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中国文化专题》是为我院文秘、会展专业之外各专业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总学时32,2学分。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精神,深刻认识中国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重要途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本质精神、主要特征和基本元素有一个较为全面准确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拓展学生自身中国文化知识的同时,能汲取精华,去其糟粕,陶冶性情,从而建立学生的文化意识,积累丰富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底蕴,承担中国高等人才应当承担的中国文化的传承责任和建设当今和谐社会的现实使命。
本课程与大学语文、艺术欣赏等其他公选课程形成文化学科领域宽窄之间的互补作用。本课程以它内容的宽泛性、宏观性,成为各个人文学科的话语背景和语境。从而使学生对这些学科的理解加宽加大,扩展了这些人文学科的外延。可以起到这些课程拓展作用。
二、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讨论、思考、研究,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主体品格有较全面、正确的了解,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性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从而更深刻的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认识我国的国情。
(二)、尤其对中国文化中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习俗和养生等方面有较深入的了解。
(三)、基本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流派和他们的贡献。
(四)、能联系现实,深入思考,把学习的归宿点落实到开掘传统文化现实意义上去。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分析中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以现代化为参照系,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五)、以这门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进一步拓展文化素质教学领域的深度与广度,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特
重点:1、中国文化基本常识
2、中国文化主要精神特质。
难点:1、通俗性、生动性。
2、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
特:图文并茂,利用图片、DVD等教学,不仅使学员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规律,还要增强其感性认识,把握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要求。
三、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
本课程性质为纯理论教学。共分6个专题:
绪论
第一章中华民族概述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灵魂
第三章中国宗教信仰
第四章中国文学与艺术
第五章中国民俗文化
五、教学方法
主要的教学方法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具体如下:
(一)、讲授、提问、讨论、作业评讲。
(二)、PPT课件、DVD《中华文明》系列历史记录片、教材光盘。
(三)、参观厦门博物馆等文化及文物保护单位。
六、教材
本课程选用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规划教
材《中国文化概论》,王瑾瑾主编,机械工业中国的传统文化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七、参考教材与网站
1、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张岂之主编:《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阴法鲁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4、谭家健主编:《中国文化史概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中国传统文化网站、武汉大学中国文化:、、北京大学“国学网”、人民大学:“孔子文化网”:
、历史在线:、灿烂中华--中国文化概论教学与实践网站
(北京市精品课程、北京联合大学精品课程)
八、考核方法
学生总成绩为:平时成绩(30%) + 期末试卷成绩(70%)
《中国文化专题》课程实施细则
一、课程的基本性质
《中国文化专题》是为我院文秘、会展专业之外各专业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总学时32,2学分。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精神,深刻认识中国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重要途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本质精神、主要特征和基本元素有一个较为全面准确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拓展学生自身中国文化知识的同时,能汲取精华,去其糟粕,陶冶性情,从而建立学生的文化意识,积累丰富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底蕴,承担中国高等人才应当承担的中国文化的传承责任和建设当今和谐社会的现实使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