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均排名全国前列。粤港澳大湾区涉及11个城市,两种制度,各城市拥有不同的产业基础。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与制造业基地,需要城市的协同发展,因此可以通过大湾区城市之间不同产业的互补,缩小湾区内部的区域经济差距,促使技术、人才等高端资源与传统的人口、土地等禀赋资源进行合作,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城市的产业互补与协同发展。
产业互补是指不同国家或者地区之间的产业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互补主要体现在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多元因素。互补的形式多种多样,区域贸易,相互投资,技术合作等,都可以推动产业的协同发展。不
同地区产业之间存在的比较优势,容易使两地之间产生互补性,体现为产业链延伸,产业分工,技术联盟等多种形式。产业之间的互补能够产生要素流通、产业协同、技术外溢等具有正外部性的效果,使整个区域之间的产业产生独特联系,并保持区域之间产业的独特性,从而促使产业协同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本文重点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的产业互补性,针对大湾区内城市的产业结构互补、细分产业的产业间互补以及重点产业的产业链互补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互补的路径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产业互补性分析
(一)三次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分析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产业互补性分析及
协同路径创新
李人可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7级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摘  要:本文主要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产业基础、产业结构进行梳理,并计算大湾区细分行业、制造业九大产业的区位熵,对不同城市不同产业之间的互补性进行分析,并针对大湾区城市产业互补的路径提出创新性建议。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互补;
区位熵
图1:粤港澳大湾区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2014-2018《广东统计年鉴》、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澳门统计暨普查局的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从2013年到2107年,粤港澳大湾区三次产业结构从1.40:34.70:63.90变动到1.18:32.98:65.84,“三二一”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服务业已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主要支柱产业。而湾区内各城市发展阶段
各有差异。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人均GDP、城市化率等指标均已步入发达经济阶段,经济发展逐渐以科技创新为主;珠海、东莞等城市正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正在不断提升自身制造业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江门、肇庆则仍处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制造生产能力与服务业发展水平均有待提高,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升级。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8》《广东统计年鉴2018》,《香港主要统计数字一览2019》,香港数据由经济活动的分类整理计算而得。
从粤港澳大湾区内城市三次产业结构可以看出,珠三角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内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第二产业占比较高,制造业完整且发达,而港澳地区第三产业占比较高,服务业为城市的主导产业。但大湾区城市的三次产业结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珠三角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够均衡,工业化程度各不相同,肇庆、江门需要提升二三产业发展水平;珠海、东莞等工业化城市仍需要进一步发展自身的第三产业,加快服务业的全面发展;而广州、深圳则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鼓励创新。香港、澳门作为国际化城市,服务业占绝对优势,但缺少工业对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因此虽然港澳地区人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产业结
表1: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三次产业结构
构不同,工业化阶段各异,这些都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互补的基础条件。
(二)细分行业间的比较优势与产业集中度分析1、大湾区城市细分行业的产业互补分析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是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讨论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产业互补性时,需要分析区域内部不同地区的主要产业,根据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分析其互补性。
区位熵是评价和分析地区或城市的产业专业度的基本的方法之一。区位熵作为衡量区域产业专业化程度的数量指标,可以反应区域某一产业的集聚程度或者专业化发展水平,呈现不同区域产业的比较优势。本文采用区位熵来反映空间产业的集聚情况,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Q ij 代表i 地区j 行业的就业人数或者增加值,Q i 代表i 地区所有行业的就业人数或者所有行业的增加值,Q j 代表所有地区j 行业的就
业人数或增加值,Q 代表所有地区所有行业的就业人数或者增加值,LQ i j 就表示具体城市的行业的区
位熵。
表2: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细分行业区位熵
数据来源:根据珠三角九市2018年统计年鉴、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澳门统计暨普查局的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表2为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全部产业的区位熵。具体来看,广州、珠海、佛山和江门在农林牧渔业的区位熵较高,其中江门的区位熵最高(6.80),这与江门的农林资源丰富,海洋资源广阔,农业人口较多有一定关系,需要进一步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提高二三产业占比。
在第二产业里,深圳、珠海、中山、江门和肇庆采矿业的区位熵较高,可能与深圳、珠海等不断进行城市开发更新有关。肇庆的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的区位熵最高(6.61),电力、热力等资源优势明显。香港、澳门、深圳等城市的建筑业的区位熵水平排名前列,这与其房地产业和城市建设有关。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珠三角城市的制造业的区位熵整体水平较港澳高出许多,佛山、东莞等城市的区位熵均超过1,深圳、珠海也接近为1,而广州作为广东省的省会城市,商贸服务业较为发达,因此制造业区位熵较其他城市偏低。港澳已经是以服务业立足的城市,制造业空心化问题较为严重,香港和澳门制造业的区位熵仅为0.08和0.04,制造业缺乏相关的产业基础与产业链条。而珠三角地区整体的制造业发展水平较高,与港澳的制造业可以形成很好的互补,因此可以加强珠三角城市与港澳在制造业产业链条上的合作与协同发展。
在服务业的各项细分行业内,香港、广州和深圳在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生产性
服务业均具有较高的区位熵。港澳在住宿和餐饮业的产业集中度较高,分别为1.81和2.63,体现在香港和澳门在吸引全球游客上有着相当大的优势,旅游产业独具特。深圳(1.65)和香港(1.41)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较为领先,这与深圳打造完善的电子信息产
业发展空间和香港的电子科技快速发密切相关。而广州与香港则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教育业的区位熵超过1,因此广、深、港等城市在教育、科技研发、产业布局、技术服务等一系列产业链条进行互补和协作。香港拥有亚洲规模较大的证券交易所——港交所,并且作为自由贸易港,积极吸引着全球的资本交易,因此金融业是香港的重要产业,区位熵在大湾区排名第一(4.64)。香港和澳门在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具有较高的区位熵,符合其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澳门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区位熵达到了27.16,这与澳门本身高度发达的文娱业有显著关系。广州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区位熵均超过1,肇庆和澳门则在卫生和社会工作与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行业的区位熵排名前列,体现城市管理和建设等方面的优势。
总体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内细分行业的专业化程度各不相同,城市之间各有其独特的优势产业,不同产业之间的产业发展程度的差距较大,这为大湾区城市的产业互补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
2、珠三角城市制造业九大产业的产业集中度与互补性分析
由于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区域,因此制造业产业间的互补将是大湾区内产业互补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大多数珠三角城市的制造业区位熵超过1,制造业基础良好,具有人力资源与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港澳则缺乏制造体系,制造业占比较低,空心化严重,但港澳在科技创新、面向国际市场等方面具有优势,因此珠三角与港澳之间在制造业方面具有较好的互补性。
本文主要针对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的九大产业进行分析。首先计算2017年九大产业在珠三角城市内的区位熵,计算时由于相关产业就业人数数据的缺失,我们
采用各市产业的增加值进行变量的替换。
表3:2017年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九大产业区位熵
数据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18》
从表3结果可以看出,深圳、惠州、东莞在电子信息产业具有较高的区位熵,产业集中度较为明显,区位熵均超过了1。深圳、惠州和东莞均是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柱产业,华为、中兴、大疆等国际顶尖电子信息厂商均布局在深莞惠城市圈内,其中以深圳的科技研发服务,东莞、惠州进行产品制造布局相关产业的产业链条。电气机械产业以珠海、佛山等最为突出,区位熵超过2,而且这些城市也是珠三角地区重要的机械制造加工基地。石油化工以广州(1.88)、珠海(1.80)、惠州(2.17)为主,广州作为广东省的省会城市,有众多大型国企央企落户,其中不乏中石油等石油化工企业,而惠州作为港口城市,海运便利,同时临近深圳、广州等珠三角的核心城市,这些城市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对石油等能源需求巨大,因此惠州背靠广阔的能源消耗市场,因此惠州得以快速发展石油化工行业。纺织服装以佛山(1.25)、中山(1.56)等区位熵较高,江门(4.65)等城市的食品饮料业比较优势则较为明显,这些城市由于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处在转型升级中,而且因为土地、人口等资源禀赋较好因而拥有众多传统产业的产业集,产业集聚明显,规模较大。佛山、江门、肇庆在建筑材料具有一定优势,肇庆最为突出区位熵达到4.23;东莞(3.42)、江门(2.72)等在森工造纸行业拥有优势,这与城市拥有的资源有密切联系。广州(1.69)、珠海(2.46)、中山(1.23)在医药制造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广州规划了“生物谷”等生物医药行业产业园区,并将生物医药作为重要的新兴产业进行培育和发展,珠海作为近海城市,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生物医药研究具有得
支柱性产业天独厚条件,同时珠海积极培育生物医药龙头企业,鼓励丽珠得乐等生物医药行业的领军企业快速发展;同时广州和珠海分别拥有南沙和横琴国家级自贸区,在医药制造业对外开放环节具有优势,因此医药制造业发展优势明显。广州在汽车制造业区位熵达到5.04,广州拥有广汽作为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坐拥本田、日产、丰田三大国际著名整车制造企业,在开发区、黄埔、花都和增城都有大型整车制造基地,并且不断布局汽车零部件制造等产业链,同时广州还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制造,因此广州具有较大优势。
珠三角城市作为广东省的核心区域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业重要基地,制造业九大产业各有特,能够相互协作。但在面向国际市场竞争时,珠三角九大产业依旧面临大而不强,科技含量不足的问题,而且在一些传统制造业的生产上依然面临成本逐渐升高和环境污染难以解决的困境,资源约束和产业升级的压力也倒逼大湾区不断进行产业创新和升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的不断升级,产业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被打破,产业融合并不断产生新的产业正成为众多企业和国家进行产业升级的方向。珠三角城市在九大产业各有优势,因此可以通过产业之间的相互学习合作,不断突破产业之间的界限,加速城市之间产业的互补合作,推动大湾区城市的产业协同发展。
(三)重点产业内的产业链分工及互补性分析
1、文化创意产业
目前粤港澳三地文化创意产业在内容创作与研发、产品制造、市场推广等方面各具特,有着较强的产业互补性和共同的发展要求。
湾区城市在创意产业价值链的某些环节各自具有一定优势。其中,珠三角城市由于自身制造业体系完善与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全面,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更侧重于产品制造与基础设施建设环节,从各城市的产业专业化程度来看,广州、深圳等城市在科技、教育、文体等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在能够提供良好的创作内容,提供优质的产品,同时面向国内市场的分销也有一定的优势;香港在内容创新、专业服务以及国际市场营销能力方面较为突出,在内容创作与再创作和服务供应分销两个环节均具有比较优势;澳门则可以充分利用较好的葡语产业优势。粤港澳三地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这种差异性、互补性,为大湾区打造完整的创意产业链条提供了内在需求和可行性条件。近年来粤港澳三地文化创意产业互动与融合的趋势愈发明显,在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演艺、娱乐、印刷、设计、软件、网
游动漫等文化创意产品和文化创意服务方面已开展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