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融危机延伸考点:国家宏观调控
【考点背景透析】
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由于供给不平衡、炒作等原因而在房地产、能源等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供需失衡。在显现出房价飙升、煤价攀升的同时,也出现了炒房团、炒煤团,以及普遍存在的商业贿赂等现象。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需要国家运用行政、法律手段予以整治、打击的同时,运用宏观调控的手段予以调节,以保证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
材料:关于金融风暴或者经济波动的一段描述
以上现象表明了什么?如何解决?
1、表明由于单纯的市场机制调节存在着自身的弱点和消极作用,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明显的缺陷,它往往既不能从整体上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也不能达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所要求的共同富裕。即单纯依靠市场调节,无法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因此,要求政府履行其经济职能,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这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2、宏观调控是国家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与控制,它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经济职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是借助于各种宏观调控手段来进行的。宏观调控手段包括计划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其中,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
经济手段主要是指:①由政府制定并贯彻实施各种宏观经济政策;
②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来具体落实这些政策。
法律手段主要是指:通过立法和司法等活动,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3、为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宏观调控手段,提高我们宏观调控的水平,中央强调:
一是必须进一步深化财政、税收、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
二是要注意对症下药,通过制定和贯彻各项宏观经济政策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和任务。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其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最为重要,其他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都要依托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即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各项宏观经济政策;
(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演变,联系哲学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包括诚信问题)
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部分内容
1、说明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秩序不规范。突出表现是:交易行为不规范,违反行为屡屡发生,特写时指甲贩假,假冒伪劣问题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生产者利益,直接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必须有一个健康、规范的市场秩序。而良好的信用是建立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
3、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应采取多种措施:
(1)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2)培育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行为规范的市场主体,提高市场主体的自身素质。
(3)加强信用建设,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4)强化法制,从严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维护和健全市场秩序。
三、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在生产理论与又好又快的发展国民经济
1、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通过两大部类之间及其内部的交换,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必须按比例发展,这尤其对社会主义生产都是适应的。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首先要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要做到这点,必须保持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和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必须建构和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比例协调、结构优化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
2、十七大报告提出,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其中“好”,就是比例协调有效率。又好又快,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3、联系实际:…………
4、要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关键做到:
(1)加强宏观调控,保证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协调
(2)坚持科学的发展观,震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
5、面对全球金融海啸和紧急衰退,只要我们及时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一定能够保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四、金融危机延伸考点:经济全球化
(全球金融海啸及经济衰退背景下的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1、导致金融海啸的直接原因是金融体系监管不够,同时也是美国长期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恶果。从根本上说,这次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危机,它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同时,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启示我们:发展市场经济,使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必要的宏观调控也是不可少的。(金融海啸和宏观调控)
2、最近的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充分说明: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有重大影响,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具有二重性。
积极作用:(1)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内流动,实现合理配置和资源优势互补
(2)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3)有利于估计贸易的扩大和发展
(4)有利于解决资源、环境、人口等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
消极作用:(1)它把市场经济的盲目性、紫菜发性、滞后性等消极功能扩展到世界范围,造成经济危机爆发的世界性
(2)它把资本主义追求最高利润的动机和目的扩展到世界范围
(3)它把一国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扩展到世界范围,损害发展中国家今后发展
(4)它把一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两极分化扩展到世界范围,加剧了贫富差别全球化
3、我国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策略:
我们不能因经济全球化具有二重性而否定经济全球化,而应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机遇,积极参与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加强与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取得双赢的结果。十七大: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我国应和世界各国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经济上互助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供应方向发展。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开放型经济
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4、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发展开放型经济
(1)发展开放型经济: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展开放型经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核国内两个市场,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经济的张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2)全球化是必然的、利大于弊;所以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抓住全球化的机遇,以积极的态度走向世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有机结合,努力在走出去方面取得了进展。
措施:(1)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2)坚持是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扩大出口
(3)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4)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赋予企业更大的经营管理自主权等等。
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材料:经济危机表现的一段描述
表明了什么现象,并加以剖析
1、表明发生了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危机的实质是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危机爆发时,商品大量积压,企业大量倒闭,工人大批失业,社会经济生活出现极大的混乱。
2、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具体表现是:
(1)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要相对缩小的矛盾
3、经济危机表明,尽管经过了一系列调整(私人垄断和国家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仍然无法解决。因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具有双重作用,它既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又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促进作用:(1)保证垄断资本集团获取稳定的高额利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国家利用财政和货币金融等经济杠杆调节经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过剩的危机。
(3)国家大量拨款和开发新技术,有力的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4)国家对垄断资产阶级内部、垄断资产阶级和非垄断资产阶级矛盾的调节,使他们局部的暂时性的利益服从整个阶级的长远利益。
(5)通过社会福利和收入政策直接干预劳资关系,缓和了阶级矛盾,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局限性:(1)国家干预不能解决生产盲目扩大和消费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
(2)国家调节不能刻骨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不能消除部门之间比例破坏和国际结构失衡
(3)国家干预不能解决失业问题、贫富悬殊问题,不能消除大量贫困现象
(4)由于国家干预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就不能消除周期性经济危机,不能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4、经济危机的爆发,加剧了资产阶级的有胜劣汰,同时加剧了无产阶级的贫困。(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六、资本主义基本规律;两种剥削手段的关系
材料:关于资本家发财方式的材料
运用原理加以剖析
1、资本主义基本规律就是剩余价值规律。
2、资本家剥削的方法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个别企业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剩余价值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前提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其特点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3、二者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两者本质一样,都是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的起点
(3)生产两种剩余价值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作用不同
七、价格和供求的互动关系
材料:关于石油(或者其他商品)价格升降及其影响材料
运用相关原理加以剖析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来进行,实行等价交换。
市场机制就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即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和竞争等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功能。
2、石油价格上涨的原因:
其一,供求的推动;一方面,石油属不可再生性资源,储量递减;石油属于大宗商品,产量有限
另一方面,伴随经济发展,对石油的需求绝对增加,求大于供,推动价格走高。
其二,美元贬值。价格=商品价值/货币价值
3、上涨的后果:鼓励生产,抑制消费
4、石油价格下降的原因:价格抑制需求;经济危机抑制需求
5、下降的后果:石油输出国减产
八、价值规律对企业经营的作用
材料:某企业向发设法改进技术、完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分析其中的原因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来进行,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即不论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是多少,他们销售自己的产品时,指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销售。
3、这种情况下,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的企业,因为其生产的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
社会价值,但销售产品时可以按照社会价值销售,于是他们可以获得比同行更多的收益——超额利润。而这些利润又可通过资本积累等途径,扩大企业的资本量和生产规模,推动企业走上兴旺发达的轨道。而生产两低的企业会出现亏损和破产。
4、企业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利润,因此企业只有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完善管理,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九、社会主义:收入分配调节与社会公平
材料:改革开放以来各阶层居民的收入增长状况
以上材料表明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情况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对其加以评析
1、首先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富裕程度不断提高。
2、这一成就的取得归功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归功于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它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
3、材料还表明,由于赋予的速度不同,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抄材料)
4、这一状况,违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反面就是解决好分配的意义)
5、解决当前收入差距过大的措施:
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理顺分配关系。既要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也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还要增加职工收入,改革和规范公务员工资制度,解决城乡困难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使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社会体之间收入差距趋向合理,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迈进。
在防止收入悬殊中,我们采取的基本政策是: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实现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
(联系哲学,运用辩证统一原理论述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
效率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前提和保证,只有给劳动者公平合理的收益,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潜力;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效率低下,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就不能或难以为实现公平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困。
因此,不能把公平与效率两者割裂开来,或者对立起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a提倡奉献精神与落实分配政策的关系;
b反对平均主义与防治收入悬殊的关系;
c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