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宫八卦五行拳
作者: admin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2日 点击: 393次
  前言   
  据本门拳谱记载,“九宫八卦五行图”又名“龙虎展”,其功法是道教全真武当龙门派功法。先祖师承全真教紫霄真人嫡传,一脉相承延续至今。历来门规森严,在仇氏一脉中,也是只传长,不传幼。又有同门师长年过六旬方可向仇氏后人秘授绝技之戒律。故使此功法长期鲜为他人知。
  九宫八卦五行图,参透九宫、八卦、五行之真谛,经过长期不断的演练和总结,始独创合三为一的武当龙门功法图。其功法共分为三乘九转,每乘三转。三转一乘为下乘;三转二乘为中乘;三转三乘为上乘。此功法根据九宫八卦五行循环往复不断变化及相生相克之理,演绎而成。
  所谓九宫,是指根据《洛书》继承伏羲八卦和文王八卦,按一定方位排列而成的四正宫、四维宫及中宫。九宫中的四正宫为:正南离宫,正东震宫,正北坎宫,正西兑宫。四维宫是:东南巽宫,东北艮宫,西北乾宫,西南坤宫。中宫即指中心地带(暗喻中原)。
  所谓八卦,《周易·系辞》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象征八节与八方。
  太极生两仪,是指天地由混沌未开,阴阳未分时的“元气”状态,经逐渐分化,气之轻清,上
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沉者为地。盘古氏开天辟地,奠定乾坤。形成天在上,地在下,天尊地卑之势。两仪乃指乾坤。乾者,天也。坤者,地也。符号“—”表示天,代表阳,又叫阳爻。符号“”表示地,代表阴,又叫阴爻。这两种符号乃是八卦中最基本的符号。两仪生四象是指阴与阳继续演化,相重和相交,产生出老阳“=”,老阴“==”,少阳“”,少阴“”。四象乃象征四时和四方之意。四象生八卦,是指四象再继续演化,阴与阳再度相重或相交,就产生了八卦。
  所谓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也。古人认为,水能滋润树木;树木能燃烧产生火;火能使燃烧后的东西变成土;土壤里能到金属;而冰冷的金属表面易潮润,又能产生露水。故有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之说。古人又认为,水能熄灭火;火能熔化金属;金属制成利器能砍伐树木;树木的根茎能穿透土壤;而土壤又能吸收水份,使之消失。故又有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之说。
  九宫八卦五行图,就是根据五行相生相克之理而演绎的。它形成了一整套促进性的循环往复,使习练此功者的身体机能保持较好稳固的协调与平衡,以促进其肌体的新陈代谢。具有强身健体、静心养性之功效。该图按照南、东、北、西、东南、东北、西北、西南及中央的方位排列,进行攻防和演变。整个套路可用三十二字概括。即:进退、诱惑、诛隐、
杜阻、防守、残损、存获、发展、养练、等待、通远、畅顺、攻击、险情、绝丧、凶难。通过演练,能有效地提高攻防转换技能和实战技击水平,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有九宫八卦五行图秘诀为证:
  先祖留下图一卷,龙子龙孙仔细看。
  研透图中真奥秘,成龙成虎任方便。
  景门进退到中原,先拜真武始成仙。
  杜门诛隐杀间办,不留后手免为难。
  伤门防守彼此间,网开一面称英男。
  生门存获保中原,不怕鬼怪和神仙。
  休门养炼要持恒,方是君来君亦汉。
  开门通远去征战,敏捷机智凯歌还。
  惊门攻击似闪电,开弓没有回头箭。
  死门绝丧赴黄泉,奈何桥上阴间判。
  又有歌云:
  离九宫,在南天;勤下苦功方成仙。
  巽四宫,不为难;阴阳令把世道变。
  震三宫,行方便;护住中门把家看。
  艮八宫,话阳间;练得功夫日月圆。
  坎一宫,守丹田;修身养性静心闲。
  乾六宫,龙虎展;闪展腾挪轻似燕。
  兑七宫,雷打闪;手脚快似一挂鞭。
  坤二宫,去阴间;九重天上成方圆。
  源出于土归于土,发扬光大万世传。
  习练此功,须先熟炼掌握呼吸二法,方可采四时阴阳之灵气与日月天地之精华。习练此功时,要以百会吸乾天之精华,以涌泉收坤地之灵气。在每乘及每转的起式和收式中,都要舌抵上腭,提气收肛。尤为重要的是,要上丹田观中丹田,中丹田观下丹田。致口内生津饱满后,再用意导至下丹田。还需外练手、眼、身、腰、步,内炼识、胆、气、劲、神。以求达到神形合一的境界。练习手法、眼法、身法、腰法、步法时,要做到“腰似龙身步似铅,眼似流星手似电”。还应注意动作圆转柔和,自然连贯。该快时,快似长拳;该慢时,慢如太极。
  有歌云:
  任督两脉要贯通,奇经八脉两周行;
  气息流通天和地,龙虎功法任君用。
  只要坚持刻苦不断地习练和认真细致的钻研,定能收到武能技击防身,文能修性养生之功效。
套路图解
 
  预备式:身体面南而直立,两脚并拢,两臂自然松垂,沉肩落肘,含胸拔背,全身放松,目视前方(如图1)。
 
 
  一乘三转之第一转
 
  一式:舌抵上腭,静观内丹,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跟离地,足尖点地向左划半圆弧,弧顶朝前,右膝弯曲,呈左虚步(如图2)。
  二式:将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跟提起,足尖点地,向右划半圆弧,弧顶朝后,左膝弯曲,呈右虚步(如图3)。
  三式:身体重心移至两脚间,双膝微曲,两足尖稍向内扣,呈站桩步;两臂向上缓缓抬起(此时吸气),止于肩同高,手心向下(如图4、5)。尔后,双手向胸前微收,缓缓下按。下按时,以意导气至丹田,而后徐徐吐气(如图6)。

  四式:右脚向左脚靠拢,足跟提起,足尖点地,呈丁字步。左手变立掌向右推出,右手变插掌护于腹前。同时,扭头目视右方(如图7)。继之,右脚向右迈出大半步,呈虚步。右手掌心朝上,向右击出,止于肩同高处,腰向右拧。同时,左手呈按掌顺势抽回,护于左肋,目视右手(如图8)。
  五式:左脚向右脚所指方向上一步,呈高虚步。同时,身体右转,左手从右臂下方穿过,
八卦
掌心朝上,向左击出,止于肩同高处,目视左手;右手变按掌顺势抽回,护于右肋(如图9)。
  六式:右脚向左脚所指方向上一步,呈高虚步。同时,身体左转,右手从左臂下方穿过,掌心朝上,向右击出,止于肩同高处,目视右手;左手变按掌顺势抽回,护于左肋(如图10)。
  七式:动作同五式(如图11)。
  八式:右脚向左脚所指方向上一步,呈高弓步。同时,身体左转,右手掌心朝上,由后向前劈掌,止于肩同高处,目视右手;左手变按掌顺势抽回,护于左肋(如图12)。
  九式:左脚尖点地,向前滑出半步,呈高丁步;左手反掌,掌心朝上,从右臂下方穿过,右手变按掌,收至左臂上方,两臂交叉护于胸前,目视左脚所指方向(如图13)。继之,身体左转,左脚尖点地,向左后方划出一步,呈高虚步;左手随身体转动之势向左击出,止于肩同高处,目视左手,右手下按,护于右肋(如图14)。
  十式:动作同八式(如图15)。
  十一式:右手逆时针方向绕一圈,尔后右手握拳,拳眼向前,回护胸前,向前顶肘,目视右肘尖,呈高马步(如图16)。

  十二式:右手变掌,反掌向右肘尖所指方向拍击,掌心朝上,与肩同高,目视右手(如图17)。
  十三式:右脚尖右拧,左脚跟左拧,身体右转,左手变插掌从右臂下方穿过。右手掌心向下,收至左臂上方,两臂交叉护于胸前,目视前方(如图18)。继之左脚向左侧上一步,呈
高虚步,同时,左手掌心朝上,向左击出,与肩同高,目视左手;右手下按,护于右肋(如图19)。
  十四式:动作同八式(如图20)。
  收式:左手变托掌向左托起,右手同时亦变托掌,两臂左右分开端平,目视右手(如图21)。继之两臂缓缓向上托起至头顶上方,两掌指尖向上,掌心相对,距约肩宽,目视前方;同时,左脚尖点地,靠于右足弓内侧(如图22)。尔后双手呈按掌,虎口相对,沿面、胸、腹部前方缓缓下按至丹田。同时,左脚与右脚并拢,两腿直立(如图23);双手掌心朝上,中指指尖相对,缓缓上捧至胸前,然后翻掌缓缓下按至丹田;稍顷,双手缓慢落于身体两侧,指尖向下,目视前方(如图24)。
 
 
  一乘三转之第二转
 
  预备式:同第一转预备式(如图24)。
  一式:双手掌心朝上,指尖相对,缓缓上捧至胸前,尔后双手翻掌缓缓向下按至丹田(如图25);左脚向左跨一步,右手变托掌向前上方抬起,约与肩高,左手抬起,掌心向外,拇指向下,护于胸前;左臂屈肘呈左挂肘,向左转体,双手随身体转动之势向下左揽,目光随右手移动(如图26)。以上动作要连贯进行。
  二式:左手变穿掌,顺右臂所指方向前插,右手回撤至胸前,掌心朝外,拇指向下,右臂屈肘呈右挂肘,目视左手,身体右拧呈拗步(如图27);右脚向左脚所指方向踢出,与裆部同高,尔后落于左脚前半步远,身体右拧,呈叉步(如图28)。
  三式:右手变穿掌,顺左臂所指方向前插,左手回撤至胸前,掌心朝外,拇指向下,左臂屈肘呈左挂肘,目视右手,身体左拧,右脚跟向右拧,左脚向右手所指方向踢出,与裆部同高(如图29)。
  四式:左脚落于右脚前半步远,呈登山步,右手上挑至头顶上方,呈立掌,掌心向左;左手亦呈立掌,掌心向右,护于胸前,目视前方(如图30)。
  五式:右手下按至腹前,右手四指逆时针转动,指尖朝前,掌心向上,同时右腿屈膝向上提起,足尖向下,呈独立步,目视前方(如图31);右脚用力下跺至左脚前一步远,呈马步。同时,双手变劈掌,借右脚下跺之力由上至下劈向右侧,目视右手(如图32)。

  六式:左手提起,掌心朝外,拇指向下,护于胸前,左臂屈肘呈左挂肘,右手变劈掌为托掌,左脚跟右拧,右脚尖左拧,向左转体180度,转体的同时,双手向左揽,目光随右手移动(如图33)。
  七式:左手变穿掌,沿右臂所指方向前插,右手回撤至胸前,掌心朝外,拇指向下,右臂屈肘呈右挂肘,两脚尖右拧,向右转体180度,转体的同时,双手向右揽,目光随左手移动(如图34)。
  八式:向左转体90度,变虚步为马步。右手经左臂上方穿过,两臂交叉护于胸前,双手呈钩手形,指尖向后,目视前方(如图35);双钩手向左右拉开,右手与眼同高,左手与肩同高(如图36)。
  九式:右脚顺时针方向摆踢,当摆踢至头顶前上方时,双手变掌逆时针方向摆动,拍击右脚面(如图37);右脚落于左脚右侧半步远,呈马步,右手翻掌,指尖向左,掌心朝上,呈托天掌护于头顶上方;左手顺势变按掌,护于小腹前,目视前方(如图38)。
  十式:右手握拳沿头、面、胸、腹部前方向下砸,左手变阳掌,于小腹前接住右拳(以右拳击左掌心),同时,右脚抬起,随右拳下砸之势用力下跺,靠于左脚,双腿屈膝,目视前方(如图39)。
  十一式:左脚向左侧跨出一步,呈左弓步,向左转体,右手变迎风掌随身体转动之势向左推出,目视右手,左手变按掌护于左肋(如图40)。

  十二式:两脚尖右拧,向左转体180度,呈右弓步,同时,右手回撤变按掌,护于右肋,左手变迎风掌,随身体转动之势向右推出,目视左手(如图41)。
  十三式:右脚后撤半步,改右弓步为虚步,左手回撤变按掌护于左肋,右手变阳掌向前出手,目视右手(如图42)。
  十四式:右脚向内划弧,向右后方撤一步,向左转体90度,呈高虚步,右手回撤变按掌护于右肋,左手变阳掌向前云手,目视左手(如图43)。
  收式:左脚向内划弧,向左后方撤半步,与右脚平行,距约肩宽,双膝微曲,呈高马步;
同时,右手变阳掌经左臂下穿过,尔后两臂向左右分开,呈双托掌,目视前方(如图44);两掌上托至头顶上方,掌心相对,指尖朝上,与肩同宽,尔后双手沿头、面、胸、腹部前方,缓缓下按至丹田,双手再变阳掌,缓缓上捧至胸前,再翻掌缓缓下按至丹田(如图45),稍顷,两手缓慢垂放于身体两侧,右脚向左脚靠拢,目视前方(如图46)。
 
 
  一乘三转之第三转
 
  预备式:动作要领同第二转之预备式(如图46)。
  一式:两腿屈膝,右脚尖点地于左脚弓内侧,呈丁字步。左手立掌护于右臂前,右手变插掌,掌心向左,指尖朝下,护于裆部,目视右方(如图47);右脚向右跨出一步,向右转体,呈右弓步,右手向右脚所指方向前挑,左手回撤变按掌护于左肋,目视右手(如图48)。
  二式:左脚向前跨一步,呈左弓步,左手变插掌,掌心向右,指尖向下,回护裆部,尔后向左脚所指方向前挑,右手变立掌先护于左臂前,尔后顺势变按掌护于右肋,目视左手(如图49)。
  三式:两脚尖向右拧,身体向右转体180度,呈右弓步,左手随身体转动之势变迎风掌向前推出,右手沿腹胸头面部前方上撩,至头顶上方变托天掌,掌心朝上,指尖向左,护于头顶,目视左手(如图50)。
  四式:左脚向前跨一步,呈左弓步,右手下格护胸腹,随后变迎风掌向前推出,左手亦同时下格,尔后随右手向前推掌之势沿腹胸头面部前方上撩,至头顶上方后变托天掌,掌心朝上,指尖向右,护住头顶,目视右手(如图51)。
  五式:两脚不动,身体后转,下伏,呈右仆步,右手变穿掌插向右脚面,左手亦变穿掌插向左上方,目视右手(如图52)。
  六式:以右脚为支撑点,提起左脚,起身向右转体180度,左腿提膝绷足,呈金鸡独立步,同时,右手上撩至头顶上方变托天掌护住头顶;左手变下插掌,掌心朝右,指尖向下,护于裆部,目视前方(如图53);左脚向左下方侧踹,落于距右脚一步远之地,身体下伏,呈左仆步,左手变穿掌插向左脚面,右手亦变穿掌插向右上方,目视左手(如图54)。
  七式:双手顺时针方向出手,起身向左转体90度,右脚向前弹踢后呈金鸡独立步。同时,右手变穿掌,掌心朝上,向前撩出与肩同高;左手变立掌,掌心朝右,护于右臂内侧,目视右手(如图55);右脚用力下跺,双腿屈膝,右手握拳,借跺脚之势沿胸腹前下砸,同时,左手于小腹前接住右拳,右拳背击左掌心,目视前方(如图56)。

  八式:向前弹踢左腿的同时,右手变穿掌顺左大腿外侧向前撩,左手变按掌护于左肋(如图57);待左脚落于右脚前半步时,右脚向前弹踢,左手变穿掌顺右大腿外侧向前撩,右手变按掌护于右肋,目视前方(如图58)。
  九式:右脚落于左脚前半步远,向右侧身,呈叉步,两臂交叉护于胸前,左臂在上,右臂在下,右手为阳掌,掌心朝上,左手为阴掌,掌心朝下,目视左方(如图59);随即起左脚向左侧踹,双手亦同时变掌向左右分推,目视左脚(如图60)。
  十式:左脚落于右脚左侧半步远,向左转身呈叉步,两臂交叉护于胸前,右臂在上,左臂
在下,两手呈分水掌,右手为阴,左手为阳,目视右方(如图61);随即起右脚向右侧踹,同时,双手亦变双分掌向左右分推,目视右脚(如图62)。
  十一式:右脚落于左脚右侧一步远,向左转体90度,呈左弓步,右手抬至面前尺余远,握拳下抓带至右肋,左手变按掌护于左肋,目视前方(如图63)。随后,左脚后撤一步,呈右弓步,左手抬至面前尺余远,握拳下抓带向左肋,右手变按掌护于右肋,仍目视前方(如图64)。
  十二式:右手变迎风掌向前击出,与眼同高,左手变立掌护于右肋,顺时针方向走八卦淌泥步,目视右手,行走一圈(如图65)。
  十三式:左手变迎风掌向前击出,与眼同高,右手变立掌护于左肋,逆时针方向走八卦淌泥步,目视左手,行走一圈(如图66)。

  十四式:起右腿向前弹踢,右手变穿掌,掌心朝上,向前插至与肩同高,左手变立掌护于右大臂内侧,目视右手(如图67)。
  收式:右脚落于左脚右侧,距约肩宽,呈高马步,两手变双托掌,向左右展开端平,目视前方(如图68)。余之动作同第二转收势(如图69、图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