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头之约,书向鸿笺:古⼈的浪漫婚书了解⼀下?
转⾃中华⽂化溯源(ID:gmrbjzb),作者:吴燕霞,转载已获授权。
“⾛,我有九块钱,请你领结婚证!”来来来,免费的结婚证了解⼀下。
结婚证,是法律意义上的“有情⼈终成眷属”。那么在古代,每对眷侣是通过什么来保证⾃⼰的婚姻呢?
古代“结婚证”
古代虽然没有“结婚证”,但“婚书”跟现在的结婚证⽤途却差不多。
我国⾃周朝起开始出现婚书,传统婚书是与“六礼”相对应的书⾯表达形式,也被称为礼书,并⾮⼀次完成。
“六礼”:指由求婚⾄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但是,“六礼”太过繁复,普通百姓结个婚可操办不起,因此在秦汉之后的平民阶层适当简化了“六礼”。到了宋代,朱熹在《朱⼦家礼》中将其精简为纳采、纳征和亲迎“三礼”,即保留了这⼏个重要婚书的产⽣环节。
婚书溯源可追溯到《仪礼》中的“婚辞”,但咱们说的古代“结婚证”,也就是法律意义上的婚书则在唐代出现。
“诸许嫁⼥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辄悔者,杖六⼗。”
——《唐律疏议·户婚律》下图是⽬前能看到的最早的婚书。
▲敦煌莫⾼窟藏经洞,唐代中后期张敖编撰,《新集吉凶书仪》抄本(局部)。
它是⼀份来⾃敦煌⽂书的唐代婚书。这份婚书分正书和别纸,正书包括男⽅家庭请求婚姻的通婚书和⼥⽅家庭允诺的答婚书。
通婚书:某某啊,你家⼥⼉不错,我家很是满意,能不能结个亲家啊?
答婚书:你家⼉⼦也不错,这门⼉亲家结了!结了!
总的来说,正书的内容多为套话客⽓话,别纸才是婚书的主体,上⾯分别记录了男⼥双⽅各⾃的真实情况。
宋代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凡娶媳妇,先起草帖⼦,两家允许,然后起细帖⼦。”这⾥的草帖⼦、细帖⼦就是婚书。
领结婚证吉日宋代⼤家辈出,婚书这么重要的⽂书当然也是秀⼀把的⼤舞台。宋⼈的婚书正⽂为四六⽂,⽂体典雅,辞令优美,⼤量⽤典,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实⽤礼书,更是成为了⽂学作品,简直可以出⼀本《满分婚书⼤全》。
宋代婚书形式上多为叠幅形式,叠三幅为⼀封,是晚唐宋时书启叠褚之风的体现。
《翰墨全书》中就记录了⼀套婚书:
婚启第⼀幅常式
某启:孟春犹寒,共惟
某官亲家
台候,动⽌万福。某即⽇蒙恩,谨启申问
起居,不宣。
忝戚某郡姓,某启上
婚启第⼆幅常式
某启:不审迩⾠
台⽤奚似未由
参晤伏冀
顺时倍加
崇重某下情⽆任祝颂之⾄
忝戚某郡姓某,启
婚启第三幅常式
忝戚某郡姓,某
右某启:兹凭媒议,伏承
亲家某郡某官(称呼)以第⼏院
令爱⼩娘⼦与某某男某缔亲,兹
⾏系定者(聘云纳聘者),⾔念云云。
谨奉启以
闻,伏惟
台慈,特赐
鉴念,不宣,谨启。
年⽉⽇忝戚某
婚书到明清之后就简化了许多,清朝的婚书“鸾书凤笺”被称为“龙凤帖”、“鸳鸯礼书”,上⾯写有新⼈的⽣⾠⼋字、聘礼,以及⾏礼的吉⽇吉时等等。
以及⾏礼的吉⽇吉时等等。
▲鸾书凤笺
▲清代《鸳鸯礼书》(局部)
▲清朝⼥⽅给男⽅的“允婚帖”
⾟亥⾰命以后,便有了我们如今的结婚证书的雏形,也就是民国时期的婚书。民国时期,婚书的名称开始现代化,从清代的“鸾书凤笺”演变成“伉俪证书”“结婚证书”“⾃由证书”等名称。
▲民国婚书(1926年)
▲民国婚书(1948年)
▲民国婚书(1949年)
满分婚书⼤全
民国时期,沿海地区开始使⽤印刷的婚书模板,形式上开始注重“颜值”,婚书上多绘有龙凤呈祥或鸳鸯戏⽔、牡丹吐蕊等图案。另外,还增加了古朴优美的证词,⽐如:
两姓联姻,⼀堂缔约,
良缘永结,匹配同称。
看此⽇桃花灼灼,宜室宜家;
⼘他年⽠瓞绵绵,尔昌尔炽。
谨以⽩头之约,书向鸿笺,
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
此证。
▲民国,江苏省吴江县结婚证书
还有这样的:
嘉礼初成,良缘遂缔。
情敦鹣鲽,愿相敬之如宾;
祥叶螽麟,定克昌于厥后。
同⼼同德,宜室宜家。
永结鸾俦,共盟鸳蝶,
此证。
▲民国,浙江省鄞县结婚证书
当然有些⼈更喜欢“私⼈订制”的婚书,⽐如说著名学者、教育家陶⾏知先⽣,他与吴树琴的婚书上便放了⼀篇⾃⼰的散⽂。
▲陶⾏知与吴树琴
婚书
天也欢喜,地也欢喜,⼈也欢喜,欢喜你遇见了我,我也遇到了你。当时是你⼼⾥有了⼀个我,我⼼⾥有了⼀个你,从⼼后是朝朝暮暮在⼀起。地久天长,同⼼⽐翼,相敬相爱相扶持,偶然发默脾⽓,也要规劝勉励。在⼯作中学习,在服务上努⼒,追求真理,抗战到底。为着⼤我忘却⼩⼰,直等到最后胜利,再从容⽣⼀两个孩⼦,⼀半⼉像我,⼀半⼉像你。
陶先⽣做学问是⼀本正经的,秀恩爱也是⼀本正经的。
钱学森与妻⼦蒋英的婚书也是⾮常好看!
▲钱学森与蒋英
他们的婚书名为“鸳鸯谱”,封⾯材质是绸缎,内页材质为宣纸,正⽂⽤娟秀的馆阁体书写,左右两侧配有绘画。
婚书趣事
名⼈关于婚书的故事还不少。被后⼈称为“中国语⾔学之⽗”的赵元任当年在清华⼤学任教,他与胡适私交不错。
▲赵元任
1921年6⽉1⽇这天,赵元任邀请胡适吃饭,胡适应邀来到饭馆⼀看,在座的还有赵的未婚妻杨步伟,以及杨的同学朱征。
饭吃到⼀半时,赵元任掏出⼀纸⾃⼰写好的婚书,请胡适与朱征做他们婚礼的证婚⼈。原来这顿本以为随随便便的饭局,竟然是场婚礼。⼤概处在新旧交替时期的先锋⽂⼈都不会太在意那些繁⽂缛节吧,于是,在吃惊之余,胡适与朱征还是爽快地在婚书上签下了见证⼈的⼤名。
▲赵元任与杨步伟
⽂坛奇⼥⼦张爱玲与胡兰成也签过⼀张即兴的婚书,只不过对于这纸婚书,胡兰成在《今⽣今世》⾥写,“是年我38岁,她23岁,我为顾到⽇后时局变动不致连累她,没有举⾏仪式,只写婚书为定。”
▲张爱玲
▲张爱玲
这究竟是胡兰成体⾯的说法,还是他真有如此良苦的⽤⼼,爱玲迷们执不同态度,但这纸分量不够沉重的婚书最终成为了张爱玲⼀⽣的遗憾。
在我们看来,传统婚书是婚姻包办的产物。从婚书样式中可以看出,明代之前的民间婚书请书中仅写有婿⽗和媒⼈两个名字,⽽不写新郎名字,允书中也没有新娘名字,婚姻不过是⽗母之命,媒妁之⾔。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民国婚书已逐渐成为了表达男⼥双⽅情感,记录婚姻誓⾔的载体,更是寄托了夫妻对未来⽣活的美好期待。
总之,婚姻其实也是⼀种契约,⽽结婚证就是这种契约关系的证明,从古⾄今⼀直存在,只是形式略有差异⽽已。到如今,婚书变为简简单单的结婚证,虽说也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但也少了⼀份浪漫吧。
声明:本转载已获“中华⽂化溯源”授权,若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