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
译文:
真知就是用来践行的,不能践行的不能称作知,...... 求知时的真切笃实之处就是行,行动时的自觉洞察之处就是知。 知行功夫本就不可以分离。 只因为后世学者把知行当做两件事来做,违背了知行本体,所以才有知行合一并进的说法。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背景主要是他生活在明朝时期,当时的政治环境动荡不安,农民起义和皇族内部的叛变频繁发生。王阳明深刻反思了国家的问题所在,并试图通过心学来寻求解决之道。他认为,心灵态度决定行为方式、世界观点,只有真知才能引导正确的行动,知与行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知与行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以期通过心学的实践来改善社会状况。
王阳明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风波和人生挫折后,开始深刻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逐渐形成了他的“心学”思想。在这个过程中,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
具体而言,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是在他悟道之后逐渐形成的。他在悟道之后,开始强调心即理,认为人的本心就是天理,只要发扬本心,就能认识天理。在这个基础上,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认为知和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只有把知和行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认识天理、发扬本心的目的。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过程,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他最初只是强调知行的相互依存关系,后来逐渐发展为知行并进、知行合一的思想。他认为,真知必须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只有实践才能使真知更加真切笃实;
同时,实践也必须以真知为指导,只有真知才能使实践更加明觉精察。因此,他提出了“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的观点,把知和行完全融为一体。知行合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