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一 问题提出
(一)研究缘起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果。”这表明了贯穿人一生的习惯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一个人习惯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人未来发展的高度。学前教育阶段是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一个人成年后产生的心理问题,几乎都可以从幼儿期到原因,由此可见,幼儿期对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性。在幼儿未来成长的过程中,习惯会一直陪伴着他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各种挑战,好的习惯会让他积极、乐观、坚强、勇敢,而不良习惯则会让他悲观、懦弱、轻言放弃,好习惯会让幼儿学会独立思考、完善自我。纵观历史长廊,古往今来的优秀人物无不都是具有良好习惯的人。
在研究中发现,幼儿园对幼儿遵守纪律、生活自理等行为习惯方面比较重视,这也是幼儿一日生活中着重培养的部分,但是学习习惯容易受到忽视。大部分大班教师都表示幼儿的自控
力和学习能力还无法适应小学一年级的生活,对他们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表示担忧。另外,很多低年级的教师也对新生的课堂纪律、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表示不满,认为他们还没有做好上小学的准备。可见,幼儿园与小学对于学习习惯的发展有不同的要求,本研究将大班幼儿的学习习惯发展水平与小学一年级学习习惯发展的标准做比较,出差异与原因,以促进大班幼儿学习习惯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
(二)研究依据
1.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幼儿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根据这个观点,3-6岁幼儿处于前运算发展阶段,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和直观性;5-6岁是大脑第一个加速发展时期,直观思维发展较好并且抽象思维出现萌芽。从大班幼儿的心理发展程度上来看,可以对大班幼儿进行一些抽象思维的训练,促进其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其达到最近发展区,促进其下一阶段的发展。所以培养大班幼儿的学习习惯,对幼儿进一步的探索与体验也有重要作用。
2.关键期理论
根据奥地利动物习性学创始人洛仑兹的关键期理论,3-12岁是习惯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的认识和活动范围逐步扩大,求知欲望强烈,容易接受成人对其行为的训练。如果能够提供有效刺激与反馈,那么幼儿便会养成良好的习惯,否则很有可能形成坏习惯。绝大多数大班幼儿为5-6岁,并且处于幼儿园结束和小学开始这个特殊时期,生理和心理上都面临巨大的变化,所以在这个时段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幼儿在这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他们能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克服焦虑感与陌生感,并且能更加科学的去探索和体验世界;倘若错过了这个关键时期,幼儿不仅容易产生不良习惯,也会对其他各方面产生消极影响。
(三)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家长对于幼小衔接的认识、愿望以及幼儿园与家长应创设的环境做了深入的研究,对于幼儿在入学前生理和心理应具备的条件也做了系统的分析。国内的研究主要是在于矫正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识,提高社会对幼小衔接的重视,分析幼儿入学前应具有的准确情况,但是缺少大规模的数据调查。大部分家长对于入学准备侧重知识与技能的准备,比如读、写、算的能力,往往忽视了心理情感上的准备。从一项对幼儿家长的调查结果来
看,25%的家长要求幼儿初步掌握拼音与识字,能够进行十以内的加减分运算,能够背诵更多的故事等等。
目前关于大班幼儿和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学习习惯研究大部分都是分开研究的,从幼儿园和小学两个角度促进幼儿学习习惯的提高。关于学习习惯的内容,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划分。基本学习习惯是最基础的学习习惯;拓展性学习习惯是为了参与丰富多样的学习形式而形成的学习习惯,比如:小组合作、自我探究等等;个性学习习惯指学生在不同的认知方式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表现出不同的基本学习习惯和拓展性学习习惯,体现个体差异性。二十大结束时间申仁洪从空间构成的角度出发,将学习习惯分为两部分即监控习惯和领域(科目)学习习惯。领域或科目学习习惯是是针对某个科目或具体的任务的习惯,包括向他人学习、认真完成作业等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