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知”与“行”长期以来是中国哲学史上讨论的重点问题之一。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作为知行学说的集大成者,在批判和继承前人知行观的基础上,重新对“知”和“行”的关系进行了界定。他认为,知行虽然各有功效但不可割裂,其中以行为本,“行可兼知,知不可兼行”,而“行”也是“合道而行”。在当代社会,“知行合一”不断国家革命和改革的过程中被强调,研究王夫之对“知行合一”的辨析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知行合一 王夫之 行可兼知 尚书引义 孟子
早在三代时期,根据《尚书·说命》中所记载傅说的观点:“知之匪艰,行之惟艰。”[1]就已经较早地阐发了知行关系这一命题。知行观一直贯穿于中国哲学史的始终,是哲学家们讨论的重要范畴。通过对知行观的论述,可以看出前人在此问题上的观点差异以及反复论证。如朱熹主张知先行后、知轻行重、知行互发,而程颐则把《尚书》中的知行难易问题变成了先后问题,并强调知对行的指导作用。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指出知是心之本体,即发
明本心可以实现致良知、进而知行合一。王夫之对朱熹、王阳明等前人学者的知行学说进行了批判继承,比较系统地阐释和解决了知行关系问题。本文以王夫之《四书训义·孟子》、《尚书引义》和《四书大全说》为基础,较为系统地总结和论述了他对于“知行合一”辩证性的反复论证。
一、王夫之对“知行合一”的重新阐释
(一)“知”与“行”的分与合:“知行始终不相离”
王夫之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行合一”这种说法持肯定态度,但是这种肯定是在增加了很多限定的基础上。他赞同《尚书·说命》中“知之匪艰,行之惟艰”[2]的观点,否定了宋儒“知先行后,知不先,行不后”的论断,认为将“知”与“行”这两个概念断然划分一个绝对的次序是错误的。而这种割裂的论断使学者困于知见之中,已然与圣人之道相异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