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甄嬛传》看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历史被编篡成书都分为上下五千年,可见如果细细谈来,历史的长河怎能被文字描述全面?而在这滚滚河流中孕育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因此,与其泛泛而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如选择一个平日里感兴趣的东西来切入探讨,所以,我选择结合《甄嬛传》这部电视剧来谈谈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从《甄嬛传》看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题目略显浅薄,我也只能从几个方面来谈一谈《甄嬛传》透露出来的感染到我的东西,不够全面,但也是我的一点认知。毕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我对这部剧的这些感触都还没有被激发出来,所以,这些感触也可以说是我学习这门课程之后的收获吧,借由对《甄嬛传》的感悟表达出来。之所以选择《甄嬛传》来体现,也是因为在各种古装、宫斗雷剧横行于荧屏的现今,它却能够独立于其中,我欣赏它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风范。
《甄嬛传》是国产剧,但却不雷人;它是宫斗剧。但却不狗血。所以我说它是一部国产宫廷大戏,这个称号给予它一点也不夸张。可以说《甄嬛传》影射了许多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它由小说改编成电视剧,被搬上荧幕,其中体现出的传统文化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作用下更显得博大精深,韵味无穷。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鲜明的等级制度、清代的满汉融合、巧妙的语
言艺术等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它就像是一面反射传统文化的镜子,一部记载传统文化的史书 。
一、鲜明的等级制度
(一)妃嫔的依靠——位分和等级
“一入宫门深似海”。后宫中的女人们生存的全部希望都建立在皇上的宠爱和位分的至高无上中,受皇上宠爱固然是最好的,但“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样好”,想要永远受宠,几乎是不可能的。况且后宫不断有新的血液注入,旧的总是不如新的,皇帝为了各种原因也是要“雨露均沾”的。所以可怜的妃嫔们明争暗斗的中心,无外是争取更高的位置,获得更大的权力。她们运筹帷幄,勾心斗角,为了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不惜杀害别人。《甄嬛传》中恃宠而骄的华妃,心机沉重的安陵容,心狠手辣的曹贵人。。。。。。都是踩着献血和生命一步步晋升的。甚至后宫地位最高的皇后,在锦衣华服,呼风唤雨中,却不甘于此,扮演着一位冷酷的杀手,她为了当上皇后,为了更高的位分,甚至残害自己的亲;为了防止自己的位置被取代,她狠毒地残害了那么多的孩子,我觉得最后甄嬛对她说的话很到位:“当皇上有什么好,再娶一个你这样的皇后,算计得先皇差点断子绝孙。”后宫争宠是中
国历代皇室都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既然无法避免,就要去面对。争宠没有不对,哪个女人不希望自己的丈夫爱自己并且只爱自己,可是对于皇室尤其是皇帝而言,能获得皇帝的宠眷已经是很不错了。可人类是一种欲望膨胀厉害的动物,得到了一点甜头就想得到更多。后宫中的妃嫔们大多又是官宦富贵人家,从小娇生惯养,定也是不能忍受皇帝对自己的爱被别人分享。所以她们要去争,要去抢,起初,甄嬛不想卷入这场后宫之争,她也曾说过:“不争,比能争会争之人有福多了。”可是,命运偏偏不让她,她后来还是为了自己的家族为了自己的父母重入后宫,开始自己的争宠之路。不只是上天逼她命运逼她,皇帝也逼她,后宫那些恨她的妃嫔也在逼她,所以我想说,从起初天真烂漫,善良无邪的少女蜕化成最后那个霸气腹黑,冷酷无情的熹贵妃,真的是被逼出来的。我觉得她争得没错,“人不害我我不害人,人若害我我定不饶。”这就是她的做人处事的理念吧。甄嬛和皇后的不同在于,甄嬛是为了保护自己而争,皇后是为了残害他人而争,二者不可同谈。争来争去,输输赢赢,天机算不尽,交织悲与欢。说到底,这些后宫的女人的命运都是悲惨的,她们一生只为了那位分,那虚无的称号。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鲜明的等级制度也是毒害了这些本该鲜艳明媚的女子们。
(二)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强调的是人要各安其本分,各尽其本分,尊重等级名次。深受佛教影响的中国社会,历来重视忠君爱国,孝悌有序,君就是君,臣就是臣。兄就是兄,弟就是弟。这种严格拘束,在王室里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像皇后对她的庶出身份一直耿耿于怀,华妃也曾讽刺皇后的庶出身份。由此看出古代中国嫡长子才是正统血脉,嫡出的地位永远高于庶出。庶出身份甚至是要被瞧不起的。华妃的哥哥年羹尧在外杀敌立功,为大清立下汗马功劳,回京时全朝文武大臣都要跪拜,皇帝钦赐宴饮。皇帝对他客气道:“自家人”。可是年羹尧却不知好歹,恃宠而骄,和皇帝互称“自家人”。皇帝和你客气是因为你对他有功有用,可你若是不知道这个道理,承了这份客气,那就是以下犯上,人贵有自知之明啊,所谓伴君如伴虎。年羹尧就是被自己的功绩迷住了双眼,觉得皇帝不会对自己怎么样,几次三番不给皇帝面子,嚣张跋扈。最后落了一个被斩首的下场。古代为官,君臣之礼是要谨记于心的,皇上就是皇上,奴才就是奴才,奴才再有本事也不能爬到主子的头上的。还有甄嬛选秀成功回到家门的时候,她的父亲甄远道携一家老少对她跪地行礼,看着年迈的老父老母对自己行如此大礼,甄嬛难过虽难过,也改变不了什么,只是说一句:“我们快进屋吧!”因为她知道,外面有许多双眼睛在盯着,哪怕是一个小环节出了差错,不仅是她,她的家庭甚至她家一族都可能会有灭顶之灾。甄嬛是聪明之人,
她几乎一直遵循着臣之道,绝不逾越。即使皇上盛宠她之时,她也从不侍宠骄横,这也是皇上钟爱于她的一大理由,因为她的毕恭毕敬,张弛有度。不仅满足了皇帝做丈夫的自尊,更满足了他作为皇帝的尊严与自负心。
二、天下一家——清朝的满汉融合
(一)宫廷内的融合
清代皇帝主张满汉融合,这些统治者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巩固江山,在朝廷里,他们启用汉族里的有用之才在朝为官,而在后宫中,便是在大选秀女的时候,特别要求挑选一些汉族女子入宫。《甄嬛传》中的雍正帝也是如此,而甄嬛便是汉族女子中的一个,作为一国之君,为了稳固政治,实现融合,他从自己开始,打破了满汉界限。当然,满汉融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甄嬛作为汉族女子能够入宫,是因为甄嬛的父亲甄远道是大理寺少卿,虽算不上位高权重,却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何况甄嬛的样貌酷似剧中皇上深深怀恋的纯元皇后,倘若甄嬛只是一介平民,深藏于寻常陋室之中,又怎能有机会入宫选秀呢?即使她长得再标志,也不可能被皇帝看到;另一位入选的汉族女子沈眉庄虽然也是美丽端庄,但从皇上皇后的对话中不难看出,之所以沈眉庄初入宫就获得贵人的位分,并不是因为她的
相貌,而是因为其父的官职较高。可以说父亲、家族的官职地位,决定了自己选秀的女儿的位分!而家境背景不好的秀女也还是会被欺负的,比如父亲职位较低的安陵容,初入宫就遭人白眼,受人欺侮。综上所述,真正的汉族平民女子还是不能选入满清皇室的,这里的满汉融合还只是一个开始,并不成熟。
(二)满汉融合的政治意义
蔡少芬
在满足统治下的清代中国,满汉融合在民间也有多处表现,比如男子留的辫子头,女子禁止缠足,还有民间女子模仿后宫妃嫔的妆容等方面都有很明显的体现。不看这些表面上的东西,深入探究的话,清朝满汉融合具有伟大的政治意义。在这里借用周恩来总理说的的话:“首先,把中国许多兄弟民族连在一起,把中国版图确定下来了。其次,增加了人口,发展到了四万万人,给现在的6亿五千万人口打下了基础。最后,清朝同时采用满文和汉文,使两种文化逐渐融合接近,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不得不说,清代的满汉融合是一次伟大的壮举,为我们今天的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传统语言文化
(一)委婉含蓄的艺术风格
古代中国社会受封建思想束缚,古人们的语言风格大多委婉含蓄。对于男女恋情,更是不提倡大胆直白的袒露心迹,《甄嬛传》中,安陵容为了吸引皇上的注意在花园里唱起“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时,曾遭到华妃的冷嘲热讽,甄嬛及时为她解围此时才作罢。华妃霸占曹贵人的孩子争宠,不惜残害襁褓中的婴孩时,含怒不敢言的曹贵人给皇上送上一盘莲子,道:“皇上,莲心太苦,我已经把莲心都剔除了,别有一番滋味。”皇上恍然大悟,道:“怜子之心最苦,你的孩子自己带回去养吧!”这些含蓄委婉的语言风格虽不如现代语言直白易懂,却也是别有一番风情。甄嬛被逐出宫在凌云峰上居住时与果郡王交好,恩爱非常,那时皇上在发烧,果郡王侍疾,无法与甄嬛相见,便与她用鸽子传书信,书信的内容令我念念不忘,在这里我一定要把它完整的呈现下来:一张机。织梭光景去如飞。兰房夜永愁无寐。呕呕轧轧,织成春恨,留着待郎归。
                      两张机。月明人静漏声稀。千丝万缕相萦系。 织成一段,回纹锦字,将去寄呈伊。
                      三张机。中心有朵耍花儿。娇红嫩绿春明媚。 君须早折,一枝浓艳,莫待过芳菲。
                      四张机。鸳鸯织就欲双飞。可怜未老头先白。 春波碧草,晓寒深处,相对浴红衣。
                      五张机。芳心密与巧心期。合欢树上枝连理。 双头花下,两同心处,一对化生儿。
                      六张机。雕花铺锦半离披。兰房别有留春计。 炉添小篆,日长一线,相对绣工迟。
                      七张机。春蚕吐尽一生丝。莫教容易裁罗绮。 无端翦破,仙鸾彩凤,分作两般衣。
                      八张机。纤纤玉手住无时。蜀江濯尽春波媚。 香遗囊麝,花房绣被,归去意迟迟。
                      九张机。一心长在百花枝。百花共作红堆被。 都将春,藏头裹面,不怕睡多时。
  从这首《九张机》中,便可以感受到相爱俩人互相思念却又无法相见的惆怅与无奈。不得不说,甄嬛和果郡王俩人都是有才的主儿。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封建思想虽压抑着人性,可男女相爱之情并没有因此变少变淡,反而以一种优美的艺术的形式呈现在后人的面前。如苏轼为其亡妻写的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便成为表达思念与爱意的千古绝唱,被世人所称道。我觉得这些美丽的词句,比现如今直白的一句“我爱你”更让人心生悸动。古代中国孕育出的诗词文化是后世他国无论再如何都无法企及的。
(二)古古香的“甄嬛体”
  《甄嬛传》在各大卫视与网络上的热播,也使得“甄嬛体”深深地受到广大众的喜爱,并且争相模仿。电视剧是由小说改编而来的,其实小说的原作者也就是电视剧的编剧流潋紫称自己从小就喜爱古代中国诗词文化,尤爱《红楼梦》,并且痴迷于它那韵味无穷的语言风格。于是在不断地熏陶下,潜移默化地将这种语言风格运用在《甄嬛传》中。这种语言风格有明显的复古之风,总结来看,就是说话不疾不徐,有些拿着腔调。人物在对话时多用“这会子”、“真真”、“极好的”等,让观众有穿越到古代的错觉。网络上也有一些网友对“甄
嬛体”不以为意,认为它是在模仿“红楼梦”。其实,我觉得模仿没什么不好,只要模仿的到位,有感觉,不也是一种成就么。更重要的是它带给了我们对古代中国文化探索的热情和模仿的趣味,带给了我们古古香的韵味。不能不说它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是对汉语言的一种审美过程。
接下来我想谈谈《甄嬛传》使我感受到的另一面,如果说之前谈的都是古代中国文化明的一面,那么现在谈的是它比较阴暗的一面。
2012年可谓甄嬛年。电视剧《后宫甄嬛传》就艺术水平论是较高的,我想这也是它受到观众喜爱的主要原因之一。几个主要演员都不错,除了陈建斌有点做作,其他女性演员都不错。而甄嬛和皇后演得最好。蔡少芬的皇后角非常传神,她是那种有着道家风范的沉稳,冷峻、谋划之人,具有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诡诈,可谓集权斗之大成。跋扈的华妃其实在宫廷中最愚蠢的类型,锋芒毕露,四面树敌,因此注定失败。网络上有人说:“在中国要生存下去,非看《甄嬛传》不可。”虽然这句话有些夸张,也有人没看过,不也在中国活的好好的。但我看到这些宫里人的残酷斗争,不禁往中国传统文化上想。此可谓写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暗面。大家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明的一面。所谓儒家的为生民立民之心,
温情脉脉的伦理道德,礼仪之邦的称呼,朴素的民俗。勤劳坚韧等等。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暗面其实非常可怕:残忍、冷漠、贪婪、争斗,喜欢窝里斗,对外软弱,对内冷酷。《甄嬛传》恰好反映了这种暗面。 特别要注意的是,这部电视剧不仅仅是宫廷斗争,其实折射了今天和古代中国人文化中最黑的一面。首先政治文化的生存定律是“不顾一切的夺取权力”。后宫中每个小主犹如前朝或地方各省大吏,各聚心腹集团,各积势力,展开你死我活的权斗。这里的江湖绝不比《笑傲江湖》的“一统江湖”逊,甚至更狠更毒。能够生存下去者,不仅是要有智慧,也需要运气。皇后的失败只是运气差点。 其次就是普通人的生存定律:在表面的儒家伦理温情下,还有冷漠、诡诈、残忍的家庭和个人斗争。后宫中的宫女,太监等就是符号代表。他们各攀小主,斗得如乌眼鸡般,和主子一荣俱荣。他们生活在忍耐,叛变,收买,暗杀中。今天各个单位犹如一个个后宫的浓缩版,其间的人的生存法则依然和那些答应,常在、贵人,嫔妃一样。他们要在那些名称改变了的主子圈里生存,如科、处、厅、省等官员和各级书记等上司之间阿附,献媚,为谋生或上位展开相互的斗争。用钱,胸器,用臀围,用上床,其他各种方式。在这个“宫廷”中,谁心善良,谁死得快。能够善终者,少之又少。善良人性在这种生存环境中全部被异化。你不想害人,别人会来害人。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所以中国文化特别是民间市井瞧不起善良的人,
纯真的人,老实的人。这个民族的文化崇尚诡诈心机和权力。在这个文化黯淡的酱缸中,纯真之人都会被染成可怕的斗争动物。甄嬛本来很胆小,纯真。但经过生存斗争后,就成为工于心计,冷心之人。中国文化在生存层面上可概括为“宫廷文化”,特点就是流氓诡诈者胜利,一切善良纯真被排除。  可谓中国文化暗面——诡诈残忍斗争的巅峰。它发生在中国并不奇怪。并不是中国人选择了,也不是一个人就能导演的。而是这种斗争形式选择了中国人。中国传统文化给了后人这种基因。中国人喜欢看《甄嬛》,其实也是醉心和习惯于在尔虞我诈中生活的反映。中国文化的智慧有很大部分属于诡诈心计的,属于冷漠残酷的。今天中国人之间依然如此。《后宫甄嬛传》不过是用影像来表现了这个民族文化中最黯淡的一面。而且中国演员在演绎诡诈斗争的影视剧中表现都不错,观众也最能看懂这种电视剧,为最后的权斗胜利者欢呼,从中学习计谋和残忍。这也是人和文化有缘分。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至今选择了人治社会而不是法治和宪政。如果从文化角度看,正因为中国文化中固有的残忍斗争诡诈的民俗导致了对人治选择和潜规则的盛行。罗素曾经概括中国文化的三个弱点,残忍、冷漠、贪婪,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暗面。现在也是越来越严重。全世界还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人之间那样冷漠,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