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是河南卫视的品牌节目,以情景再现和时空漫游等编排方式,用歌舞、戏曲、文物、美食等民俗文化元素展现优秀传统文化,描画了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中国传统节日的繁华景象。节目将文化IP变成可见、可感、可体验的融媒体和沉浸式产品,把文化表达和创新传播融为一体。《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等现象级作品不断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成为文化节目的“爆款”,持续“破圈”。“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意巧思将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元素展现出来,引发受众的关注和热议。同时与网友进行互动,融合文化元素持续打造品牌IP,唤起国人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喜庆团圆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普罗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和追求,缺流量不缺文化的河南电视台借助“中国节日”这个契机,切实践行了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和文化传播。
一、现代科技赋能文化表达,打造视听盛宴“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产物。节目充分融合大屏和小屏的形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利用AR、VR、MR等技术,通过全息影像实现了时空转换、古今对话和二次元衔接的奇观,为观众打造了一场场视听盛宴。同时,还将虚拟场景与现实舞台结合,创造出让人置身其中的沉浸体验感,让观众仿佛身临科技与历史的时空隧道。
现代科技手段为文化创新表达赋能,先进的技术创造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一个个经典的艺术形象和经
典场面:《唐宫夜宴》中可爱的唐宫小从博物馆“出逃”,时而在水边流连玩耍,时而在华美的宫殿中翩然起舞;《洛神水赋》中美丽飘逸的水
下洛神,将《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女神
形象展现出来;《龙门金刚》中刚柔并济的金刚与伎
乐飞天,仿佛从石窟壁画中幻化出来;《纸扇书生》
中手持纸扇衣袂飘飘的年轻书生,温文尔雅挥斥方
遒。现代科技手段的加持使得虚无缥缈的文字描述
变得可见可感,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形象得以具象化
呈现。
当河南卫视《唐宫夜宴》节目出圈,不断登上热
搜榜首时,人们频频惊叹,沉睡千年的历史长河里,
传统文化是如此好看。唐三彩、莲鹤方壶和《千里江
山图》等国家宝藏,不仅是藏在博物馆里的历史,更
是民族情怀的彰显,黄河文化的内核在5G+AR、VR
数字技术的赋能下,被激发出全新的视觉表达形式,
给人一种沉浸式的观看体验,营造出穿越时空的对
话感,唐朝代表文物和作品都“活”了起来。[1]“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大多采用实景拍摄,与精心制作的后期完美融合。在《龙门金刚》中,为了打
造逼真和宏大的视觉效果,舞台的一部分背景素材
采用航拍的形式在龙门石窟进行实景拍摄,经过后
期三维建模、染达到“复原”的舞台效果,再结合AR、MR技术,融合4K超高清、5G通信等先进的科技手段,营造具有龙门石窟实景元素和虚拟经典形象相融合的视听盛宴。“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利用新科技焕发出多元的节目形态,打造丰富场景化的视听体验,为观众呈现了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形象和场景。
新颖的呈现方式使得文化突破了原有的边界,
让用户通过沉浸式体验得到超越所在时空的新鲜体
验,拓展了文化传播的领域,增强了传播效果。文物、
音乐、诗词、建筑等传统艺术形式通过新媒体的传播
探析电视节目的创新表达与文化传播——
—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例
□张艳
【摘要】“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积极实践。
节目在科技赋能文化表达、互动巧妙的节目叙事、打造培育文化品牌IP、弘扬中华美学气
质和构建文化自信等方面进行了持续探索,发挥了文化和经济融合的巨大活力,创新了传
统文化的表达和传播过程。
【关键词】“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创新表达;文化传播
98
手段实现了不同文化成果间的跨界与融合,这不仅是对传播方式的创新,也是艺术的再创造。[2]科技手段的加持不仅让节目本身精彩纷呈,也让节目焕发出新时代的国潮风采。
二、创新融合叙事,与网友实现认知互动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成功,与其围绕互动进行的叙事传播密不可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叙事利用虚拟现实进行人机互动,打造观看节目的临场感;凭借经典创新与受众实现认知互动,激活传统文化的传播创新;依托构建立体传播体系拓展跨屏互动,强化受众对节目的情感共鸣。[3]节目在叙事、内容、情感、创意等维度进行创新融合,与网友实现认知互动,充分满足受众的时代和情感需求。
在叙事层面,除了AI、VR的科技赋能,网剧﹢网综的形式革新让传统文化节目融进了时代的脉搏。“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采用创新的节目串联形态,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串词﹢节目”旧套路,做有剧情的综艺节目,在剧情之中把节目延伸出来,开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节目呈现样式。《端午奇妙游》用四位
唐小妹的人生故事线串联起整场节目,四个人中有出身宫廷乐官的唐小彩,有出身市井的百戏艺人唐小可,有神医张仲景的后人、精通医术的唐小竹,有码头船家女、艺高人胆大的唐小玉。她们奇妙的人生经历使得整个节目有着抑扬顿挫的节奏,并且节目之间衔接紧凑,一期节目剪辑成多个短视频在社交平台推广和传播,弹幕讨论密集,提升了用户黏性和互动性。
在内容层面,“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很多内容创新来源于团队,也来源于网友的思想碰撞。每次节目播出后节目组会进行总结和复盘,收集用户反馈并从中汲取创作灵感,在下次内容创作中迭代升级,内容创作的目的性和科学性更强。受众对节目的认可和反哺,使得优质内容得以延续,形成品牌效应。
在情感层面,“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挖掘出了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和意义,引发了网友共鸣和互动。如饱含深厚家国情感的《兰陵王入阵曲》在播出后引发了观众和网友的热烈讨论。有人补充了兰陵王高长恭因担心自己容貌俊俏不能在阵前威慑敌人而每次上阵杀敌都佩戴上一个凶恶狰狞的面具的有趣背景。有人提供了1992年奈良大学雅乐团在河北磁县兰陵王墓前祭拜,并演出原版古乐等。节目组制作的几分钟节目只是一个片段,观众和网友的后续补充创作挖掘出节目之外更深的价值和意义,受众的积
极互动延伸了节目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实现了节目
的二次创作和传播。
在创意层面,“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满足了年轻
观众的审美需求,融入巧思、别具匠心。节目将厚重
的历史与综艺节目相结合,古今交会,穿越次元,明
中国的传统文化星演唱与历史展现交互出现,使得节目形式更新奇
有趣,时尚多元,尤其受年轻观众的喜爱。如《中秋奇妙游》请到《甄嬛传》中饰演沈眉庄和温太医的演员
来扮演一对夫妻,两人在月下碰杯对饮,一瞬间又带
着观众回到了《甄嬛传》,这一幕引发不少观众内心
的观剧回忆,大赞河南卫视的创意。
三、建立文化符号表达系统,打造品牌文旅IP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
体现实践经验和精神物质文明的符号形态。在新媒体时代,各种媒介平台在传统文化符号的构建与传
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自
然景观符号、节日民俗符号、人文艺术符号和传统文
化符号构建了符号表达系统。节目精选具有河南特
的自然景观作为取景点,创新舞蹈、歌曲、戏曲、武
术等艺术形式,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这些共同
构筑了节目的品牌标识,提升了节目的辨识度和影
响力。观众通过节目的品牌符号对传统文化和地域
文化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实现了自我价值、社会体以及民族身份的认同。
融媒体时代,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与传播技术的
变革迭代,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上面临
新的挑战与机遇。河南卫视作为河南传统文化IP打
造与传播的“桥头堡”,近年来凭借“中国节日”系列
节目,成为传统文化IP创新表达的媒体典范,为传统
地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借鉴。[4]2021年“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播出后,给河南文旅增加了300%的营
收,很多观众看完节目后沿着“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路线探访河南。唐宫小、水下洛神、龙门金刚成为新晋网红,和节目元素有关的IP项目应运而生,如皮影版、剪纸版等民间艺术项目,二次元动漫、手办、盲盒等文创衍生产品已经开发。节目中出现的河南著名地标和景区,成为文旅小高潮中的热门目的地。“唐宫小”已经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言人之一,成为中原文化一个新颖、时尚又充满文化底蕴的新符号。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在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时代,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应在融合思维的引
99
领下,充分利用融媒体的特性,开创多样化的文化传播形态,激活底蕴深厚的中原文化IP,才能让文化内容与传播技术起“化学反应”,实现中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5]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河南卫视对内建设传播矩阵、对外借势央级媒体和网络视频平台开拓播放和宣发渠道,以及共享节日IP多维度赋能品牌效应,实现对媒介品牌的策略化传播。在塑造传统节日文化符号的基础上,通过文化符号与品牌建构相结合,增强了河南广电的核心竞争力,创新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
在品牌建构上,河南卫视节日晚会还通过吸纳广告、文旅文创开发的模式打造了河南卫视的品牌经营生态,为促进河南省区域发展、提高中原文化的创新力、推动电视节目的品牌化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起到重要作用。[6]只有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与时代同频共振,才能用发展中遇到的机遇去破解前进中遇到的挑战。遵循互联网传播规律,顺应融合互动传播趋势,助力形成口碑效应,是传统文化作品“破圈”出彩的有益经验。
四、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构筑情感认同和文化自信“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力求呈现中国古典美学的视觉表达,融合传统文化内核和现代的社会热潮,使观众品味节日中蕴含的美学魅力,成为全网的“文化审美期待”。节目用丰富的想象和灵活的创意再现古代典籍中的经典形象和场景,实现中国美学的具象化表达。洛神是东方女性美丽的化身,水下舞蹈《洛神水赋》用科技加持视听语言表现出中国人心目中的至美洛神,生动塑造了超凡的洛神之美。节目采用水下摄像,12个小时连续200多次下水拍摄数百段素材,剪辑出1分50秒的作品,成功地将人们对于洛神的美好想象幻化出来,塑造了经典的艺术形象,引
发观众内心深处对于中华美学的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国人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来源。传统节日是文化的载体和符号,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能够唤起国人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引发民族感情共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耕,将引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新风尚,激发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化传播的新窗口。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满足了海外观众的文化期待和情感期待;同时打破了海外观众对于中国的刻板印象。“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将现实和虚拟交织,把华夏美学、黄河文明展现在海外观众面前,吸引了海外观众
对中国文化的关注。[7]从2022年的春晚开始,节目升级为中英双语字幕,开启了面向海外的文化传播。外
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还在Meta平台推介2022河南春晚节目《国天香》,《欧洲时报》《泰晤士报》等海外
媒体也发文赞叹,节目的影响力在全球持续发力。“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展现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为基础,表达华夏儿女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情感,激发
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好奇,满足了国人的情感需求。“中国崛起”“大美华夏”等评论不断刷屏,激发起广大网友的爱国热情,构筑了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秉承对传统文化的自信认知和开放态度,传播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用优秀的创意去挖掘深厚文化中的精华,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坐标,回馈观众和网友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热爱,是“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持续破圈的密码。
五、结语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积极实践。节目通过创新传统文化表达、互动巧妙的节目叙事、融合平台的传播推广宣发、打造培育文化IP、弘扬中华美学气质等方式,在创新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进行了持续探索,发挥了文化和经济融合的巨大活力。该系列节目的成功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文化类节目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现代科技手段赋能文化创新表达和传播,和国风国潮的时代需求同频共振,实现文化、经济、精神层面的不断融合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孟晓辉.“新国潮”涌动下黄河文化元素的视觉盛宴: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新探索[J].传媒,2022(19):43-45. [2]王肖.紧盯传播要素创新传播渠道:以《国家宝藏》第三季为例[J].新闻爱好者,2021(9):63-65.
[3]闫文君,郑一鸣.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互动叙事传输[J].传媒,2022(13):53-55.
[4]郝君,夏婷婷.融媒体时代电视媒体对传统文化IP的多维赋能路径: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2 (16):143-145+155.
[5]周丽梅.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原文化IP开发的机遇与挑战[J].新闻爱好者,2018(2):77-80.
[6]朱敬.文化符号学视阈下河南卫视节日晚会的品牌建构及其价值[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2022:77-80.
[7]孔康康.接受美学视域下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以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例[J].新闻文化建设,2022(13):160-162.
作者简介:张艳,河南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郑州450008)。
编校:赵亮
100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