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9-10-25
作者简介:张晖(1982-),男,甘肃天水人,天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项目“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背景下天水市旅游场域语言景观建设研究”(2018A-082);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高校与职业院校课题“语言景观辅助西部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外语能力发展的路径研究”(GS[2018]GHBBK017);天水师范学院中青年科研项目“一带一路语境下甘肃形象外宣翻译分析研究”(TSA1519)阶段性成果
公共空间内各类道路指示牌,包括街道名称牌、商铺招牌、广告牌、海报、告示牌、警示牌等语言标牌上出现的可见文字,共同构成了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 )。自1997年Landry 和Bourhis 在其著作《语言景观与民族语言活力——一项实证研究》中创造性地提出“语言景观”的概念以来,对语言景观的研究已成为应用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热点领域。[1-4]语言景观研究关注的焦点是公共空间内突显的各类语言。研究表明,语言景观不仅能够反映语言的使用特征和价值,体现语言活力,[5]还能够影响社会语境的建构以及人们的语言态度和行为。[6]
近年来,随着语言景观研究范围的不断拓展,有学者开始将目光转向旅游区内的各类语言标牌,考察旅游语言景观,了解旅游场域的语言生活状况。目前,国内学者已对云南丽江、[7]贵州千户苗寨、[8]厦门鼓浪屿开放式景区[9]以及南京牛首山和栖霞山[10]等旅游景区的语言景观进行了研究。但是,这些研究
多聚焦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城市和旅游村寨,以及东部发达地区的著名景区。而西北欠发达地区旅游场域内丰富的语言景观尚未得到学
者的关注。有鉴于此,本研究试图以甘肃省天水市
4A 级景区玉泉观为例,对景区的语言景观开展调
查,以期深化学者们对国内景区,特别是西北欠发达地区旅游景区语言景观建设的了解,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本研究旨在调查景区语言景观建设的现状,发现景区在语言景观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为景区的语言景观建设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旅游语言景观及其相关研究
(一)旅游语言景观概述
旅游业因其所兼具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正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在文旅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文化被视为旅游的灵魂。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中的核心要素,更成为了旅游目的地文化中不可缺失的有机组成部分。Dann 充分意识到语言在旅游活动中的重要性,他在其1996年出版的著作《旅游的语言:社会语言学视角》中指出,“游客前往旅游目的地是受到了语言说服力的驱动”。[11]从这个意义上来
国内景区旅游语言景观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基于甘肃省天水市4A 级景区玉泉观的实证调查
张
晖1,2,余敏1,魏婷1
(1.天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甘肃天水741000;2.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新加坡639798)摘要:Landry 和Bourhis 将语言景观定义为“某个属地或区域公共与商业标牌上语言的可见性与突显
甘肃旅游性”。在旅游景区,各类指示牌、信息牌、警示牌、商铺招牌等标牌上的语言呈现构成了“旅游语言景观”。旅游语言景观在促进游客产生地方旅游感知和构建旅游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国内景区,特别是西北欠发达地区旅游语言景观建设较为落后。以天水市为例,4A 级景区玉泉观的旅游语言景观以双语和多语标牌为主,景区内出现了中、英、日、韩四种语言文字。其中,中文作为优先语码,发挥信息功能,其他三种文字属于边缘化语码,发挥象征功能。总体而言,景区内语言景观的建设存在着语言文字译写不规范和缺乏整体性的语言景观规划等问题。为了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吸引更多沿线国家游客,景区管理部门应重视旅游语言景观建设,可采取的举措包括定期开展语言景观调查、结合国外游客来源国的实际情况确定景区的语言呈现、突出语言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符号、建立语言景观标牌的更换机制等。
关键词:旅游;景区;语言景观;语言政策;玉泉观中图分类号:H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351(2019)06-0097-07
2019年12月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Dec.,2019第39卷第6期
Journal of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Vol.39No.6
97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