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节的起源和传说
⽕把节的起源和传说
  你了解⽕把节的起源和传说吗,下⾯YJBYS⼩编为⼤家搜集的⼀篇“⽕把节的起源和传说”,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把节是彝族⼈民特有的传统佳节,⾃汉唐起,已沿袭⼀千多年。⽕把节⼀般于每年农历⼆⼗四⽇举⾏,历时三天。有关⽕把节起源的记载和传说有数⼗种,内容丰富,优美动⼈。其中较为普遍的⼏种说法是:
  ⼀、相传天上的恩梯古兹(彝族神话中的天神)派喽罗到凡间危害众⽣和庄稼,⼈们在⽀格阿鲁(彝族神话中的英雄)率领下毫不畏惧,在农历6⽉24⽇这天⽤⽕把焚烧了害⾍,战胜了天神,于是彝族⼈民把这天定为⽕把节,代代相传。
  ⼆、书伦撰修《西昌县志》载:……唐开元间,有邓耿诏者,六诏之⼀也。南诏欲并五诏,因星回节召五诏令饮于松明楼。邓耿妻慈善,惧难⽌夫勿⾏,不听,乃以铁钏约夫,背⽽别。⽐⾄南诏,⽕其楼,诸诏寻夫骸不可识,独慈善以钏故将其骸以归。南诏异其惠,以币聘之,善以夫未葬为辞,既葬乃于樱城⾃守。南诏以兵围之,三⽉⾷尽,善盛服端坐饿以死,南诏寻悔,旌其城⽈德源。今滇俗6⽉24⽇,
⽐户所松焉。燎长丈余,⼊夜争先燃之,⽤以照⽥祈年,以炬之明暗⼘之丰歉。戚友会聚,剁牲饮酒,夷汉同之……。正如《西昌县志.⽂艺志》(建昌⽵枝词)所载:赴宴先知去不回,柴楼烟冷尚余哀,⽽今⽕树沿成俗,忍使冰⼼化作灰;慧⼼早⼘去难回,赠到⾦杯隐⾃哀。千古⼈犹照亮节,吞来六诏已成灰。
  三、远古的时候,天上的⼀个⼤⼒⼠和地上的⼀个⼤⼒⼠摔跤,天上的⼤⼒⼠被地上的⼤⼒⼠战胜,狼狈地逃到天上,在天神⾯前拔开弄是⾮,于是天神不分青红皂⽩,迁怒于⼈间,遣派⼤量的害⾍到地上糟踏庄稼,危害⼈民,⼈们点燃⽕把到⽥间驱除⾍害,战胜了天神,这天正好是农历的六⽉⼆⼗四⽇,彝族⼈民把这天定为⽕把节。
  ⽕把节是四川凉⼭彝族最盛⼤的传统节⽇,届时家家饮酒、吃坨坨⾁、并杀牲以祭祖先。⼈们穿新⾐,开展具有民族特⾊的⽂体活动,男⼈们参加⽃⽜、⽺、鸡、赛马、摔跤;妇⼥则唱歌,吹⼝弦,弹⽉琴。晚上把⽕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结队地举着⽕把遍游⼭野,⽕光⼀⽚,然后⼜集中到⼀处点燃篝⽕,打着⽕把,喝酒、唱歌跳舞,⼀直玩到天亮结束。
  ⽕把节风俗介绍
  ⽕把节是彝族、⽩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族等民族的传统节⽇。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四举⾏,⽩族在六⽉⼆⼗五举⾏,拉祜族在六⽉⼆⼗举⾏,节期⼆三天。
  彝族认为过⽕把节是要长出的⾕穗像⽕把⼀样粗壮。后⼈以此祭⽕驱家中⽥中⿁邪,以保⼈畜平安。节庆期间,各族男⼥青年或点燃松⽊制成的⽕把,到村寨⽥间活动,边⾛边把松⾹撒向⽕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唱歌、跳舞、赛马、⽃⽜、摔跤;或举⾏盛⼤的篝⽕晚会,彻夜狂欢。现在,⼈们还利⽤集会欢聚之机,进⾏社交或情⼈相会,并在节⽇开展商贸活动。⽕把节的第三天,彝语叫“都沙”,“都”意为“⽕”,“沙”意为“送”,意思是“送⽕神”或“送节”。
  这⼀天下午,各家要杀⼀只鸡,意思是杀鸡看鸡⾆头顺不顺,鸡⾆头顺的话,就认为这⼀年将吉祥如意,如果鸡⾆头不顺的话,就认为不吉,另外再选⼀只鸡杀后看鸡⾆,假如再不顺的话,等到⽕把节过后要请毕摩来做“除灾祈福”的原始宗教活动。鸡⾆的看法是:鸡头煮熟后先捞出来,让长者将鸡的⾆头和⾆根抽拉出来,然后把⾆头上的鸡⾁刮⼲净,先看鸡⾆中间,若弯曲,则认为吉;向内弯曲成圆圈,就认为⼤凶,主⼈⼀⽅要出⼈命,向外弯曲成圆圈,也认为⼤凶,客⼈或亲戚⼀⽅要出⼈命;两边的向内⼤弯曲,认为内急;向外⼤弯曲,认为外急。晚饭做好后,要把供在柜⼦上的饭、⾁、汤热好后,由家⾥的长者端到⼤门⼝抛撒以⽰敬献⽕神,⼝中念上⼀段祈求平安,风调⾬顺的祷词后,端回屋⾥每⼈分⾷⼀点,表⽰敬⽕神的⾷品吃后将会得到⽕神的保佑。
  等到东南⽅启明星露⾯时,全村各家各户陆续点燃⽕把,屋⾥边舞边念:
  烧呀烧,
  烧死吃庄稼的⾍,
  烧死饥饿和病魔,
  烧死猪、⽜、⽺、马的瘟疫,
  烧出⼀个安乐丰收年。
  ⽼⼈念完之后,叫⼉⼥们将⽕把接到院门⼝,⽕把被男⼥青年们接到野外的⽥边,同样念着⽕把节的祝词,带上第⼀天宰杀的鸡的翅⽑等,边唱边向北边离⾃家房⼦较远的某个⼟坡或崖⽯边,向着历年焚烧邪恶精灵的地⽅(⼀般在村⼦下⽅),⼀路抛着⽕把,抛了捡,捡了抛(意在哄撵驱赶⼀切邪恶精灵),远远望去就象⼀条滚动的⽕龙。这时满⼭遍野⽕把在闪耀,⽕龙在⼭间弯弯曲曲、曲曲弯弯地游荡,⼭顶、沟⾕也有星星点点、点点星星闪烁着的⽕光,好象是彩霞在飞舞,好⼀个“⽕树银花不夜天”。明代状元杨升庵曾赋诗赞美⽕把节夜景:“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落⼈间”。杨升庵这两句诗把⽕把节夜间的美景如实地描绘了出来。年轻⼈就将⽕把聚在没有猪屎马尿的⼲净⼩坡上,并且每⼈都要象征性地往⽕堆⾥丢九根⼩⼭草,九块⼩⽯粒⼉,紧接着⼜提起各⾃未燃完的那节⽕把,排成长长的⽕龙,绕⼭绕岭地转。⼩伙的英姿,姑娘的笑容被映在闪闪的⽕光
中。⼤家舞啊舞,唱啊唱,渐渐地⽕把越来越少,⽕龙越来越短。
  到了焚烧邪恶精灵的地⽅,⼈们各⾃为阵, (每家每户都得举⾏此仪式,孤寡⽼⼈请村⾥的孩⼦代⾏。)拆开⽕把,燃起篝⽕,把第⼀天晚上杀的鸡翅⽑、鸡脚⽪、鸡股⾻⼀起焚烧,象征邪恶的精灵也随之焚毁了。因为这鸡已在各⾃的宅前屋后、庄稼地⾥转过,⼈们相信邪恶的精灵已收附到鸡⾝上。然后⼀块较⼤的⽯头,把点剩的⽕把、鸡⽑等⼀起压在⽯头下⾯,⽕光必须朝北边的“得布洛莫”,即魔⿁的住地,这样就⼈丁平安,⽜⽺发展,五⾕丰登。顿时,⼀股股⽪⽑的焦糊味和蒿枝燃烧的清⾹味随着晚风在⼭野⾥弥漫开来。
  借着篝⽕的光亮,⼈们⼀边⽤蒿枝架起⼀排排象征喂牲畜盐⽔的⽊槽和喂猪的⽯槽,嘴⾥不停地唤马、唤⽜、唤⽺、唤猪、唤鸡,祈求六畜兴旺。
  这天晚上的⽕把要选扎得粗扎得长的,要不然不够⽤。送了邪恶精灵后,⼈们回到场坝燃起篝⽕继续歌舞欢乐,迎接丰收的到来。⼩孩们也聚在⼀起评价今年的`⽕把谁扎得最捧,商量明年春上哪⼉去折蒿枝扎⽕把,迎接第⼆年的⽕把节。
  ⽕把节第三天晚上就是结束节⽇。夜晚,各村各寨游龙似的⽕把,如闪烁的星光点点,最后聚集在⼀处,燃成⼀堆⼤⽕,以⽰全村⼈团结⼀⼼⼀致防御⾃然灾害。⼈们把鸡⽑⼀把⼀把地扔进熊熊⼤⽕之中,⽕焰映红了半边天。这时,⼈们各⾃要⽤⽕把燃剩的蒿杆做成猪、⽜、⽺、马槽型搭好,或把⽵⼦劈成两半做成牲畜喂盐槽,再拾些⼩⽯头放在槽型的蒿杆上,⼀般在每个槽上放九个⼩⽯头,表⽰
⽆数,⼝中念道:“通过这次⽕把节,但愿本家粮⾷堆成⼭,⽜⽺遍⼭坡,美⼈、勇⼠、能⼈、万物聚我家。”等祝福语,以求家⼈安居乐业,吉祥如意。
  云南彝族地区⽕把节的习俗和⼤⼩凉⼭彝族地区的⽕把节习俗,可以说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所不同。
  彝族⽕把节习俗,严格说各⽀系之间都有所不同,各⽀系⽕把节习俗都有⾃⼰的特点。
  按道理,写彝族⽕把节习俗应该到各地去实地⽥野调查,但因经费和其他⼀些原因,不可能⾛遍所有的彝区。除了凉⼭彝族地区部分⽕把节习俗笔者⽐较了解外,云南和贵州彝区⽕把节习俗只能从有关资料的介绍中得知。
  从民俗学的⾓度来看,凉⼭地区的⽕把节规模⼤,习俗⽅⾯也基本趋于⼀致,除了不过⽕把节的“义诺”地区外,民间没有⼀家不过⽕把节的,除民间外,都市⾥的彝族也过⽕把节。
  云南和贵州彝族地区⽕把节的情况不⼀样,云南有些彝族聚居区民间多数举⾏⽕把节的活动仪式,有些地区则各家在家中表⽰⼀下,有些地区则已不过⽕把节,只是在⼝头传说⽕把节⽽已。贵州地区部分彝族过⽕把节,但其内容到形式都已简化,据说只是各家简单表⽰⽽已。
  "⽕把节"也是⽩族的⼀个盛⼤节⽇,每年夏历六⽉⼆⼗五⽇,⽩族⼈民就会举⾏预祝五⾕丰登、⼈畜兴旺的活动。当晚,每家门前都竖有⽕把⼀柱,村⼝全村公⽴的⼤⽕把上插红绿纸旗,书写⼀些吉祥
语句,村民们则⾼举⽕把在⽥间游⾏⼀周,捕灭⾍害。此外还有"绕三灵"、"耍海会"、划船、放⽣等⼀系列的⽂艺活动。
  每年的农历6⽉24⽇,在著名的航天城、“⽉城”西昌,聚居在那⾥的彝族同胞要穿上节⽇的盛装,载歌载舞,举办声势浩⼤的选美活动和服饰、赛马、摔交、射箭的⽐赛,并在夜晚点燃⽕把在旷野中游⾏,纪念他们⼼中的英雄。
  ⽕把节四说
  据传,农历6⽉24⽇,是⼈类使⽤⽕的纪念⽇,⽣活在云南的⽩、彝、普⽶、纳西等民族,把6⽉24⽇定为传统的⽕把节,届时,举办各种活动欢度。
  种“太阳”
  鹤庆西⼭⽚的⽩、彝族众,每到⽕把节这天,要举办种“太阳”活动。是⽇,⼈们在“打歌”场中⼼竖棵⼤⽕把,⽕把四周,堆放着堆堆⼲柴。⽕把正前⽅栽着⼀截经认真挑选、⼲燥易燃的树桩作为太阳的象征。太阳冒⼭之际,早已汇聚在场⼦中的⼈们,各拿⼀根精选的⼩⽊棒,依次到“太阳”上“钻”⽊取⽕。不管谁“钻”出了⽕星,众⼈便蜂拥⽽上,⽤早已准备好的草绒、⼲树枝叶“接”点⽕种。并想法把⽕种移到柴堆上,把柴堆点燃。随即,各⼈⽤⼀把⼩⽕把从⽕堆上点燃⽕种,带回家中把各家的⽕塘点燃,称之种“太阳”。太阳落⼭后,⼈们全汇聚到“打歌”场,在⽩
  ⽇燃烧的篝⽕上再次点燃⼤⽕把。随之,环⽕把、⽕堆“打歌”,歌颂⽕给⼈的幸福,通宵达旦。
  耍⽕
  居住在鹤庆、丽江毗连的五峰⼭麓的⽩族和纳西族,到了⽕把节之夜,要举办耍⽕活动。⼈们在村寨所有的⼤树上,系上成团、成束的红花,象征“红花⽕树如炬燃”。当天上出现第⼀颗星星之际,⼈们各舞⼀把点燃的⼩⽕把,载歌载舞,环“红花⽕树”唱颂⼀通。
  祭颂⽕神
  居住在宁蒗县的普⽶族,到了⽕把节这天,要举办祭颂⽕神活动。据传,普⽶⼈崇拜的⽕神叫昂姑咪,本是摩梭⼈的⼥始祖。她为了⼦孙和与本民族簇居的普⽶族的幸福,潜⼊天宫盗来了⽕种,并以⾃⼰的⾝体当⽕炬把⽕种引到了⼈间,让摩梭⼈和普⽶族同时获得了⽕。为了世世代代不忘昂姑咪的恩德,普⽶族便把昂姑咪带来⽕种这天定作祭颂⽕神节。
  节⽇⼀⼤早,⼈们便在各⾃的村寨⼝,栽埋⼀棵⼤松树,象征昂姑咪的化⾝。树上挂满⼩⽕把,村中有多少⼈⼝,就要在树上挂系与⼈⼝数相符的⼩⽕把。下午⽤牲礼祭过“化⾝”后,由村中年岁最⾼的⼀⽼妇⼈将“化⾝”点燃。参加活动者,各从“化⾝”上取下⼀把⼩⽕把,也在“化⾝”上将其点燃。尔后,众⼈在⽼妇⼈的带领下,环“化⾝”跳起锅庄舞,歌颂昂姑咪献⾝传⽕的功绩。礼赞过“化⾝”后,各⼈相约
成组,⼿舞⽕把,穿舞于村寨、⽥野、⼭林间放声⾼歌。祈求⽕神昂姑咪赐福,庇佑全村⼈⼈畜兴旺、五⾕丰盛、村寨平安、事事如意……
  舞⽕唱种
  黄坪乡是鹤庆县的⼀个热区,物产富庶。据传,这⾥的居民是当年孔明和孟获在此屯军留下的后代。这块沃⼟是当年孔明与孟获结盟时共同开垦出来的。并在6⽉24⽇晚点⽕夜战,⾸次播下了五⾕之种,荒甸从此变成了良⽥。为了纪念这⼀⽇⼦,每到这⼀天,后⼈就要点⽕把夜战播种⼩春作物。是时,⽼⼈和孩⼦们⼿舞⽕把,环⽥地歌舞助兴,青年⼈在⽥间播种。劳动⽣产与民俗活动融为⼀体,另有⼀番风味。
【⽕把节的起源和传说】相关⽂章:
01-16
06-18
四个火念什么09-16
10-03
10-10
10-09
10-09
10-29
10-29
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