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视作品名著改编
当你打开电视机观看影视剧作品的时候, 不知你会否发觉有 越来越多题材迥异、 类型多样的影视剧作竞相搬上荧屏, 令我们 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它一方面使广大电视观众有了更多项的选 择,另一方面也满足着不同层面受众的审美需求。 如若你再仔细 观察,便不难发现,它们大都出身于“名家”。像《红楼梦》根 据曹雪芹同名小说改编,《阿 Q正传》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 《雷雨》根据曹禺同名话剧改编, 《边城》根据沈从文同名小说 改编,《红高粱》根据莫言同名小说改编,《半生缘》根据张爱 玲同名小说改编,等等。
一、名著“改编热”现象出现的原因
(一)市场因素
按理说, 在新的文化语境和技术条件都不断前进的今天, 影 视作品的创作也应是不断发掘潜力、推陈出新的,然而,近些年 来一些曾经的名著名篇却被越来越多地搬上荧屏, 成为导演和编 剧们争相改编的新宠。 且不说有多少部名家名作已被改编成影视 剧作,也不说这些被改编的作品的成与败, 单就这一现象便足以 令我们思考,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股名著改编的热潮?
文学界和影视界的专家学者存在不同意见。 执导电视剧 《啼 笑姻缘》的著名导演黄蜀芹认为,名著相继被搬上荧屏,说明名 著有其独特的魅力。 电视剧比文学、 电影等艺术形式更容易使名 著得到传播, 也可以使名著更好地传承下去。 但复旦大学中文系 教授汪涌豪尖锐地指出, 名著改编之所以会成为一股热潮, 是因 为目前缺少优秀的原创作品。 编剧们纷纷把目光投向名著, 恰恰 说明当下文艺工作者进取心的丧失和创造力的贫乏。 另外,汪教 授指出, 人们热衷于与现实生活差异较大的名著, 是为了追求一 种文化上的“陌生感”, 这也是名著以多种样式被不断演绎的原 因之一。中山大学中文系黄伟宗教授则认为,改编之风盛行,是 影视作品市场需要越来越大的结果。根据最近一份民意调查显 示,“受经济利益驱动”( 67.2%的观众提及)和“跟风”( 51% 的观众提及) 是近年来出现“经典著作改编热”的主要原因。 可 以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文化程度与消费观念的不断提高, 人 们对于一些美的事物的欣赏水平也有所要求, 这便无形当中给改 编者增加了压力,因为一部由名著改编的影视剧作,要想既要 “叫好”, 又要“叫座”实在是令创作者们最头疼的事情。 作为 改编者无论从对原著的选择,到改编的方式、方法,甚至包括是 否忠实于原著作品,他都不可能脱离市场经济这一轨道而独行, 毕竟, 满足广大受众的审美口味, 迎合市场利益需求是生活在今 天的每一个改编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简单说,倘若没有了票房, 又何谈盈利呢?
(二)受众因素 近日,在某网站上就有一道关于“衡量名著改编成功的标志 是什么”的多选题,其中, 70%的人认为衡量名著改编的标志是 观众满意度高; 55.2%的人则认为是忠实于原著的程度高; 49.8% 的人认为是收视率高;仅有 5.4%的人认为名著改编只要能为观 众提供娱乐就可以了;同样只有 3.4%的人认为这类作品只要跟 着收视效果走,保证收回投资就可以了。
由此看来,这种名著改编热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在大众文化日益勃兴的背景下,在改编时选择适 合的媒介并适应大众的需要就成了改编者不得不首先面对的问 题。而穿越历史长河积淀下来的一系列古典小说名著, 民众认知 程度高, 为人耳熟能详, 在当代社会仍然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号 召力。同时这种经典名著改编热的现象也是当今影视作品市场激 烈竞争, 优胜劣汰的结果。 与其让舞台和荧屏被胡编滥造的戏说 剧、言情剧给占领,还不如多一些名著改编的剧目,至少名著的 文学价值还能使改编后作品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障。
二、名著改编及改编的关键 多少年来,“忠实于原著”一直是改编的基本原则,同时, 它又是改编的一种实践。比如,英国的电影改编者,常常把是否 “忠实于原著”作为衡量改编成
败的尺子。改编莎士比亚的作 品,历来有人主张神圣不可侵犯。著名编剧兼制片人麦克    ?比克
特改编《仲夏夜之梦》 时场景的安排、 语言的节拍、 诗句的速度, 几乎一切保持原样, 全剧只删去在舞台上可行, 而在影片里显得 重复的几句台词。法国导演布莱松改编《乡村牧师的日记》时, 更是把“忠于原著”的原则推向了极致。 他决定逐字逐句完全忠
实于贝尔纳的小说, 以画外音作为讲故事的主要手段, 让牧师在 写日记的时候以画外音的形式把内容读给观众听。 巴赞对于布莱 松的这一改编方法是十分赞赏的。
在我国, 夏衍的改编理论对改编者有重大影响。 他主张“忠 实于原著”, 主张“不伤害原作的主题思想和原有风格”。 但他 同时又提出改编“必须在某些带有关键性的问题上做一些必要 的修改,也就是所谓必要的革新”。他改编《祝福》、《林家铺 子》就是本着这一原则进行的。 说到对鲁迅小说 《祝福》 的改编, 他甚至显得小心翼翼, “稍加一点也是战战兢兢的”, 而说到对 《林家铺子》 的改编, 则不讳言“对林老板这个人物也有点小的 改动”。 对这点“小的改动”他是这样辩护的: 为什么改编鲁迅 就一定战战兢兢, 改编茅盾就可以理直气壮?我想这个由夏衍表 现出来的矛盾行为, 恰恰暴露了所谓“忠实原著”的虚伪
性。 不 是所有原著都应该被忠实的, 应该被忠实的, 只有那些被我们视 为经典,戴着神圣光环的作品,可见,忠实原著也并不是一个客 观标准,忠实的程度是要视原著在我们心中的神圣地位而定的。 拿鲁迅和茅盾相比, 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鲁迅当然更具有神 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前一阵子由李少红执导的《橘子红 了》,把一本 4 万字的小说改成了 25集长篇电视剧,随着电视 剧《橘子红了》的播出,很快使一些人大为不满,因为这是一部 4 万字的自述式作品,要把它拉长 25 集,改编者需要增加许多 东西,不可能完全忠实原著,甚至完全不能忠实原著。按照这些 忠实论者的逻辑, 不忠实原著的作品一定不是好作品。 在这方面 《橘子红了》受到太多的指责。同样,电视剧《我这一辈子》播 出后的反响,相对《橘子红了》只能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人们 对改编后作品的意见很快就在媒体上反映出来。 有人认为这部电 视剧“顶多半个老舍”;有人批评该剧“不过打着老舍的幌 子”。一些评判意见中, 老舍之子舒乙的意见最具代表性。 最初, 他并没有直接批评《我这一辈子》,只是说在所有根据老舍作品 改编的电视剧中最令人满意的是《四世同堂》,因为它绝对忠实 原著。实际上,他在这里已经暗示了对《我这一辈子》的不满, 其原因显然是《我这一辈子》没有忠实于原著。因此,这种脱离 原著的改编,要特别小心,艺术形式可以改,但必须非常忠实于 原著。其实,通过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是不大容易讨好的。
任何 一部根据名著改编的作品, 要避免观众拿原作和新作做比较几乎 都是不可能的。 因为永远有一本名著高高的悬挂在我们头顶。 在 那些捍卫传统的人看来, 经典名著的神圣不可侵犯性是不容置疑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