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组织:
上完党课之后,我感想颇深,也有自己的一点想法,我今天想向党组织汇报我学习思考后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希望可以得到党组织的帮助和批评。众所周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凝聚全民共识的重大战略问题。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关键在人民众的价值认同。在于将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共同思想基础转化为人民众的生动实践,使得人民众在实践中得到教育,在实践中得到提高,从而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取得价值认同是社会得以构建,相互得以互动,得以延续的客观基础。价值认同的最一般形式是对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也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题中之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全体人民取得价值认同的基础,是焕发人民积极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的精神动力。维护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合理利益;实现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公正;以人为本,机会均等的社会规范准则确立是实践公平正义价值的保障。在全社会形成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社会价值认同,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各项涉民事项改革,进行制度设计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人。要始终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要做好全社会领域的人才资源规划工作,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合理的人才梯度和搭配结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创新型人才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更加重视原发性,基础性研究人才,形成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
当前各级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执行力不高,执政效率低下,行政成本偏高的问题。执行力提高除科学决策,加强协作,严格监督,信息沟通,绩效评估等传统路径外,更为重要的是引入精益生产,持续改善的科学发展理念。行政管理全面以服务为导向,树立品质优先理念,在管理的过程中寻、纠正和解决问题;针对公众需求和议题提供分层次,多样化的服务和解决方案。
2010年党员思想汇报科学发展观对社会的巨大推动来至于体制机制的创新,来至于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体制机制创新根本要靠自主创新体系的建立,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核心竞争力也要靠自主创新体系来维系。制度供给是国家在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首要任务。除提供必要充分的激
励机制外,高速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实施战略是重要的制度安排。3COME文档频道 创新要素支撑和要素集聚是必要手段。提高创新资源使用效率,建设创新基础条件平台。实施重大创新专项是提升创新能力的有力推手。产权制度引入创新要素权重设计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可靠保障。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下,实现自主创新行动能力提升,是我们面临的又一现实问题。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要“突出实践特,重在解决问题”,就必须从现在起就着手把解决问题摆上议事日程,早行动,早见效,早主动。这不仅是中央的要求,而且确实是工作有需求,众有诉求。事物总是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在发展,有一个过程。认识事物、把握规律,也有一个过程。解决问题非一朝一夕之功,特别是完善体制机制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需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着手解决问题越早,就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解决问题的早晚,影响活动的进程;突出问题的有效解决,决定活动的成效。也就是说,我们要从现在起就着手解决问题,要抓早、抓实、抓好。抓早,就是把解决问题提上日程,早一步启动程序,早一步调查研究,早一步查问题,早一步拿出举措;抓实,就是要紧密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和发展实际,做到边学边改、边查边改,不断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抓好,就是解决问题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我们
尤其要坚持实事求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一个问题。要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抓住那些既事关大局又有可能经过努力近期解决的问题,集中精力,整合资源,积极探索上下互动、左右互动等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切实取得实际成效。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思想汇报,这些离不开老师的教导,同学的帮助和党组织的关怀和培养,我对所有帮助我进步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感谢,你们的帮助和激励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我会在你们的关心下好好学习,不断取得进步,争取早日成为正式的党员的。
此致
敬礼!
汇报人:孟伟
2008年11月
敬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组织:
那场让我们刻骨铭心的灾难已经过去,我们都渐渐从那令人伤心、感动的一幕幕中恢复到正常的生活中。最近看到网络中对我们这一代的表现的赞美。我深感骄傲,我们这一代勇敢的扛起了祖国给我们的重任。我们让世界刮目相看。我们青年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现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我们应当思考,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当代青年身上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道德和意识。
在青年身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体现为国家意识、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为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在灾难面前,青年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他们自觉奔赴救灾一线、自愿加入捐献队伍,他们自发汇聚在广场上,面向低垂的国旗发出“中国加油”的呐喊。
在青年身上,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体现为无畏的气概,体现为坚韧的品格。“80后”、“90后”青年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人们曾经认为他们扛不住风浪,但在危难时刻,成千上万的青年主动报名要求向灾情最严重的地方挺进;许多青年刚从废墟里爬出来,就迅速投入救灾的行列,在生死考验面前毫不退缩。
在青年身上,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体现为有爱心、有人文关怀,体现为运用科学、具有科学精神。广大青年始终坚持“人民生命高于一切”、“一线希望,百倍努力”的信念,青年医护
人员在余震中冒死转移伤员;青年教师以血肉之躯护卫学生;本可以脱离灾难的学生,为通知同学转移重返教室,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面对自然的威力,青年拿起了科学武器,在抢救生命、战胜次生灾害、心理干预等方面,运用科学方法,有效提高了救灾效率,努力将损失降到最低。
抗震救灾斗争启示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文明程度较之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政治性与人文性相结合,更加重视人文底蕴、人文关怀、人文诉求,着力增强亲和力。3COME文档频道 这就意味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或许已不是要解决要不要爱国、要不要奉献、要不要加强修养等问题,而是要着力解决怎么爱国、怎么奉献以及如何加强修养等问题,从而要求我们在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同时,必须解决好教育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深度问题,注重采取人性化的诉求方式。
抗震救灾斗争启示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个性特征较之过去有了很大的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指导性与选择性相结合,更加重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因势利导,着力扩大影响力。行动的自发性、自主性,以及较强的自我组织和管理能力,是大学生支持和参与抗震救灾的重要特点。这一特点,既反映了大学生较为成熟的心智和健全的
人格,也反映了他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大大增强。这就要求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用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方式和实例引领和教育学生,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重要因素。
抗震救灾精神是抗震救灾斗争的伟大成果,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是党中央的重要决策。要紧紧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把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贯穿到公民道德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广泛开展抗震救灾精神的主题宣传教育,大力学习宣传抗震救灾斗争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积极创作生产反映抗震救灾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深化对抗震救灾精神的研究和阐释,把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体现到学校思想品德课及相关教育教学之中,使之更好地融入人们心灵深处。通过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引导人们进一步坚定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对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信念,为推动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而不懈奋斗。
我自豪我是当代大学生,我有信心我能在学习中不断进步,我能在认识上不断提高,我可以出的完成祖国交给我的任务,我可以完成党组织的期望。请党组织相信我。
汇报人:林雨晨
2008年11月
11月最新预备党员的思想汇报:发展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尊敬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组织:
以人为本,是哲学由近代向现代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前提之一。西方人本思想源远流长,流布广泛,成为青少年时代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摇篮。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大力弘扬,也是对全体国人的郑重承诺。换言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揭示的客观规律不是冷冰冰的历史必然性,而是一种鲜活的、有生命力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社会活动的最终目的,社会发展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着的物质文化需要,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注的中心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中
得出的科学结论。无庸讳言,社会系统的建构,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生存发展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人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时,一方面,按着自己的需要、本性等内在尺度,影响、改变自然界的运动方式和存在形式,使其发生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改变人的生理与心理结构,提升着人的主体能力,优化着人的行为方式和活动过程。然而,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其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介的,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没有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人类在自己的需要、本性的驱动下,为了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得以实现,必须彼此之间发生技术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交往,并将这种关系制度化、规范化,形成生产的、经济的、政治的制度和意识形态,构成有结构、有层次的社会有机系统。
人不仅是社会交往以及建立社会关系和组织的目的,也是发展的本质和目的。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历史,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主体能力以及人的主体素质的提升过程。马克思认为,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 3COME文档频道 发展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最高价值取向,由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多样性以及基于人的各种需要
的生产的多样性,由于人类需要的连续性、再生性和递增性,发展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方面诸领域整体运行、协调演进和永恒上升的过程。人的多层次需要的满足,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根本取向和最高价值。二战以来的发展理论与经历了由经济到社会再到人自身的转变,发展的价值追求经历了经济增长、社会变革以及人的需要的整体满足和全面发展的历史嬗变,也历史地证明了满足人的需要,谋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社会发展最高价值取向的必然性。人们在反思自身的发展历程时,不仅认识到生产力、经济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将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追求,因为没有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就无从谈起,发展是硬道理;而且认识到发展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运作过程。同时,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发展的人的价值取向,认为社会发展应以人为中心,以满足人的需要、提高和改善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为中心价值取向,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框架和发展的体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