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虹电视剧
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国电视银幕上所播出的内容逐渐从单一走向多元。在此过程当中,影视剧作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必备品,也形成了不少成熟的模式。大众媒介能够在潜移默化当中为受众营造出拟态环境[1],因此,影视剧自然肩负着社会责任与娱乐功能的双重使命。随着媒介的不断发展与社会的日益浮躁,过度商业化、泛娱乐化的趋势导致了影视剧讲述的内容以及体现出的价值观为人诟病。从“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到充斥着纸醉金迷的都市剧,无一不在加剧编剧与观众在创作及认知层面的症结。行业剧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剧种,也是一种社会表征,不仅能够满足观众消遣娱乐的需求,而且具有引人思考的现实力量。
医疗剧作为行业剧的一种,将医院作为叙事场景,通过在特定场所发生的故事作为原点,用以透视社会的问题以及折射出复杂的人性情感。1987年,《希波克拉底誓言》的播出,是医疗题材的电视剧首次在
我国银幕上出现。从行业剧的角度来看,我国早期的医疗剧只是将医院作为叙事场景,书写的故事大多都与医疗行业无关,所以并不能被称作严格意义上的行业剧。而后,历经了二十余年的探索与发展,直到2010年《医者仁心》的问世,才真正掀起一阵医疗剧的热潮。任何类型剧的兴盛都与社会现实息息相关。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体制的改革逐步进行,医患问题也在不断升级。适应于此背景,医疗题材影视剧的播出承载着调和医患关系的社会使命,能够达到“使受众认识到医生与患者并不是处于对立两段的博弈者,而是基于生死问题彼此关联的沟通者、协商者以及互助者”[2]的目的,从而极具现实意义。
影视剧作为一门叙事艺术,其核心离不开人物形象的塑造。换言之,一个故事的根本就是在展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医疗剧的叙事主体无疑是医生与患者,通过他们的互动来设置矛盾与冲突,从而再现真实的医患关系。医生作为医患关系当中的主体,对其形象建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医疗剧的重点在于表现医护人员崇高的职业道德,但医生也只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单一的“高大全”英雄化人物形象无法直击人心,只有多元立体的人物才能走入观众的内心。如今,在影视行业市场化的浪潮中,创作者如何利用独特的艺术手法体现医疗影视剧的主题,从而达到相应的社会效果,值得学界与业界所关注。于此,本文将从正面、反面以及多重身份的人物形象,探讨新世纪以来国产医疗剧中的医生形象建构以及受众影响。
一、心术兼备:正面的医者形象
从我国早期的医疗剧开始,为了实现社会的教化作用,正面的医者形象成为了表达的重点。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正面的医者形象都是社会的内在需求。在《到爱的距离》这部医疗剧当中,作为医院妇产科主任的廖克楠,由于一次医疗事故导致患者家属与医院之间的冲突。虽然事实并不是廖克楠的过错,但为了平息矛盾,院长不得不罢免她的主任之职。可在此之后,一旦遇到紧急案例,尽管心有不忿,但她依旧冲在最前线,尽心尽力地诊治病患。当自己职业生涯都受到威胁之时,仍能抛开自身的情绪竭尽所能医治患者,这无疑是众多真实生活中医生的写照,也是职业道德的
刘    平
【作者简介】  刘平,女,贵州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主要从事出版学、传播学、心理学研究。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