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中选“薇”为意象的原因分析
作者:***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4期
        摘 要:《采薇》全诗以“薇”起兴,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以“薇”的生长变化喻战争之久。文章通过搜集大量资料,从“薇”本义、代表社会阶层及生长变化三个方面来解析诗人选“薇”为意象的原因。
        关键词:采薇诗;薇;意象选择
林采薇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4-0-01
        《小雅·采薇》作为诗经中的名篇,历朝历代均有大量研究。但研究的重点一直放在末段的情景对比上,对诗中前部分“薇”这一意象的选择原因研究甚少。笔者认为,诗人之所以选“薇”为意象,是在以“薇”自喻,借“薇”言情。本文将从“薇”的本义、代表社会阶层及生长变
化展开论述。
        一、“薇”本义
        《诗经》中除《采薇》外,还有一首《召南·草虫》也涉及到了“薇”。而对于“薇”到底为何物,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可归纳得出以下两种结论:
        一为山间野豌豆说。《诗义疏》云“薇,山菜也,茎叶皆如小豆。”“时珍曰∶薇生麦田中,原泽亦有,故《诗》云∶“山有蕨、薇”,非水草也。即今野豌豆。”(1)据此推论,“薇”不但为野豌豆,且生长环境应在山间,这点从“陟彼南山,言采其薇。”⑵和“伯夷叔齐登山而采薇”(3)可得到证明。查询《采薇》写作背景可知,《采薇》约写于西周末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玁狁之故’”(4)这一时期西周和猃狁的交战多在陕、甘一带,此地区多山与丘陵,符合“薇”的生长条件。
        另一说“薇”为垂水。《藏器》曰∶“薇生水旁,叶似萍。”《尔雅·释草》云:“薇,垂水。”孙炎注《尔雅》云∶“薇草生水旁而枝叶垂于水,故名垂水也。”“李曰∶‘薇生海、池、
泽中,水菜也。’”(5)若“薇”作此解,则其应为依水而生的植物。交战地区陕甘一带为渭河流域,也符合“薇”傍水而生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