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人类学的方法论:内外视角的交织
photo by 简庆福
1. 
好几年了,不时听说,人类学就是文化相对论。每次,我总想说,对,没错,但不止这样。
有时一个没忍住,不顾场合,谈起内外交织,投入抽离。文化相对论是人类学的内部视角,但只是一只脚,还有第二只,外部视角,两脚之上还有身体,内外的交织点。
火候不足,未能几句话说清,反让人迷糊,还不如直接说文化相对论。梅艳芳资料
有人建议,“不要把自己搞得这么分裂!”
我也觉得自己过于较真了,为什么不能接受别人原来的样子,非要说事情不是这样。真不是这样,自己做就好了。
人类学的田野,要求我们既在社区内,又不在内,既是自己也不是自己。当地人的内部视角
与外来人的外部视角交织演变,人类学家投入而抽离。做得好,在自己身上看见别人,在别人身上看见自己;做不好,精神分裂。
智慧与精分,一步之隔。
内外交织中,深刻与新鲜并存。深刻需要理性思考,新鲜需感性投入。列维-斯特劳斯在《看·听·读》末篇总结道,千年历史中,人类激情交融,衍生绚烂生命。时间永恒,不为爱恨添枝加叶而随意抹去几十个世纪的历史,也不在人性上强加外物。古往今来,人既复杂又统一,绚烂多彩,却也不动如山。
如果理性感性分离,新鲜感一过,吸引力就没了。每学期第一节课,我都讲到教师是矿工的寓言,多次下来,我慢慢发现,相比地底的珍宝,人们似乎更在乎挖矿的冒险日志,期待故事讲完,他们也挖到了珍宝。
会计师条件
故事讲完,珍宝还在地底。人们最后看一眼矿洞,仿佛感叹“此宝与我无缘,留待有缘”。走人。
如果三言两语的效果是停一下,然后走人,我可能要想想,再多几句话。
或者,言多无益,不说也罢。反正,人类学家是有点纠结而神经。
2.
从1922年现代人类学产生,人类学家发展了内部视角。这是人类学最强大,也最经得住考验的方法。
历史上,四个步骤的内部视角不断深入、推进,直至看见人身上的细微隐秘。对当地人,这很残酷,对人类学家,却纠结而神经。艰难过后,内化别人的内部视角,人类学家产生内在转变,经历自己世界之外的人生,重新活过。
(1)当地社会结构
理解别人,首先触摸别人置身其中的社会体系。现代人类学的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和R-布朗认为,不同社会有不同结构,规划着人际关系,既是资源分配的基础,也是人生的框架。社会结构世代传承,人依附其上,被分化为不同等级。
在很多传统社会中,人类学家需理解亲属制度:是什么规范着人的性行为和婚姻,由此确立血亲和姻亲体系,于中,日常生活一一展开。
在当代社会,如要理解中国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需理解大学的结构。首先是教育分级(所谓世界一流,985,211), 且名校多在沿海一线;其次,理解学校内的党政制度和教学科研,中央指挥棒脱离大学实际,行政对教学科研指手画脚。院系调整与合并、教授评定、教学规划等在根本上与大学精神和学科理念无关,学生学习的整个格局被学科之外的结构规范着。
对比而言,中国和美国学生的很多差异多是两种教育体系的结果。美国大学大体分研究型大学、文理学院(博雅教育,小班教学,训练批判性阅读和写作), 和社区大学(职业学校)。各州都有世界一流大学。教授依据学科精神设置教学规划,学生所学和重点自然与国内不同。当然,这些都是原则,现实会有所不同。
(2)当地意义世界
社会结构背后是价值理念,决定制度的类型和运作,也决定社会的走向。
例如,美国大学设计源于它的理念;大学是去发现自己,发现什么学科可以帮助实现自己。一二年级学生自由选修,二年级下学期到喜欢的专业,模糊地确定自己的志向。三四年级深入学习一个专业,设计一条路,为人生和职业规划准备条件。 
secret组合
我推荐学生阅读《My Freshman Year》:一位五十多岁的大学教授发现,她越来越不能理解学生。利用一年的学术假,她注册成为一个大一新生,每天八点起床上课、穿学生装、吃学生餐、参加学生活动。她发现,在对课程和学习的重要性的理解上,教师和学生几乎相反:构成教师全部教学的课程,在学生生活中只占很小的比例。教师忘记了曾经当学生的状态。作者因此为美国教育提出很多建议,反思教育究竟要给学生什么,每一代学生又以怎样的方式诠释和经历这一切。
(3)当地认知方式
看到社会结构及背后的价值理念,人类学家需要知道这样的结构和理念塑造什么样的人。
文化是认知方式,语言是思考方式。人生之初,大概相似,之后,社会过程不断印在身上。成年后,每个正常人都能实践社会允许的很多方面。社会成就了我们。我们因此被固定在社会的某个阶层、职业、信仰,习惯于特定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轨迹,远离其他可能的生活和认知方式。社会也限制了人。
人类学的认知研究经历了三步:第一步,研究彩、植物分类、生死观念、和时空观念等。
如我大师兄Giovanni Bennardo做的空间认知始于一个基本事实:人用语言指认方向时,会在以下情况中选择:
① 用绝对方位指示方向,如东南西北。
② 用相对方式指示方向,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会影响指向。
③ 选一个东西为中心,辐射向外来指示方向
世界各地语言大多有东南西北、前后左右等绝对或相对方位的词汇,有些则只有一种。人在指示方位时不假思索地使用了相对还是绝对系统,是约定俗成的。城市生活,规划整齐,往往不需要复杂的指示方式;而在森林里、大海中,东南西北很关键:树荫、水流和风、星位、水的冷暖等,都是方向。
太平洋上的Tongga人描述方位时,是辐射式的,以自我为中心向外辐射,以跟自我的社会关系远近来分布地图。
(Bennardo的ppt)
而习惯上,我们以物理空间位置来画地图。例如,如何画一张中大的地图?受现代科学的影响,我们不假思索,会画一个视觉的地图,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绝对地理方位,带着上帝的视角,把中大的每一个建筑都缩小为一个个小点或方格。这样,每个人画出来的都一样,这是现代科学规训下的地图。你是否想过还有其他可能的画地图的方式。闭上眼睛,开放你的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中大会成为什么样子?
或者,以自己在中大的活动来画地图。学霸的地图以教室,宿舍和图书馆为中心,体育爱好者以英东体育馆和各大操场为中心,吃货会小北门外面的街道为中心 ...这样的地图没有客观性,但带着你的生命经验,是你对中大的记忆,承载着你对中大的感情,是你在中大的生命地图。
第二步: 研究社会给定的认知体系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如何与个体价值、生活状况、生命史结合在一起。同样的社会理念和结构印到人身上,因人而异,既统一也多样。这是当代心理人类学的研究内容。感恩老师演讲稿
第三步: 2000年以来,人类学家和神经学家一起,讨论价值理念和社会生活如何与人的生物认知结合,塑造文化行为,即neuroanthropology。
Neuroanthropology 听起来比较玄幻。以我田野中遇到的景颇仪式为例。有人生病,拿他穿过的衣服祭司打卦,确认是否有鬼神作祟,之后献鬼,如祭师与鬼神交流成功,病就好了。我参加过120多个仪式,有80多个治好了,成功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五。为什么?病人根本没吃任何药物,也没接受任何直接的过程,甚至不在仪式现场。
今天,神经科学和人类学结合,探讨信仰,作为人的精神力的体现,有什么效力?精神力不可见,但影响我们。日常生活中,人的意念发散、混乱、瞬变,信仰将之聚成一束光。长期汇聚,精神力会改变身体。日常生活中,我们多少有过这样的经历:靠着强大的精神力量,人可以长久做一件事而不觉累。
棒棒堂王子和鬼鬼再如行走禅,走路时把意念集中在行走的身体,感受每一寸肌肉的变化。这是对意念的极大磨练。以现代科学方式检验修行走禅的人,发现有强大意念的身体和普通人极为不同。MIT已对此做了二十多年的研究。
石家庄 旅游因此,人类学内部视角的第三步是去理解为人们的价值理念怎样变到人身上,成为他们思考和行为的方式。
(4)当地生命体验
这一步最难。前三步思维可理解,是科学的,所有人都可做到。第四步必须亲身经历,是感性和个体化的。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价值理念、性别年龄都无形中影响了你能认识到的东西。这是生命的视角。
做田野不能只像电脑一样观察和记录,要真实地经历当地世界,用身体、情感、感觉体验到当地,明白人们为什么这样生活,体悟他们生命的感觉。有些事,没经历过,永远不会明白。
人类学史的一个经典案例是有关菲律宾山地民族伊龙哥人的猎头习俗。亲人死了,人们非常愤怒,一定要砍掉一个陌生人的头才能泄愤。按当地,猎头甩去生命中必然会积累的重负,然后,人轻松自如,回复年轻。一开始,人类学Renato Rosaldo不理解人们为何要这样做,虽然理智上,他知道猎头习俗的历史、传说和理念。直到有一天,他妻子在悬崖边失足坠亡,他开始感受到当地人说的那种愤怒:为什么这么倒霉的事发生在我身上,我就是想砍某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