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成功,不能停留在想跟说,必须要努⼒去做,才能够实现⾃⼰的理想,铸造⾃⼰的成功!精⼼为⼤家搜集整理了名⼈努⼒成功的优秀故事,⼤家⼀起来看看吧。
【吴蕴初】
  1923年的春天,上海聚丰园⾥,环境雅致,空⽓清新。⽽⽴之年的吴蕴初揣着他精⼼研制的晶莹⼩颗粒静静等着⼀个⼈。这个⼈叫王东园,是张崇新酱园的推销员。⽽张崇新酱园的⽼板张逸云,则是吴蕴初最想结识的那个⼈,也正是他,为后来“天厨”的诞⽣,助了⼀臂之⼒。
  1906年的黄浦江、外⽩渡桥边,时常蹲坐着⼀个⾐衫单薄的少年。少年发现有⼈⼒车辆或者驴马车通过时,都会奔上去帮⼈拉推,以得⼏⽂钱回谢。这位少年就是还在上海兵⼯学堂化学专业读书的吴蕴初,他同时还兼任兵⼯学堂附属⼩学的算术⽼师。如此刻苦努⼒,只为兑现⾃⼰当初对⽗亲的,“⾃⽴并补贴⼀些家⽤”。这样的⽣活,他坚持了六年。这种奋发向上、吃苦耐劳⽽⼜恪守信⽤的品格,他坚守了⼀⽣。⽽兵⼯学堂化学专业的学习,则为他⼀⽣的事业开启了最初的源泉。
  化学专业的⾼材⽣,汉阳铁⼚⼩试⽜⼑
  从兵⼯学堂毕业之后,吴蕴初有了⼀份相对稳定的⼯作。他被恩师杜博推荐到汉阳铁⼚做化验师。这份⼯作收⼊稳定,清闲易操作,在别⼈的眼⾥算得上是⼀份很好的门路。然⽽,⼆⼗岁的吴蕴初,此时想
要的并不是安稳的⽣活,即便是锦⾐⽟⾷也填充不了⾃⼰内⼼⼀腔的报国梦。于是,1915年的冬天,他在“实业梦”的驱使下,离开汉阳铁⼚,前往天津,准备参与筹办硝碱公司。可惜,事与愿违,等他不远千⾥赶到天津时,得到的却是“股东们不⼲了”的消息。这时的吴蕴初已⾝⽆分⽂,苦不堪⾔。
  此时的汉阳铁⼚决定试制在国际上⽤于筑炉的效能很好的矽砖与锰砖。可这是⼀项⾼难度的⼯作,⼚内的技术⼈员使出浑⾝解数也没能理出头绪。⽆奈,他们向刚从天津回来的吴蕴初发出了邀请。
  吴蕴初是踌躇满志的,虽然他并未研制过此类化学物质。可凭借化学知识与素养,以及⾃⼰执着的性格特点和强国之梦,他接下了这个担⼦。吴蕴初的选择是对的,那个黄浦江边卖苦⼒的少年的倔强劲⼉在这个⼆⼗五岁青年的体内再度重现。他查阅资料、分析数据、总结技术条件……。不分昼夜、废寝忘⾷的刻苦钻研,终于亲⼿试制了矽砖与锰砖,这在中国⼈之中,还是⾸例。
  顿时,吴蕴初声名鹊起。开始有⼀些⼚家邀请他⼊伙或者与之合伙做⽣意。汉阳兵⼯⼚聘他为制药课的课长,还授予少校军衔。同时,他接受了汉⼝燮昌⽕柴⼚的⽼板宋伟⾂的邀请,与之合办⼀个硝碱公司,由宋伟⾂出资,他出技术并任总⼯程师兼⼚长,利⽤兵⼯⼚的废液⽣产氯酸钾。
  ⼆⼗五岁的吴蕴初⾝兼三职,开始在⾃⼰希望的道路上跨越有⼒的步伐了。⼀个属于他的时代悄悄诞⽣了。
  微⼩颗粒引发创业灵感,巧妙“邂逅”资深投资者
  在外货中出创业点,在当时的中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1921年的中国和世界都是那样的动荡不安。吴蕴初和刘鸿⽣共同创办的新炽昌⽜⽪胶⼚⾯临着⼭穷⽔尽的境地。刘鸿⽣另创新业,吴蕴初⼀⼈难以抵挡企业衰势。他开始在外货中寻机会。
  研究之后,他选中了⽇本的原包装产品“味の素”。这种产品最容易得利,因为它是⼈们⼀⽇三餐中很理想的调料。有钱⼈的⼭珍海味需要它,吃不起⼭珍海味的⼴⼤贫苦百姓也需要它,⼀碗素汤,⼀碟⼉青菜,只需放上那么⼏粒,就似魔幻般产⽣了奇效。然⽽,想要做这个微⼩颗粒的⽣意,⾸先必须知道它是怎么做成的。这个时候吴蕴初的化学素养⼜派上了⽤场。他开始利⽤业余时间钻研这⼩⼩颗粒的研究⽅法了。
  没有实验室,就在⾃⼰的家⾥研制;缺少助⼿,⾃⼰的妻⼦来担任。三⼗岁的吴蕴初在创造和钻研⽅⾯丝毫不减当年的激情。他要把“味の素”中最关键的哥罗登酸钠提取出来,再加⼯制作,做成优质的“国产”化学调味品。这个化学专业的⾼材⽣,终究是值得骄傲的,经历过⽆数个⽇⽇夜夜之后,他终于把晶莹剔透的⼩颗粒捧在了⼿⼼⾥。
  有了成功试制的⼩颗粒,如何才能使其转化为⽣产⼒呢?资⾦、⼚房还有设备开始困扰他。吴蕴初明⽩单凭⾃⼰的⼒量,要把这个产品⽣产出来,投放到市场中,实在是太难了,他必须要到⼀个可靠的合伙⼈。
  张崇新酱园的推销员王东园成为了他在寻合伙⼈的道路上的⼀个合适的⼈选。如何使他注意到⾃⼰的这颗微⼩的⼩颗粒?聪明的吴蕴初选择了“欲擒故纵”。他坐在“聚丰园”⾥,细细品味着⾃⼰的⼩颗粒带来的美味,还频频咋⾆,惹得王东园忍不住上前探问。“你尝尝”,吴蕴初微笑着将东西推荐给这个精明的推销员。果不其然,王东园品后赞不绝⼝,连声叫好,知道吴蕴初乃是炽昌的⼚长后,更是惊奇不已。两⼈相谈甚欢,在听到吴蕴初叹息缺乏资⾦时,王东园主动提出介绍他的⽼板张逸云与之合作。
  张逸云是⼀位宽厚热诚的实业家,他爽快正派、有胆有识。两⼈⼀见如故,⼀拍即合,决定共办⼀个⽣产如同“味の素”⼀般的调味品⼚。于是,调味之精华“味精”、佛⼿为图标的“天厨”诞⽣了。
  好风凭借⼒,天原天盛齐诞⽣
  天厨⼚从⼏颗微粒变成了⼤⼚,为他的股东们特别是为吴蕴初创造了可贵的财富。这些财富在吴蕴初的⽀配下⼜发挥了巨⼤的作⽤。
  佛⼿味精⼤量⽣产,⾃然所需原料也随之猛增,这也就越发显出原料的重要性了。吴蕴初制造味精的原料,主要是⾯筋,其次是盐酸。⾯筋的来源,除纺织⼚供应外,还有⾃⼰的淀粉⼚,都是就地取材,数量上也能得到保证,是不成问题的了。主要的不成问题,次要的有了问题,也就上升为主要了。当时国内根本没有⽣产盐酸的⼚家,国内⽤盐酸基本上靠从⽇本进⼝,价格⾃然⼗分昂贵,⽇商
也往往⽤此钳制中国的民族企业。正因为这样,早在1926年吴蕴初就很想办个电解⾷盐⼚⽣产盐酸,为国家增添个化学⼯业项⽬,摆脱⽇商的钳制,甚⾄将⽇货挤出中国。但当时因制酸耗费的资⾦太多,他那时只是想想罢了,要去做却丝毫没有经济能⼒。如今,有“天厨”做后盾,办⼚的条件已具备了。
  有了⾃⼰的盐酸,不但⾃⼰⽤起来⽅便保险,节省资⾦不说,还可以挣脱国内⼀些⼚家所受的⽇货控制与盘剥。有此种种,吴蕴初便决⼼将电解⼚办起来。可是做起来也不容易,尽管理论上已经掌握,可是理论到实际还有段距离,但是吴蕴初决⼼办起来,⾦钱他毫不吝惜,投到科学实验⾥,失败了也值得,精⼒也是如此。于是他便开始收集材料研究了起来。或是痴⼼感动了上天,⼀个很难得的机会出现了:越南有个法国⼈办的盐酸⼚,由于经营不好,刚刚倒闭。⼀闻此信吴蕴初抓住良机不放,当即上路,千⾥迢迢地赶到了越南的海防,亲⾃仔细地考察了那个⼚的设备状况,对那些机器的性能、使⽤期等要点⼀⼀做了确认:电解槽是美国产的,机器是法国造的,在当时称得上⼀流,且使⽤时间也不长,产品的质量也基本上与⽇本的相当。⾃是更加喜出望外。经与那法国⼈磋商,以九万银元的价格购下了这全套设备。机器尚未到达时,吴蕴初便先期赶回,迅即集资⼆⼗万,在上海周家桥购置了地⽪,建起了⼚房。还是⼚名先⾏,因其是为天厨味精⼚提供原料的,故吴蕴初为它取名为“天原电化⼚”。且“天原”还有天府乐原之解,响亮⽽吉祥。
  然⽽,天原盛装盐酸的“盐酸甏”是⽇产。价格昂贵是⼀个⽅⾯,另⼀⽅⾯是抵制⽇货不彻底,如味精,
必须全部原料都能⾃产⾃给才⾏。可⽣产耐酸陶,也不是很容易的,不像⼀般改变⼀下⼯艺就可的新式陶制品,那要有科学研究的参数在内的。吴蕴初硬是凭他的化学基础与曾制过矽砖、锰砖的经验很快地“啃”下了这块“⾻头”。于归国的当年,即1934年即着⼿实施;在龙华济公滩购了地⽪,亲⾃带⼈由⼚房到设备全部⾃⾏设计制造出来;聘请了曾多年从事制陶业的李思敬担任⼚长。⼏个⽉
后,1935年初,便正式投产了。窑炉是新式的,机器是搅拌挤压机,原料是取⾃天然的的宜兴陶⼟,整体⽣产⽅式为半机械半⼈⼒的组合。初始时⽉产量为⼆⼗⾄⼆⼗四吨,产品除满⾜天原的需⽤外,还销往国内的化⼯⼚与军⼯⼚。⼚名仍是吴蕴初的巧思,以产天原产品盛器为因,取做“天盛”。当诸多游商打快拳似地逐利于浅层经营时,吴蕴初⽴⾜长远,出发点⾼出⼀筹,踏踏实实地构筑着基础化学⼯业。不断向深层探求,以“天盛”⼜为国家填补了⼀项化学陶器的空⽩。天厨——天原——天盛,如同化学的连锁反应⽅程式⼀般,互为动因与补充,形成⼀个完善的天字号系列。
  达者兼济天下,尽⼼效家邦的味精⼤王
  天原天盛成⽴之后,吴蕴初⼜相继创办了另外两个天字号的化⼯⼚“天利和天⼭”。此时的吴蕴初已经不再是那个受祖⽗格外怜爱的孩童,也不再是黄浦江边那个卖苦⼒的少年,他已经成为了⼀名出⾊的实业家和化学家。他的坚持和勤奋,成就了他⼀⽣的梦想,抵制外货,提倡国货,实业救国。
  1928年,天厨⼚为他和他的同伴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他觉得⾃⼰已经达到了“⾜够”的标准,这个清贫
出⾝的实业家毫不犹豫地拿出资⾦组建了“中华⼯业化学研究所”,⾃任董事长,研究化⼯产品与接受化学研究的项⽬委托,兼培育化⼯⼈才。随后,研究所⼜与“中华化学⼯业会”合并,吴蕴初为副理事长。
  1931年.他⼜积极成⽴了“清寒教育基⾦委员会”,由他拿出五万元作为基⾦,聘请⼏位化学界⼈⼠为委员。同时⼜在*⼤学化学系设⽴化学奖⾦,奖励学习优秀的学⽣;为中华职业教育社投资捐办了理化教室。由基⾦会主持每年对⼤学化学系⼀年级学⽣与⾼中⼀年级学⽣分别考试,从中选出⼗余名优秀者发给奖学⾦,发给相当于⼀个⼤学⽣每年平均费⽤,标准三百元。获得这种奖⾦的多为交通⼤学、浙江⼤学与清华⼤学的在校⼤学⽣。有的因⼀直保持在校的优异成绩,这种奖⾦只于⼀年级时获准资格便可⼀直领到毕业。为了⿎励寒门学⼦,他拿出了⾃⼰全部的专利所得,并以此为乐。
  1933年,张逸云病故。可惜这位智达见明⼜宽厚的企业家不寿,⽽⼦⼥⼜因纨绔⽽骄奢,堕⼊了“富不及三代”的悲惨逻辑之中,恣意挥霍了起来。天厨⼏乎被其掏空⼀半,吴蕴初为顾全⼤局,于1935年将天厨改为有限公司,清产作价,资本已由1928年的⼗万增⾄⼆百万(利润分红在外)。在吴蕴初的主张下,由这两百万之中,提取出⼆⼗万元,即总资本的⼗分之⼀,⼀律以新公司股票的形式依照进⼚先后与所得薪⽔累计数按⽐例发给每⼀个职员与⼯⼈。早在1928年,吴蕴初就主张“放弃专利”,此举更是将那可观的⼀⼤发明权报酬献给了社会。
  内战爆发后,吴蕴初谢绝了蒋委员长的“经济部部长”的,在上清寺的和桂园受到了*的亲切接见。1950年,吴蕴初由⾹港乘船抵达重庆,⼏天后在钱昌煦的引荐下在*拜见了周恩来。
  吴蕴初回上海不久,就被任命为华东⾏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商联副主任以及化学⼯业同业⼯会主任委员;不久,⼜增任全国⼯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建国总会委员、上海市⼈民政府委员。这个出⽣于1894年的江苏嘉定的“细娃贵崽”,成了总理⼝中以及⼈民⼼中名副其实的“味精⼤王”。
【林依晨】
  有记者问林依晨这辈⼦最恨的东西是什么。她回答是信⽤卡;记者⼜问最爱的呢,林依晨回答还是信⽤卡。
  这⼜爱⼜恨源⾃她的出⾝。
  ⽗母离异,薪资微薄的单亲妈妈为了照顾两个孩⼦不得不办了⼗⼏张信⽤卡⽤以应急。这种以卡养卡并不断透⽀的⽣活居然维持了很多年。可靠信⽤卡救急的结果是长期利滚利,最终,这个家庭背上了近500万元台币(迷恋巧克⼒和甜品、画漫画⾥⼤眼睛的美少⼥、在裙⼦上缀满蝴蝶结和蕾丝的童年,共约120万元⼈民币)的债务。但妈妈从来不在⼉⼥⾯前诉苦,体弱多病的她坚强地隐瞒着⼀切——可更悲惨的是,林依晨⾼⼆那年的⼀天晚上,妈妈突然⼩脑中风了。
  林依晨和弟弟⼿⾜⽆措。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倔强地不肯向离家的爸爸伸⼿要钱。林依晨⼀个⼈带着弟弟把妈妈送进医院,⼀边办理各种繁杂的⼿续和医⽣沟通,⼀边还要安抚受到惊吓的弟弟和⾃⼰⽆周渝明
助的情绪。本能的慌乱、经济上的压⼒和⾯临最亲的⼈有可能离去的恐慌,16岁的林依晨⾯对轰然到来的逆转,不得不选择孤独承担和坚强忍耐。
  就在这⼀天,她曾幻想的灰姑娘与王⼦童话⼀去不复返了。
  ⼏年后,她将这段经历的感受借鉴给电视剧《恶作剧之吻》——剧本⾥交代很少,但林依晨演了很多——镜头⾥的她蜷缩在医院的灰暗⾓落⾥颤颤巍巍地拿着电话听筒,恐惧到拨不出⼀个号码说不出⼀个字,最终歇斯底⾥地放声哭泣。这段表演震惊了导演,他完全被感染,甚⾄最后是副导演喊了卡。
  林依晨凭借这部戏的续集成为台湾⾦钟奖历“最年轻的影后”,颁奖词⾥这样写道:演员的使命是带领观众看到更深层的⼈性,正是这样,林依晨在⽤⽣命表演,她的戏具有层次细腻的情感,切肤之痛,表演深刻。
  但林依晨更为现实,她直⾔,获奖并没有给她带来多⼤的利益,“拿到奖后还没有新剧开拍”。
  这是她真实的想法,⽣活得继续,她也必须努⼒,因为家⾥还⽋着巨款。
  ⼤概很少⼈知道,林依晨出道的理由仅仅是渴望能赚到些钱为弟弟买⼀台笔记本电脑。当林依晨决定去参加台北捷运美少⼥竞赛并把报名信丢进邮箱的那⼀刻,她也在想,这,会不会改变⾃⼰的⼀⽣呢?
  竞赛第⼀名——参演周杰伦、林忆莲、周渝民等⼈的MV——《⼗⼋岁的约定》⼥主⾓——《射雕英雄传》黄蓉……就如百度词条⾥记录的那样,林依晨⼀步⼀步改变了⾃⼰的⼈⽣。
  由于出道早,她不得不奔波于事业与课业之间,但她做事⼀板⼀眼,坚持不缺课,并且⽢之如饴。毕业时,政⼤⾼材⽣的她还受到了马英九的接见。与之相反的是,在校外,⾬戏、跳海、吊钢丝,种种危险她也毫不犹豫,她甚⾄害怕有⼀天⾃⼰突然发⽣意外,竟⽴了⼀封书信式的遗嘱。那年,她才23岁。
  认真、敬业、⾃我要求⾼,是多数圈内⼈对林依晨的评价。但很多⼈也知道,林依晨是世间少见的“抠三⼉”。
  即便是今时今⽇,⽚酬每集15万元的台湾偶像剧⼀林依晨,只要在台湾拍完戏,都会把便当打包带回家,妈妈和弟弟也从不为吃剩饭⽽感觉丢脸。她每⽉⽣活费不到1万元,出道⾄今也没买过什么昂贵的⾏头,平时穿的都是妈妈在街上买的平民商品,因为出席活动时会有品牌服装提供。
  有⼀次,林依晨参加台湾知名节⽬《⿇辣天后宫》的录影,林依晨和杨丞琳在后台遇到,⼀见⾯就抱头倾诉。但马上聊的竟然都是还债的事:“哎!你还多少了?还差多少?”曾贵为台湾购物频道⼀的主持⼈利菁,提前四处张罗⼿袋带到现场,然后发挥其劝服功⼒进⾏兜售。利菁本来决定只要林依晨⼀喊底价⽴刻就卖给她,但不料说破嘴,不动声⾊的林依晨拿着9万元台币的LV⼿袋艳羡地把玩了半天,
却连⼀⼝价都没有喊,还提前封主持⼈的⼝说:“噢,刚我忽然想到房贷还没缴……”
  她的经纪助理也⽆法想象她的节俭程度。拍摄《射雕英雄传》时,胡歌车祸毁容,剧组停拍,林依晨回台前拉着助理去逛街,她蒙⾯戴⼝罩进了⼀家店,挑了⼀双凉鞋,⼜挑了⼗⼏条项链,最后还跟店家杀价⼀番,竟只花了300元。“天啊,你⽆法想象⼀个明星会在街边⼩店跟⽼板花半个⼩时砍价。她⾃⼰还觉得没什么,可就算是个普通⼈也不会这么掉价吧!”但这对于看电影从来只选择第⼆轮放映时才去的林依晨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林依晨不辜负妈妈的期待,努⼒拍戏、拍电影、接⼴告代⾔、跑活动;从没去过西门町、没去过KTV、没骑过摩托车,做事总是理智战胜感性。这个习惯让她终于在⼊⾏第六年还清债务。
  可这时,林依晨的⾝⼼也受到了很⼤的损害。
  有⼀次体检,医⽣发现林依晨的脑下垂体蝶鞍部分长了肿瘤,后来发现肿瘤已近下视丘。其实这之前的林依晨长年瘦不下来,深受⽔肿困扰,并且睡觉浅常做噩梦。梦⾥常被⼈追杀或是跳下⾼楼,都是这个原因。
  医⽣劝她⼿术,虽不是⼤型⼿术,但第⼀次⾯对,林依晨还是很害怕。担⼼⼿术疏忽会发⽣在⾃⼰⾝上,还跟医⽣商量可否读秒替代⿇醉。后来⼿术成功了,但林依晨却突然⾏为反常——医⽣淡淡地说
这是⼿术的副作⽤,会让患者“情绪化”。那段时间,林依晨就像⼀个话痨,不停地说说说,⼀股脑地不顾后果地说。妈妈被烦到求她不要说了,但她还是要说,连说了六天六夜之后,喉咙急性发炎挂急诊。
  其实⽣活⾥的林依晨也有⼀些偏执性格,专业术语叫“官能*症”,逼迫⾃⼰事事做完美。⽐如她的⼿袋,⼲净整洁,⼤包⾥有⼩包,每样东西都各有所归;再⽐如她的房间,摆设井然有序,化妆品⼀定要按照规定的顺序且正⾯向前;饰品和⾐物也⼀定要整齐地码好,只要别⼈稍微⼀动,她马上就能知道。⽽她的⽣活规律更是让⼈赞叹,只要没拍戏,她都会晚上10点睡觉,
凌晨4点50分起床听英语新闻⼴播,因为她曾经的志愿是新闻系,所以有空永远都在读报纸。
  林依晨就这样⼀路⾛来,在娱乐圈10年,与感情有关的新闻是⾃⼰主动爆料曾在⼩学时谈过恋爱。但谈了5年,却连⼿都没有牵过。如今,这位不知名的男友早已成了林依晨的挚友。他会在某个情⼈节冒⾬骑单车送⼀朵郁⾦⾹,或是在发⽚会上伪装成歌迷索要签名来给林依晨惊喜。
  可如今,她还是⼀个⼈。虽然她极有“旺夫运”——和她搭档过的男主⾓都能⼤红,贺军翔、郑元畅、吴尊、胡歌⽆⼀例外。但林依晨却好像云淡风轻事不关⼰⼀样,完全与绯闻绝缘。
  此时的她,只想去完成另⼀段爱情——她的妈妈和爸爸。
  其实在林依晨⼤学毕业时,爸爸也偷偷参加了她的毕业典礼,但两⼈并没有说话,直到有⼀次林依晨看了德国电影《当樱花盛开》后被深深打动,进⽽反思⾃⼰的⾏为。这之后的她主动联系爸爸,两⼈开始经常⼀起去骑单车、吃饭,后来爸爸希望能够接林依晨上下通告,林依晨答应了。这之后,爸爸是林依晨的司机兼保镖,他也会把⾃⼰的风流史搬出来,交代林依晨什么样的男⼈要少碰。“⼈真的是会变的,以前埋怨爸爸未曾对我们付出,但我们⼜为爸爸付出过多少?我居然都不知道他最喜欢吃菠萝包。”林依晨直⾔,与往事和解,才是真正松绑了⾃⼰。
  据说,林依晨88岁的爷爷不久前过世,妈妈除了出席丧礼,还与林爸爸恢复了讲话。
  如今,经历过种种磨难的林依晨终于可以望见⾃⼰的幸福,她也发⾏了⾃⼰的第⼀张唱⽚《幸福遇见》。她⽤歌声告诉我们:每件事⾃有它发⽣与存在的意义,是⼀体多⾯、环环相扣的,⽆论如何,珍惜当下,是别让⾃⼰⽇后后悔,不要再等待,不要再错失,因为,我们都是普通⼈。
  但她并不知道,每个认真的⼥⽣,绝对都有资格成为⼀位⾼贵的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