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仁宗嘉祐五年,召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耀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寻通判舒州。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召试馆职,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用为牧判官,又辞。恳求外补,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与周敦颐相遇,语连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是,为度支判官,闻者莫不喜悦。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
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用,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上览而置之。时有诏,舍人院无得申请改除文字。安石争之曰:“审如是,则舍人不得复行其职,而一听大臣所为。今大臣之弱者不敢为陛下守法,而强者则挟上旨以造令,谏官御史无敢逆其意者,臣实惧焉。”语皆侵执政,执政者不悦。会以母丧,遂去职。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B.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C.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D.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谏官,规谏朝廷得失,决定大臣及百官的任用以及制定政府各部门措施。
B.馆阁,北宋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的三馆和秘阁、龙图阁等阁的通称。
C.士大夫,古时指当官有职位的人,也指没有做官但有地位、有声望的读书人。
D.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祀的土神和谷神,后来用“社稷”指代国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任鄞县县令时,王安石修筑堤堰,开挖池塘,兴办水利交通事业;他还把谷子借贷给百姓,让百姓生产出粮食后加些利息偿还即可。
B.文彦博向朝廷请求破格提升王安石任馆职,王安石拒不赴任;后来欧阳修推荐王安石为谏官,他又以祖母年事已高为由拒绝了。
C.有一次,王安石和周敦颐不期相遇,交谈了一天一夜,王安石回到任所后仔细思考俩人的谈话,以至于废寝忘食。
D.王安石向仁宗皇帝上奏《万言书》,提出了自己变法的主张,并认为自己的主张会被议政者反对,宋仁宗看过奏疏后,就把它搁在一边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4分)
译文:
(2)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4分)
译文:
14.请概括说明王安石为舍人院不得申请删改皇帝诏书文字一事进行争辩的理由。(3分)
【答案解析】
10.C
11.A谏官负责对大臣及百官的任用、政府各部门的措施提出意见,不能决定大臣及百官的任用以及制定政府各部门措施。
12.B“文彦博向朝廷请求破格提升王安石任馆职”说法错误,让王安石任馆职的是朝廷,并不是文彦博向朝廷请求的。
13.(1)按照先例,任期已满,可以进献文章请求就试馆职,王安石偏偏不请求就试,调任鄞县知县。(“故事”“秩满”“许”各1分,大意1分)
辄怎么读(2)自古天下大治的时代,未曾把财力不足当成问题,成问题的是,理财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罢了。(“治世”“未尝”“患”各1分,大意1分)
14.舍人院不能履行他们的职责,大臣将为所欲为。(每点1分,两点都答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译文】
宋仁宗嘉祐五年,宣召王安石担任三司度支判官。王安石,临川人,酷好读书,擅长写文章。曾巩(曾经)拿王安石撰写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替他扩大声誉,王安石被选拔为进士上第,被授职淮南判官。按照先例,任期已满,可以进献文章请求就试馆职,王安石偏偏不请求就试,调任鄞县知县。在县内修筑堤堰,开挖池塘,兴办水利交通事业。把官仓的谷子借贷给百姓,生产出粮食后加些利息偿还,使(官仓中的)陈谷能够换新粮,县里的百姓也感到方便。不久转往舒州任通判。文彦博举荐王安石淡于名利,请求破格提升他,用来制止奔走钻营的官场歪风。朝廷宣召他就试馆职,王安石却不赴任。欧阳修举荐他出任谏官,王安石又以祖母年迈为理由加以推辞。欧阳修认为王安石需要取得官体侍养祖母,又向朝廷进言,委任他为牧判官,王安石又予以推辞。王安石恳求补任还空缺的地方官职,于是出任常州知县,转任提点江东刑狱。他和周敦颐不期相遇,日夜交谈不中断,王安石回到任所仔细思考,竟至废寝忘食。起初,朝廷召任馆职的命令多次下达,王安石总是辞谢不就职,士大夫都认为他无意世事,很遗憾不曾见过他一面。朝廷常想授予他令人羡慕的官职,只担心他不上任。到这时,王安石就任度支判官,闻知此讯的人没有不高兴的。王安石在按自己的意图行事方面很坚决,于是上奏《万言书》,主要以为:“
如今天下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拮据,社会风气一天比一天衰颓败落,病根在于不通晓法令制度,不效仿先王施政纲领的缘故。效仿先王施政纲领的关键在于效仿它的精神实质而已。效仿它的精神实质,那我所要进行的更改变革不至于使天下人的耳目为之震惊,使全社会的舆论为之大哗,就本来已经符合先王的施政纲领了。依据天下的民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抽取天下的财富来供应国家的用项。自古天下大治的时代,未曾把财力不足当成问题,成问题的是,理财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罢了。各级官吏的才干智慧已经不足以使用,而民间也缺少可以任用的良才,对国家的依托,疆土的守护,陛下怎么能够始终认为上天会永久保佑,而不会发生意外的忧患呢!但愿陛下洞察因循守旧的危害,明确诏命大臣,慢慢考虑改进,以期适应现实的变化。臣下我这套主张,是一般人讲不出来的,而议政者又认为是不切实际的老掉牙的东西。”宋仁宗看过奏疏,就搁在一边了。当时有诏令规定舍人院不得申请删改皇帝诏书上的文字。王安石争辩说:“如果确实如诏令所说,那么舍人院就不能履行他们的职责,而完全听任大臣为所欲为。现在大臣中软弱的人不敢为陛下执法,而强悍的人却假借陛下的旨意来制造命令,谏官、御史都不敢违背他的旨意,我实在感到害怕。”王安石的这些话侵犯了执政大臣,从此更加与执政大臣相抵触。这时王安石的母亲去世,于是王安石离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