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为应对历史学科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新的学科要求,即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及家国情怀,历史学科的教学思想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之上,其它相关素养皆各有指向性,并最终汇聚为价值观的积淀与反映。即便如此,高中历史的教学仍然需要在脚踏实际的基础上,融合已有的经验,渐进式的走向新的阶段。课堂上的系列教材、用语、多媒体以及板书等,依旧是目前必须依赖的手段。鉴于初中历史的学习重事件、故事,学生在高中历史的学习中可能稍感无趣与枯燥,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为此,引导式教学并穿插有新时代特的手段应该是一个可能的尝试。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新疆棉花事实全过程
本课围绕两汉的知识进行了全方位的学习,其核心在于让学生认识到,秦朝虽然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但真正让其形成并传承后代的是两汉,尤其是西汉,所以本课的核心内容就在于围绕西汉是如何巩固大一统的。汉初王朝的初步设想与借鉴秦王的教训,使得统治者秉持着“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的统治理念,宽减刑罚、郡国并行、与匈奴和亲等,皆为恢复社会之,也是初步完成了大一统;但汉初的做法是不稳定也不彻底,遂有汉武帝铸就西汉之强盛,而西汉的统治很容易被东汉所继承并发扬。在两汉长期的大一统的形式下,政治的稳定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并最终成就了辉煌的汉代文化。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关于汉代的历史,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已经通过了基础的考核,具备基本的观念,但问题有二,其一为知识的错乱与遗忘,对两汉的基本知识出现张冠李戴的问题,甚至不能鉴别基本的内容正确与否;其二,对两汉统治的理解过于浅显,不熟悉内在的理路,也不清楚很多举措的深层次含义。
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认识并理解汉代接续、完善秦制所形成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历史过程及意义。
2.能通过史料分析汉代初建并逐步巩固大一统的历史(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3.能通过阅读史料对汉代大一统秩序的巩固进行评价,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认识两汉的繁荣与衰亡的根本在于封建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得到解决,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两汉历史和文化中汲取更积极的价值,尤其是在奠定中国疆域方面不容替代的意义,知晓其为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中做出的重大贡献(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西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二)教学难点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意义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统一的重建:西汉的建立
二、统一的巩固:西汉的强盛
三、统一的接续:东汉的兴衰
四、千古大一统:两汉的文化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几张图片引入新课
新疆棉花事件是今年发生的一件大事,事情的来龙去脉不消多言,事实是,新疆人民与汉族人民的联系早已渗透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而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将揭开那段辉煌的历史,向这些造谣者展示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是怎样形成巩固并且这一历史不可诋毁的。
让学生结合当下热点问题引入新课(新疆棉花事件既具有教学导入作用,也能引导学生价值观和爱国情怀)
壹、统一的重建:西汉的建立
1.在ppt中展示西汉建立的过程,适当结合与回顾第三课的内容,尤其是承接秦汉王朝更替的部分;
2.首先展示三段材料让学生思考西汉建立之初所面临的问题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同弊)……,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马的毛一样),而将相或乘牛车。”
材料二:高帝南过曲逆,上其城,望见其屋室甚大,曰:“壮哉县!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顾问御史曰:“曲逆户口几何?”对曰:“始秦时三万馀户,间者兵数起,多亡匿,今见五千户。”
材料三:七年冬十月,上自将击韩王信于铜鞮,斩其将。信亡走匈奴……与匈奴共距汉。上……至楼烦,会大寒,士卒堕指者什二三。遂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用陈平秘计得出。                                    ——《史记·高祖本纪》
3.史料、图片等说明汉初为恢复统治初步完成大一统所做的举措:黄老无为养生息、郡国并行稳地方、和亲匈奴保边疆;
材料一:曹参之相齐,……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史记》
材料二: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材料三:刘敬对曰:“陛下诚能以適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高帝曰:“善。”欲遣长公主。吕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4.虽然汉初通过比较柔和的方式完成了王朝基业的奠定时期,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尤其是汉高祖“惩亡秦孤立之败”所带来的制度改动却深刻影响了大一统国家的推进。故而在汉武帝执政之初,面临了一些新的问题,包括诸侯坐大、豪强兼并、匈奴为患的问题,而汉武帝开启汉朝新时代的历史功绩也正是从这几个问题延展开来的。
材料一: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急则阻其彊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史记》
材料二: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于是罔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并兼;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车服僣上亡限。      ——《汉书》
材料三:匈奴数千人盗边,渔阳尤甚。汉使将军韩安国屯渔阳备胡。其明年秋,匈奴二万骑入汉,杀辽西太守,略二千余人……又入雁门杀略千余人。      ——《汉书》
结合课本及所学知识迅速定位西汉王朝建立的基本事实
分析和解读历史材料,概括出汉初面临的民生凋敝、地方残破以及匈奴为患这三大方面的问题,从而为汉初如何入手建立新秩序做了铺垫(学生可相互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汉初的这些举措带来怎样的影响,可进行思考讨论
学生再通过史料阅读,清楚汉兴七十年,内忧外患相继滋长,大一统面临新的问题,从而引导出武帝的改革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注重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
贰、统一的巩固:西汉的强盛
一、内政篇:集权为要
1.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说明推恩令的概况和内容:
材料:(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適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原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原,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
2.通过材料和图片展示刺史制度;
汉制,刺史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背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任赏,烦扰刻暴,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祥讹言。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讬所监。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                 
                ——《通典·职官》
3.通过阅读材料和图片,了解中朝的内容及作用
材料:上(武帝)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日磾为车骑将军,及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皆拜卧内床下,受遗诏辅少主。       
                  ——《汉书》
4.通过阅读课本以及ppt上的材料,了解汉武帝通过均输平准、币制改革等方式加强对经济的管控,同时,要让学生思考汉武帝的经济改革的目的和作用有哪些。
5.为了进一步巩固大一统的局面,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决心施行一种统一的思想,而儒家思想正是此时所需要的,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仅对汉朝,对儒家思想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材料一:汉得天下以来,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二、外事篇:开疆拓土
1.北击匈奴: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2.联通西域: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虽然没有达成最初的政治目的,但却开辟除了一条影响至深的经济文化道路:丝绸之路。
这里与课前的导入呼应新疆棉花事件既是对中国内政主权的一次失败的诋毁,也是对中国人民和新疆人民的一次失败的诽谤
3.  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比以前更加有效。
    从建元三年(前138年)到元封三年(前108年),前后三十年,汉军南征北战、东伐西讨,恢复甚至扩大了秦朝盛时的疆域,使汉朝真正成为不逊于秦、甚至更强于秦的中央帝国,从而为“承秦立汉”划上了句号。 ——陈苏镇《春秋与汉道》
三、西汉覆亡与王莽代汉
1.  让学生阅读书本,并从书本中出西汉后期走向灭亡的原因,并试着结合之前的内容,理解其中的关系;
2.  关于王莽新朝的内容,学生简单了解即可
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
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
带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学生可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举措画出知识框架。
通过对地图的解读,培养时空观念
分析西域都护府的设立的意义,从而与课前导入呼应(意味着中国对新疆地区开始了最早的行政管理,此一地区至此与中国密不可分)
学生增强逻辑思考和推导能力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叁、统一的接续:东汉的兴衰
1.通过书本的阅读,知道东汉建国的基本史事,明确相关内容。
2.东汉重建以后,光武帝刘秀为了避免重蹈西汉的覆辙,于是做出了系列的改变,但同时也在维护统治方面延续了相关的统治措施(这里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刘秀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作为);而光武帝以史为鉴的政策改变一方面实现了“光武中兴”,但由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问题,所以在中兴后不久便迅速走向纷乱、衰败的道路。
3.通过书本阅读和材料解读,对东汉衰亡进行原因分析,包括地方豪强坐大削弱中央的统治,宦官、外戚执政扰乱了统治秩序,黄巾大起义直接冲击了东汉王朝,最终致使地方出现军阀割据,由此开启了汉末几十年的纷争。
材料一:(南阳樊氏)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司马彪《续汉书》
材料二: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
                            ——崔寔《政论》
知道,了解基本史事
结合史料与图片,分析东汉后期政治局势,增强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培养唯物史观、家国情怀价值观
肆、千古大一统:两汉的文化
通过对书本知识的解读,用表格的形式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纳,对两汉时期的史学、文学、医学等各个方面进行简单的介绍。
阅读,了解
文化的内容可以适当让学生自我学习
课堂小结
本课的学习告一段落,关于两汉四百年的历史我们仅了四十分钟就学习完毕,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们的重点是西汉时期对大一统的初步重建以及汉武帝时期进一步巩固的内容,正是因为前期的这些做法,符合封建国家发展的需要,西汉虽终以王莽作乱而亡,但刘秀所建立的东汉依然延续了西汉时期的统治方略,这既是封建统治者不能参透的奥秘,也是王朝循环更迭却寻不见出路的表现。当然长期的稳定,经济的繁荣也成就了两汉辉煌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