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新闻是好新闻
 作者:河南日报政文采访部 谢建晓
 “什么样的新闻是好新闻?”工作中大家常常有这样的疑问。好新闻的标准不好确定,主要是因为新闻作品属于应用新闻学范畴,是用主观思维反映客观事实的物化形式。笔者很认同著名新闻学者李希光眼中的好新闻标准:清澈、简练、聚焦、有细节、有诱惑力、能唤起人们的好感。用一句话说,好新闻,就是把故事讲得精彩。
新闻学是事学,就是“讲故事”豫菜
写好新闻的秘诀是什么?笔者认为,新闻不宣之秘在于讲故事。故事讲精彩,新闻就精彩了。多名记者报道同样一件事情,为什么有的人写得精彩,大家喜欢阅读;有的写得苦涩,大家阅读不下去,区别在于讲故事的能力上。新闻学就是事学。人们公认陆定一的新闻定义最权威,即“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就是报道事实,讲故事应该是新闻最基本的特征和最基本的表现手法。离开讲故事,即使是新闻评论,也会艰涩枯燥乏味。
不少报社办有《××报人》之类的内部刊物,作为业务交流之用,刊发的文章多是紧张的工作
之余,记者放松心情,笔下生文胆,讲故事给大家阅读,故事有趣,读来很受用。有记者调侃说,如果内刊公开发行,阅读率一定盖过公开发行的主报。《新华每日电讯》开设“新闻背后”专栏,刊发记者采写新闻背后的故事,帮助读者增加对新闻真实性的认识。这个专栏一经问世就受到读者喜欢,因为刊发的故事真实有趣、动情感人。
采访就是组织完善故事的过程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新闻的命根子。新闻记者采访过程就是还原事实,就是在组织材料、编写完善故事。采访过程,就是组织完善故事的过程。
河南建设中原经济区,省台办邀请一批台湾记者来河南采风,笔者随同采访团去过郑州等5个地市。每结束一个地方的采风,就会有不少当地新闻记者围上来,采访台媒记者对当地的印象。这样搞采访怎么行,你把话筒和录音笔对着台媒记者就问,人家来不及细想,一定会问啥夸啥,满口“喜鹊语言”。照这样采访写出的“急就章”,没有故事没有情节,可读性可想而知。笔者决定摒弃这种肤浅的采访方法,整个行程中都在跟台湾记者不停地闲聊、拉家常。原新华社著名记者伍皓认为,新闻记者无“闲谈”。生活中,闲谈的时候肯定要比采访的时候多,但是很多记者采访是采访,闲聊就是闲聊。拿起来话筒和采访本就投入,仿
佛这才像是采访工作;闲聊就没有了采访意识。其实,闲聊就是挖掘故事,是组织和完善故事的过程。
与台湾天下新闻网资深记者范昌闲聊,发现他是客家人,居于高雄市的范昌家族对大陆情有独钟,早在1983年就到厦门投资开办了一家电子秤企业,可惜拘于当时两岸的政治环境,范昌家办厂用的是日本人,至今说起这些,范昌都有些酸楚。他这次来豫采访,还有一项秘而不宣的任务,就是到处看看,寻投资的商机。每到一个地方,他都积极询问招商政策,当得知到信阳投资,租赁政府提供的厂房每月每平方米只收6元租金时,他高兴地说:“我会把这里的情况带回去给公司财务人员研究。”
与中华税务日报社社长黄明生闲聊,发现他手持一台摄像机,内存60G,不论是到访地负责人讲话、产业集聚区展板、台企车间生产场面,还是南阳卧龙岗的前后《出师表》碑刻、内乡县衙的匾额楹联,甚至餐桌上的一道特豫菜,他都会细心拍下来。黄先生说河南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园,此次河南之旅不仅了解到这里的发展变化,在豫南潢川县,还寻到了黄姓祖根圣地。他说要多拍一些视频,回去后好好宣传,让更多的台湾人回来寻根谒祖、参观考察、投资兴业。
这些故事都是笔者在闲聊时挖掘出来的。笔者把这些精彩故事融入新闻稿件中去,通过这些有趣故事的娓娓讲述,新闻报道就丰满了、精彩了。道理很简单,这样的故事贴近生活,报道锦上添花,吸引读者的眼球。
故事要有细节有语言有思想
凡是做得成功的报纸,新闻报道无不是擅长讲故事,包括国内外著名的财经类报纸《经济观察报》、《21世纪经济报道》、《华尔街日报》等,概莫能外。从中国这个特有的媒介环境来看,商业财经报纸还意味着专业、深奥和“曲高和寡”,但《华尔街日报》这份本该“窄播”的财经报纸,却走进寻常读者家中。
《华尔街日报》是美国最大的财经报纸,它精于讲故事,尤其是故事人物、语言、细节的安排。人物语言是贮存和释放信息的直接形式,记者着力“炼字”、“炼句”,直接引语力求简洁,言约意丰,中间还不时穿插事实或者背景;细节的运用精准到位,除了必要的解释性语言之外,根本不到记者本人的身影和声音;有声有的情节,使新闻故事亲切逼真、读来如临其境。一份报纸只有把故事讲得透彻和有趣,才会有深度和高端,才能招人喜爱,传之“弥远”。当然,这种所谓“纯客观”的西式报道,记者都不是漫无目的地、随意地讲
述故事,因为故事的选择、细节的取向都会掺杂主观的因素在里面。经过精心挑选出来的事实反映着新闻记者的政治立场、世界观、思想倾向等。文无思想不彰。相同的故事,让不同的人来讲,故事思想性的深刻程度必然不一样。万事万物几乎所有东西都可以克隆,唯有深邃的思想别人没法克隆,因为这是记者长期以来的修炼和养成。
讲述故事的能力怎样培养呢?国学大师季羡林认为,“只能从多读多念中来”。《华尔街日报》资深头版撰稿人威廉?E?布隆代尔曾经说过,除了少数一些能够随时随地发掘故事的天才外,其他人要想做到思如泉涌、提笔成章,就必须成为一位如饥似渴的广泛阅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