指以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开发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减少碳排放的主要压力在生产领域,大幅度降低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强度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减缓碳排放的核心任务,对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巨大的压力。青海产业结构中的第二产业,主要以资源、能源、化工为主,作为上游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压力会更大。
(三)我国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改造提升制造业,二是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四是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建立促进新能源利用的机制,扩大技改
专项资金规模,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施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要实现上述目标,研究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方向显得更为重要。支柱性产业
二、青海省产业结构状况及问题
(一)青海省产业结构总体状况
1.三次产业发展迅速。2009年至2011年青海省生产总值分别为1081.27亿元、1350.43亿元和1634.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比上年增长10.1%、15.5%和13.5%。分产业看,201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55.44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939.10亿元,增长17.3%,第三产业增加值540.18亿元,增长9.7%,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2∶48.7∶39.3转变为2011年的9.5∶57.5∶33.0。第一产业占比下降,说明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增长速度最慢;第二产业占比上升,受惠于国家西部大开发等优惠政策,全省通过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培育了一批特、优势工业,建成了铝电联营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符合工业化过程的一般规律。2009年至2011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0.51亿元、1068.73亿元、1365,99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7.5%、33.5%、45%,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远高于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表1 2005-2011年青海省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表数据来源:青海统计信息网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2005年 12.048.7 39.3 2008年 11.055.034.02009年 9.9 53.3 36.8 2010年 10.055.1 34.9 2011年 9.5 57.5 33.0
2.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在西部12省区中,青海省当前地区生产总值仅高于西藏,三产增速排名分别为第七、第八和第十;居民收入方面,2011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 15,603.31元,增长12.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608.47元,增长19.3%,城镇和农牧民收入增长速度排名为第十和第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猛,列西部第一,但总量不高。
3.资源优势明显,青海经济总量小,资源开发处于初级阶段,经济增长的显著特点是依托优势资源,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型重化工业;石油天然气、电力、有金属和盐湖化工四大支柱产业优势明显;高原绿生态农业、高原旅游业在政府规划和信贷支持下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产业链短,产业关联度不高。
4.园区经济发展迅速。近几年,青海省园区经济快速发展,以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西
宁(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海东综合经济区、中小企业聚集区的重点区域经济建设成效显著。
(二)青海省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层次低。青海地域辽阔,是典型的资源型省份,但是基础设施落后,电力、运输、资源、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难度较大,高端人才匮乏与技能人才不足并存。经济发展以能源、原材料为主,产业发展的层次低、产业升级速度慢,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附加值已成为制约青海经济跨越发展的瓶颈。2011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33.0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06个百分点。产业链短、产业关联度低,企业规模小,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制约着第一、第二产业的结构升级。
2.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协调难度大。青海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在中国乃至亚洲都具有显著的生态战略地位,被称为“江河源”、“生态源”。但是高原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草场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加强和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加快工业化进程,特别是当前以重工业为核心的青海经济发展之间协调难度大。粗放型发展方式使得经济社会发
展与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的矛盾日益突出,节能减排代价高昂,“十一五”时期,全省财政支出中仅用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支出累计达到120.51亿元。
3.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1)农业整体水平低,农牧产品结构不合理,农副产品附加值低、品种单一,产品结构有待升级;生态农业要求的科研成果缺乏,并且科研成果转化慢,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体系与机制缺乏,影响农业内部结构的有序调整。(2)第二产业能耗大,对资源依赖性强,轻重工业失衡,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占比93.3%,其中贡献突出的主要行业大多为资源型及高耗能工业。(3)第三产业以商业、交通运输业为主,而生产性服务业如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等发展滞后。劳动力主要转向生产效率较低的社会服务业,而生产效率较高或对产业升级起促进作用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
4.发展内生动力不足。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年均增速12.2%,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与全国仍有不小差距。2009年,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全国高1.5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为0.7%,比全国低1.0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比重低。在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8%。
表2 规模以上工业数据来源:青海统计信息网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2011年度 怎长速度(%)工业增加值(当年价,亿元) 780.69 19.0#轻工业 52.2019.0重工业 728.49 19.0#国有企业 98.61 25.8集体企业 2.13 -0.8股份制企业 643.65 17.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21.75 19.2#国有控股企业 376.24 12.9
三、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及建议
(一)正确认识产业结构调整机制
1.市场经济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结构调整是“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即市场作用和政府引导共同作用的结果,地区产业结构特征的形成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地区优势产业的形成,取决于资源禀赋状况,但是目前资本、技术和劳动力能在各地区间迅速流动,优势产业的形成越来越取决于该地区的投资环境。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既包括该地区土地、交通网络、水资源等不可移动的要素,更包括资本、技术、人才等可移动要素的集聚能力以及投资以后低成本的发展环境、政府和中介组织高效率的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