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发展型学习任务,“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在新课标的表述中有明显不同:
类别 |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 |
总体表述 | 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 ||
学习内容与目标 | 第一学段 | (1)革命领袖、革命英雄、爱国志士童年故事——阅读、讲述 (2)表现自然之美的短小诗文——诵读、感受变化 (3)儿歌、童话、图画书——体会童趣、感受生活 | 介绍生活与自然的短文——观察与发现、提问与探讨、思考与交流 |
第二学段 | (1)革命故事、爱国故事、历史人物故事——阅读、讲述 (2)描绘大自然、表现人类美好情感诗歌、散文——结合生活体验、表达自我情感 (3)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儿童文学作品——欣赏语言、品味形象、创编故事 | (1)科学短文——发现奥秘、依据事实、表达思考 (2)解决生活问题的智慧故事——结合生活体验、表达故事道理 | |
第三学段 | (1)传统革命题材文学作品(诗歌、小说、影视)——感受人格力量、认识生命价值、交流情感体验 (2)表现人与自然的诗歌、散文——表达体验、抒发情感 (3)表现人与社会的文学作品——品味语言、欣赏形象、复述深刻情节、积累情感体验 (4)反映少年成长的故事、小说、传记——交流启示、学习表达 | (1)短论、简评——结合生活实际事例,有理有据表达观点 (2)成语、对联、谚语、绕口令——发现语言特点、体会表达效果 (3)有关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故事——表述发现、发明过程,体会猜想、验证、推理等思维方法 (4)哲人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感受智慧、学习思维方法 | |
教学提示 | (1)根据学段学习要求,创设具体真实的主题阅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2)整合听说读写,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朗读、默读、诵读、复述、评述等学习方法。重视古诗文积累,重视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审美欣赏。 (3)结合阅读内容与学段学习要求,及时进行过程性评价。 | (1)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和学段要求创设学习主题和学习情境,文本阅读和自主研究结合。 (2)设计多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发现、思考、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第一学段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第二学段引导学生有依据地发表对文本的看法;第三学段引导学生分析证据和观点之间的联系,辨别总分、并列、因果等关系,有条理地表达和评价。 (3)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自主搜集、利用学习资源,区分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 (4)重视过程性评价,特别重视对学生思考过程和思维方法的评价 | |
从“总体表述”方面看,“文学阅读”与“思辨性阅读”最大的不同在于学习方法上,前者侧重“整体感知、联想想象”,后者侧重“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前者依然说得比较模糊,“整体感知”这个词我们经常用,但它在现实教学中依然给我们一线语文老师带来诸多困惑——梳理文本内容叫不叫“整体感知”?给某一部分内容拟小标题叫不叫“整体感知”?品析重点句段或字词叫不叫“整体感知”?“联想想象”同样如此,在现实教学中,我们通常是把它当成了一种表现手法,在这种思维下,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去完成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实在是一件不靠谱的事。后者表述非常明确,直指思辨性阅读,也就是说引导学生在“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中形成思辨能力,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造成学习方法的不同,原因只可能出现在学习内容上。“文学阅读”学习内容相当丰富,基本上涵盖了三个学段各种体裁的文本,主题则集中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国家”“人与自我”三个方面,这些文本篇目恰恰占据了统编小学语文课本的主体地位。“思辨性阅读”学习内容刚好相反,主要为说明性文本,生活故事、特殊文本(如对联、谚语等)虽也有涉猎,但主要集中在说明性文本上。同时,这绝不意味着说明性文本不能运用文学阅读的学习方式学习,也绝不意味着非说明性文本就不必开展思辨性阅读。只能说课标研制者在两类文本的学习方式上有所侧重。从“教学提示”看,“文学阅读”与“思辨性阅读”最明显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的
学习方式上——前者强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朗读、默读、诵读、复述、评述等学习方法”“重视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审美欣赏”;后者强调“引导学生学习发现、思考、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就三个学段提出了明确而有层次的教学要求“第一学段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第二学段引导学生有依据地发表对文本的看法;第三学段引导学生分析证据和观点之间的联系,辨别总分、并列、因果等关系,有条理地表达和评价”。个人看来,后者针对第三学段提出的“引导学生分析证据和观点之间的联系,辨别总分、并列、因果等关系,有条理地表达和评价”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中更为适用、更为重要。
1.“文学阅读”与“思辨性阅读”的区别与联系
综合看来,“文学阅读”与“思辨性阅读”有一定区别,更多的应该是紧密联系与共性目标。“文学阅读”应该包含“思辨性阅读”,“思辨性阅读”是所有“文学阅读”的重要目标。
以六下第四单元《为人民服务》一课为例,按“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任务教学要求,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与结构,了解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意思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或者说课文每段话是怎样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意思写的)。其
次需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语言”“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与行文风格。从“思辨性阅读”角度看,则需要“引导学生分析证据和观点之间的联系,辨别总分、并列、因果等关系”,比如课文二三自然段每句话写了什么,又是怎么连起来的,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再如四下第二单元《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体裁上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属于“思辨性阅读”中第二学段的科学短文一类文本。要“引导学生有依据地发表对文本的看法”——“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前提一定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联想想象”,同时需要细细体悟课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如课后思考题提出的“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一句话,“希望”和“全面”两词是关键,要理解其表达准确性,又需要回到全文中,从整体上“依据事实、表达思考”。
2、“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方式与运用
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方式,课标从三个层次来表述。第一个层次是“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第二个层次是“梳理、辨析、辨别”,第三个层次是“保持、养成”,三个层次共同指向“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对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方式,北京大学
漆永祥教授有一个更为通俗易懂的表述:
“基础打好了,一切都好了;书读得多了,鉴别能力自然就出来了。所以我经常讲,还是打基础。字词句写好了,作文就能写好;作文能写好,书读多一点,个人的鉴赏能力、思辨能力也都上来了。现在讲批判性思维,不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吗?我也讲,写作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是什么?炫技拽词是写不好作文的。”(漆永祥,《重视基础与说点人话:我对高中语文教学与作文写作的一点看法》,转引自“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3月3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