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统⼀的名⾔警句
1. 关于知⾏统⼀的名⾔
1、培养习惯有利于知⾏合⼀的实现。这主要体现在两个⽅⾯:第⼀,养成习惯才能把认知转化实际⾏动,成为真正的品质;第⼆,习惯培养的过程,在⼀定意义上既是道德实践的过程,也是道德再认知的过程。——徐岫茹
2、知⾏合⼀是解决这个世界上难题的唯⼀办法。——连岳
3、道家说变通,佛家说⾃然,⼼学说知⾏合⼀,其实都是⼀个意思:应⽤。⽜⼈之所以很少,空想家之所以很多的原因也在于应⽤。拿到了钥匙,想⽤却不会使⽤才是最要命的。——⾼铭
4、今⼈却就将知⾏分作两件事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的⼯夫,待知得真了,⽅去做⾏的⼯夫。故遂终⾝不⾏,亦遂终⾝不知。此不是⼩病痛,其来已⾮⼀⽇矣。某今说个知⾏合⼀,正是对病的药,⼜不是某凿空杜撰。知⾏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个,亦济得甚事?只是说闲话。——王阳明
5、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实际⽃争经验,谓之半和;既有书本知识,⼜有实际⽃争经验,知⾏合⼀,谓之全知。——徐特⽴
6、知⾏合⼀,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是指⼈的实践,知与⾏的合⼀,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认为知便是⾏,也不是以⾏来吞并知,认为⾏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回事。——明朝思想家王守仁
2. 关于知⾏合⼀的名句
1、今⼈却就将知⾏分作两件事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的⼯夫,待知得真了,⽅去做⾏的⼯夫。故遂终⾝不⾏,亦遂终⾝不知。
此不是⼩病痛,其来已⾮⼀⽇矣。某今说个知⾏合⼀,正是对病的药,⼜不是某凿空杜撰。知⾏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个,亦济得甚事?只是说闲话。——王阳明
2、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实际⽃争经验,谓之半和;既有书本知识,⼜有实际⽃争经验,知⾏合⼀,谓之全知。——徐特⽴
3、知⾏合⼀,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是指⼈的实践,知与⾏的合⼀,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认为知便是⾏,也不是以⾏来吞并知,认为⾏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回事。——王守仁
4、读书的三重境界,符合古学的⼩学,⼤学的通义。古⼈治学讲究“厚积薄发”,所以第⼀阶段,重点在于“独上⾼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看,要博览;其次的阶段就是要思考,论语中讲“学⽽不思则罔”。
看了那么多东西,就会互相⽐较,和⾃⼰的经历⽐较,就有所得,就外显“⾐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憔悴”;然⽽,最终的成就要返璞归真,也是⼤学中说的“在明明德,在⽌于⾄善”、也是⽼⼦中的“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学习的最后是体悟⾃然的规律,顺应于这个规律“随⼼所欲不逾矩”。初能望⽂⽣义,死记硬背,可⼩成。进能变通运⽤,能说会道,有⼀得。终能深⼊浅出,知⾏合⼀,⽅⼤就。——王国维
5、知⾏合⼀: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阳明
3. 以“知与⾏”为话题的材料和名⾔警句
关于知与⾏,或者说理论与实践,讲与做,读书与做事,知识与⾏动,是⼀对⽭盾,如何将其统⼀起来,是我们⼀⽣很⼤的考验。
但⾮常有幸的是,我们⽣活在⽂明古国,我们的历史渊源流长,历代先贤曾经对此作了不少精辟的论述。我把先贤的格⾔抄写与此,与⼤家共赏。
“⾮知之艰,⾏之维艰”“三思⽽后⾏”“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之”“博学⽽不穷,笃⾏⽽不倦”“知⽽弗为,莫如勿知,亲⽽弗信,莫如勿亲”“不如虎⽳,不得虎⼦”“未知事实,不可虚⾏”“知⽆不⾔,⾔⽆不⾏”“⼭居者知⼭,村居者知林,耕者知原,渔者知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为重”“⽅其知之,⽽⾏为及之,则知简浅”“讲得⼀事,即⾏⼀事,⾏得⼀事,即知⼀事”“⾏,可以得知之效;知,未可以得⾏之效”“学⽽必习,习⼜必⾏”“及之⽽后知,履之⽽后艰”“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
中国⽂学讲究简练,⼀针见⾎,上述格⾔,都是历代先贤关于知与⾏的总结。
短短数⾔,讲出精要之处,别看字数少,仔细体会,可以解决我们的⼤问题,够⼈⼀⽣去实践。
4. 国家统⼀名⾔警句
中国传统⽂化名⾔警句- - 中国传统⽂化名⾔警句,是中国传统⽂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化遗产爱国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之多艰。
——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马篇》 6.烈⼠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外篇·⼴譬》烈⼠:有抱负.有作为的⼈。
7.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家祭⽆忘告乃翁。——陆游《⽰⼉》 10.⼈⽣⾃古谁⽆死,留取丹⼼照汗青。——⽂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明志 13.朝闻道,⼣死可矣。——《论语·⾥仁》 14.⼠志于道,⽽耻恶⾐恶⾷者,未⾜与议也。
——《论语·⾥仁》 15.⼠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论语·秦伯》 16.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修⾝》 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8.志当存⾼远。——诸葛亮《诫外⽣书》 19.⾮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诸葛亮《诫⼦书》 20.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21.志⼩则易⾜,易⾜则⽆由进。
——张载《经学理窟·学⼤原下》 22.古之⽴⼤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23.有志不在年⾼,⽆志空长百岁。
——⽯成⾦《传家宝·俗谚牧民》持节 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罕》 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罕》 26.志⼠仁⼈,⽆求⽣以害仁,有杀⾝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论语·微⼦》 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滕⽂公下》 29.穷则独善其⾝,达则兼善天下。——《孟⼦·尽⼼上》 30.⼈固有⼀死,或重于泰⼭,或轻于鸿⽑。——司马迁《报任安书》 31.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地⼴》 32.宁可⽟碎,不能⽡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3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
——李世民《赐萧瑀》 34.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35.时穷节乃见,⼀⼀垂丹青。
——⽂天祥《正⽓歌》 36.名节重泰⼭,利欲轻鸿⽑。——于谦《⽆题》 37.粉⾝碎⾻浑不怕,留得清⽩在⼈间。
——于谦《⽯灰吟》 38.咬定青⼭不放松,⽴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郑燮(xiè)《题画·⽵⽯》⾃强 39.天⾏健,君⼦以⾃强不息。——《周易·乾·象》 40.胜⼈者有⼒,⾃胜者强。——《⽼⼦》第三⼗三章 41.不怨天,不尤⼈。——《论语·宪问》 42.天将降⼤任于斯⼈也,必先苦其⼼志,劳其筋⾻,饿其体肤,空乏其⾝,⾏拂乱其所为。
—— 《孟⼦·告⼦下》 43.⽣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告⼦下》 4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
——屈原《离骚》 45.以修⾝⾃强,则名配尧禹。——《荀⼦·修⾝》 46.能胜强敌者,先⾃胜者也。
知行合一——《商君书·画策》 47.⽼骥伏枥,志在千⾥;烈⼠暮年,壮⼼不已。——曹操《龟虽寿》 4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见⽰》 49.眼前多少难⽢事,⾃古男⼉当⾃强。——李咸⽤《送⼈》 50.⽣当作⼈杰,死亦为⿁雄。——李清照《乌江》 51.百尺竿头,更进⼀步。——朱熹《答巩仲⾄》诚信 52.修辞⽴其诚。
——《周易·乾·⽂⾔》⾔语应该建⽴在诚信的基础上。 53.不精不诚,不能动⼈。
——《庄⼦·鱼⽗》 54.失信不⽴。——《左传·襄公⼆⼗⼆年》 55.轻诺必寡信。
——《⽼⼦》第63章轻易向别⼈承诺的⼈⼀定很少讲信⽤。 56.吾⽇三省吾⾝: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 57.与朋友交,⾔⽽有信。
——《论语·学⽽》 58.⼈⽽⽆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可:可以⽴⾝处世。
59.民⽆信不⽴。——《论语·颜渊》 60.⾔必信,⾏必果。
——《论语·⼦路》果:果断 61.⼀诺千⾦。——《史记·季布栾布列传》知耻 62.记⼰有耻。
——《论语·⼦路》⽤羞耻之⼼来约束⾃⼰的⾏为。 63.⽆羞恶之⼼,⾮⼈也。
——《孟⼦·公孙丑上》 64.⼈必⾃侮,然后⼈侮之。——《孟⼦·离娄上》⼈⼀定是先有⾃取其辱的⾏为,别⼈才会侮辱他。
65.⼈不可以⽆耻,⽆耻之耻,⽆耻矣。——《孟⼦·尽⼼上》: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才真的是不知羞耻啊! 66.知耻近乎勇。
——《礼记·中庸》 67.⼈必其⾃爱也,⽽后⼈爱诸;⼈必其⾃敬也,⽽后⼈敬诸。——杨雄《法⾔·君⼦》 68.⼈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朱熹《朱⼦语类》倦⼗三 69.五刑不如⼀耻。——吕坤《呻吟语·治道》 70.⼠皆知有耻,则国家永⽆耻矣。
——龚⾃珍《明良论⼆》改过 71.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益·象》 72.改过不吝。
——《尚书·仲虺(huǐ)之诰》 73.与⼈不求备,检⾝若不及。——《尚书·伊训》 74.⼈孰⽆过?过⽽。
5. 团结统⼀的名⾔警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多年流⾏⼀种说法,认为是顾炎武说的。但出⾃顾炎武哪⼀本书,却从未有⼈点明。刘洁修对顾炎武的著述⼀⼀翻检,仅在《⽇知录》卷⼗三《正始》篇中发现,如“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于率兽⾷⼈,⼈将相⾷,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他继续查索,终于在《饮冰室合集》中到答案;夫以数千年⽂明之中国,⼈民之众甲⼤地,⽽不免近于禽兽,其谁之耻欤?顾停林⽈: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饮冰室合集,⽂集之⼀。辨法通论,论幼学》)今欲国耻之⼀洒,其在我辈之⾃新——夫我辈则多矣,欲尽⼈⾯⾃新,云胡可致?我勿问他⼈,问我⽽已。斯乃真顾停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