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园规划编制的理论依据、产业划分和基本原则
吴维海/文
产业园规划是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各地推动经济发展,实现产业突破的基础保障,是各个产业园管委会或运营公司总结回顾发展历程,研究分析发展的优劣势,寻发展机遇,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与矛盾,实现主导产业聚集、优化和提升的重要路径。产业园规划编制是否体现了内外部的合理要素,是否科学、全面、翔实、可操作,很大速度上取决于规划编制部门或专业研究机构是否掌握和运用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对现有产业和未来将要培育的产业进行了系统的分类,是否确立和遵循了产业园规划研究的基本原则。支柱性产业
第一,产业园规划必须依据的一般理论基础
我国产业园规划报告的科学研究和系统编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一般由各级政府发改、规划城建、工信等部门牵头或者联合编制,或者委托外部专业机构研究和共同编制,政府有关部门协助和参与。
研究和编制各类产业园规划,应该依据的一般理论基础,包括但不限于:
一是区域发展梯度理论。
我国不同地区和城市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经济收入和产业空间布局呈现梯度分布的状态。有梯度就可能存在空间的转移,高梯度地区一般新技术应用较早,优先发展并逐步向,我国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或北部地区推移。
随着各地经济的有序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逐步缩小,最终实现全国范围内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共同制约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起主导作用的是极化效应。
一般来说,我国高梯度区域如东部沿海的江苏浙江、广东、北京、山东等地区一般采取创新型经济发展战略。中梯度的安徽、江西等产业转移承接地区可以实行改造型发展战略。低梯度的西藏、新疆、青
海、云南、贵阳、内蒙古、黑龙江等区域可以实行渐进型发展战略。如:《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立了北京市的规划目标是:“紧紧围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北京战略和建设中国特世界城市的目标,按照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当好标杆和火炬手,走在全国最前面的要求,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该规划定位是由北京市是全国政
治、经济、文化和金融等现代服务中心,以及北京拥有全国最多的科技创新人才、中关村创新基地,以及众多的高等教育资源等核心要素决定的。
二是区域发展辐射理论。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北京、上海、江浙、山东等东部地区(辐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的中西部、东北三省等地区,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信息等的有序流动和价值观、实践理论、生活习惯等传播,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可经济发展的质量。
三是区域发展增长极理论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我国各地区、不同产业的增长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增长较快的是主导产业和创新产业,这些产业、企业一般是在特定区域集聚,优先发展,它们辐射带动周边的省市县等经济区域,形成“增长极”。
“增长极”有技术的创新和扩散,资本集中和输出,规模经济效益,产生聚集经济效果等主要作用,引进产业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聚集,向周围地区输出要素和经济活动并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周边地区产生溢出效应。
四是区域发展比较理论。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区的经济基础和发展环境差异很大,我国各地区产业园规划设计时,应该遵循区域差异理论,特定产业园的产业区位布局未必是成本最低或利润最高的区位,通常是综合优势显著的区位。
由于各地区的发展基础、资源环境、交通便利性、人员受教育程度等各不相同,产业选择和发展模式等也很难统一,因此,我国各地产业园规划研究与编制应该遵循地域分工理论,本地区以比较优势的产品参与贸易,确立重点发展的产业和产业链。
从国内外贸易和产业输出输入情况来看,各地区产业园规划和运营应该遵循区域结构比较理论和区域规划理论,基本模型包括:区域模型:中心-外围模式(CP Model);城市模型:城市层级体系的演化;国际模型:产业集聚与国际贸易。这些模型和理论的应用,将会更加清晰的确定产业园的方向和路径,将减少误判和盲目模仿,尽可能提高具有比较优势或区位优势的产业聚集和产业发展能力,为本地区的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提供基本的指导。
第二,我国各类产业分类
产业分类是我国各地产业园规划的重要工作,也是我国产业园开展产业定位的基本依据。一般来说,我国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不同的产业特征和市场竞争能力。需要区别对待。
其中:
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全球范围内因突破性技术创新催生的具备构成国家产业竞争优势的成长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务院、各部委大力推动的产业,也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从全球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新方向,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有战略性、全局性、创新性、关联性、动态性、风险性等特点。战略性产业指一个国家为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目标选定的对于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的产业部门。是各国根据不同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技术变革趋势的判断确定的。战略性产业是相对的概念,任何一种产业部门在特定经济发展阶段都有可能成为战略性产业,最终都有可能退出战略性产业系统。
从全球产业布局看,战略性产业受到国家政策保护和产业扶持,
有成为未来经济发展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可能性,其决定因素包括:技术特点、市场前景、成长潜力、国家资源、特定条件、产业结构、资源的能力等。
从我国来看,各地产业园的产业分布和产业构成中,战略性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据的比例越来越高,并且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和成长性,也是投资人争抢的重要产业,这类产业主要包括: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和基础产业。其中:
主导产业指对国民经济有支撑作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主导产业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产业发展的方向,能充分利用和发挥本国、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对其它产业或行业有推动、制约和引导作用。
支柱产业是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产值和利润水平较高,对其它产业引导作用较低,属于阶段性发展或维持的产业。
先导产业指对今后国民经济发展有先导作用的产业,产品收入弹性高,全要素生产率上升幅度大,对其他产业部门带动效应大。
基础产业也被称为瓶颈产业,指对其他部门提供条件和机会的产业。
产业选择是我国各地区产业园规划的核心内容,它通过产业分析工具和产业价值链研究等予以确定。
对于重点产业选择,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认为:有四个依次更替的趋势,即:起飞前提阶段主导部门是食品、饮料等工业;起飞阶段主导部门是轻纺工业;向成熟推进阶段主导部门是重工业和其它制造业;高消费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主导部门是汽车工业、耐用消费品工业和城市服务业。各阶段主导部门更替依靠前一组主导部门诱导和刺激,被新的主导部门逐步替代。在工业化初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工业化中期,以发展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在工业化后期,以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为主。重
点产业选择方面,发挥政府在选择重点产业中“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分析产业演进现状,制定适合供求变化的产业政策。
各地政府、各产业园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重点产业,需要突出区
域强项和核心优势,综合分析产业关联度,确定重点产业选择战略,综合分析区际间的贸易,运用象限结构分析模型,明确重点各产业间的间接关系。结合产业关联前、后向的连锁效应表明的附加值高低,选择重点产业可以取得尽可能大的比较利益。如:北京市近期确立了文化、政治、科技、国际交流中心等作为首都的功能定位,北京所辖各区和各产业园将根据北京的功能定位,进行产业调整、优化,重点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智慧制造、文化旅游、科技孵化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产业,进行园区定位和产业转型,确保适应变化了的城市定位和产业园功能定位。
我国各地区、各产业园管理者选择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候,要做好基础产业与制造产业、加工产业的结合,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与优势互补,避免基础产业与制造业、加工产业、高技术产业的产业断裂,避免产业外向倾斜泄漏,避免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人为割裂和资源重复投入,努力实现产业聚集、连锁效应和示范效应。如:保定市十三五期间在食品产业园发展方面,应该和现代农业、智慧农业等融合,做好农业种植和有机产品培育、产业延伸和信息化技术应用等的结合,提高产业园发展的技术含量和优势互补,提高产业园的综合竞争力。
第三,我国产业园规划编制遵循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是世界各国和我国各地区政府组织产业园规划编制时,应该依据的一般标准和核心理念。
不同产业园规划报告的编制原则可能有差异,但是,一般应该遵循如下的基本原则:
一是传统产业升级和新产业培育相结合
编制一个较高水平和可操作的产业园规划,需要研究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和增长潜力,既要考虑原有产业对于本产业园发展的贡献和支撑,更应该考虑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和招商引资的可能性,通过新兴产业,带动产业园的转型升级和竞争力提升。以保定市产业园为例,案例分析发现,保定市传统的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普通建材、汽车零部件等产业规模大、产业基础好,对当地税收贡献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