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一、习作要点分析
本单元以“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三篇精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篇略读课文,以及“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这是本套教材中首次出现综合性学习栏目,也是一个专门的综合性学习单元。
“收集传统资料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是本次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也是本单元的第二个语文要素。因此,本次习作内容要求学生以传统节日为主线,选择一个传统节日,写一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也可以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同时,“中华传统节日”也是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个习作练习。习作内容紧扣单元主题——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指向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学生可以选择印象深刻的过程来写,消除学生想要面面俱到容易产生的犹豫心理,培养习作兴趣。
二、课标要点解析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表达与交流”在第二学段提出:乐于用口头、书面的方式与人交流沟通,愿意与他人分享,增强表达的自信心。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在【梳理与探究】中指出:“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尝试运用语文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在落实以上要求过程中,要引导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在“发展型学习任务”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指出:“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鼓励学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自主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拓展思路。应引导学生学习搜集和选择信息的基本方法。
“传统文化”“语文要素”“综合性学习”是本单元的三根主线,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因此,单元编排的主要意图呈现出以“综合性学习”为主、三线平行的样态。本单元借助传统文化,落实语文要素,通过综合学习的方式得以实现,形成“三线统整”的目标体系,识体而教,让语文素养在课堂落地生根。
三、学生学习基础
本次综合性学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采用穿插编排的形式,共分四次进行:第一次出现在导语,第二次、第三次都是以“活动提示”的形式穿插在课文之后,最后一次以综合性学习的形式出现。四篇课文课后的学习要求中加入的两次小活动,这些活动既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又和习作训练要素紧密结合。《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都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了梳理总结,进一步提炼了方法,进行迁移运用。“识字加油站”设置了认识生活中标牌的题目。“日积月累”需要学生积累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习作要求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通过写过节的过程和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等方式,以不同形式展示学习成果,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了解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单元的写作与综合性学习结合在一起,既进行综合性学习,又落实“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要求。在综合性活动的基础上,学生再进行写作,就可以降低很大难度,活动前有布置,过程中有指导,活动后有交流。本单元教学把课文后面安排的综合性学习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要求整体安排,并把综合性学习贯穿于整个单元教学中,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综合、注重实践、注重探究,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写作训练支架
这次写作,教师应主要围绕“写什么”、“怎么写”进行指导。针对“写什么”,本次习作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传统节日,写一写过节过程。学生既可以写过节的整体过程,如中秋节过节的过程;也可以写过节中某个环节的具体过程,如中秋节做月饼的具体过程。两个角度,学生可以选择进行整体描写,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环节进行具体描写。
针对“怎么写”,学生可以借鉴《纸的发明》中梳理流程图的方法,将过节的过程进行梳理。如果学生选择写过节的整体过程。内容上可以从过节的时间、习俗入手,并能够把过节中深刻的故事穿插到习俗之中。
如果学生选择过节中某个环节的具体过程,内容上可以从这个节日的习俗引入,说一说自己亲手制作或观察的过程,如端午节包粽子的过程。学生不管选择哪种过程进行书写,在结构上都可以借鉴《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的写法,围绕一个意思将一段话写清楚。
首先,让学生读读单元语文要素(首页图)。阅读要素中提到“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复习学习《赵州桥》这篇课文的结构,使同学们明确结合总起句,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将一段话写清楚。《清明上河图》中也有具体体现——“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这些内容都围绕着一个中心意思,将内容写得清清楚楚。
指导学生借鉴以上“围绕中心意思写清楚”的方法,将自己的传统节日记事写清楚。如:既然是传统节日记事,同学们是不是要写一写节日的场景氛围。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端午节——赛龙舟的场景可热闹了;瞧,人们静静仰望夜空,他们在看什么?中秋赏月的这份宁静,真美好……指导学生结合节日特点,围绕中心意思,将所看到的情景写一写。
五、训练任务设计
综上所述,这一单元的习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时间、习俗、传说),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2. 借助流程图,梳理一个传统节日或节日中某个具体环节的过程,并有条理地写下来;能够借鉴《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的写法,围绕一个意思将一段话写清楚;
3. 能够积极主动地与同学分享成果与习作,分享在传统节日中自己的心情。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中华传统节日的丰富博大,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积累较为丰富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
2.学会收集、分析、补充传统节日的资料。
3.选择感兴趣的传统节日,写一写节日期间发生的印象深刻的事情。
【教学重难点】
围绕一个意思将节日中印象深刻的事写清楚。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传统节日记录表。
2.习作评价表。
学生准备:
1.提前搜集传统节日相关的资料。
2.已制作好的传统节日记录卡。
3.活动成果。
【习作策略】
习作前策略
通过适当方式搜集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资料,完成传统节日记录表。
习作中策略
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过节的过程或印象深刻的一件事。
习作后策略
整改和感受文化:①自评整改;②乐于分享成果,感受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
【习作支架】
清单支架:运用清单支架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习作要点,有助于学生获得清晰的习作逻辑。
范例支架:起步作文阶段运用范例支架,给了学生可以模仿的文章、语篇或片段,让学生
借鉴学习其中的写作方法和语篇特征,降低习作难度,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游戏激趣——你来比划我来猜。
传统节日不仅蕴含了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更是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幸福欢乐。孩子们,学习前先来感受一下老师带来的快乐,怎么样?
我们来做三组游戏,规则:两名学生上台相向站立,一名背对屏幕,一名正对。正对屏幕者用比划或语言描述(不能提及与出示内容有相同的任何字)的形式向背对屏幕的学生传递信息,背对屏幕的学生要准确的说出屏幕上出示的内容。每组一分钟,答对次数多者胜!
(端午节、元宵节、放鞭炮、包饺子、守岁、划龙舟、压岁钱……)
2.定义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节日,每个节日都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韵味。如:儿童节、国庆节或劳动节不是传统节日。
中秋节好词好句二、集体交流,汇报反馈
1.还记得老师布置的课前作业吗,大家课前搜集到了什么?小组内交流已搜集到的信息。
传统节日 时间 习俗(好吃、好玩、好看的) 相关古诗或童谣 意义 资料获取途径 节日由来或相关故事
春节 正月
元宵节 吃元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