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甘肃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表演艺术,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和旅游价值。出于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心热爱和真诚保护,从旅游开发的角度进行挖掘、保护,使其得以传承、发展,以各种地方传统表演艺术为主打产品,将优美的自然风光、朴实的地方文化和异彩纷呈的民族表演艺术水融,无论对于改善和提升“文化甘肃”的旅游形象,还是对于保护、传承和发展甘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将是非常有益的尝试和特别有力的推动。
关键词:甘肃;传统表演艺术;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必要性
陇原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斗争中,创造、继承、发展了种类繁多的传统表演艺术,经过不断地打磨,流传至今,这是甘肃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旅游开发的重要吸引物。甘肃各地的传统表演艺术,作为黄河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民俗文化和始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鲜明的地域特,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与独特的美学风范为世人所瞩目,极具旅游开发价值。但甘肃各地方政府对当地的传统表演艺术资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扶持,却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展示、展演活动上,挖掘深度不够,流于初级化、形式化,这是一个很大的缺憾。而学术界对这种文化艺术资源从旅游角度去开发和保护、传承也关注甚少。鉴于此,本文从分析甘肃传统表演艺术与旅游结合的现状入手,探讨甘肃开展传统表演艺术旅游的必要性,希望能对甘肃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尽绵薄之力。
一、甘肃传统表演艺术与旅游结合的现状
虽然学术界对甘肃传统表演艺术旅游资源的开发关注甚少,目前尚没有一篇文章从理论的角度探讨这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与旅游业的结合问题,但甘肃省传统表演艺术资源与旅游结合的实践活动却已在不少景区、景点有不同程度的开展。如庆阳利用每年的“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排演了500人阵容的荷花舞和上万人的徒手秧歌,使中外宾客大开眼界,为庆阳亮丽的“名片”之一,也进一步促进了这些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扩大了它们的影响力;具有浓郁民族特与西北风情的“花儿”,在康乐县莲花山、和政县国家级森林公园松鸣岩以及甘南临潭等地的旅游景区演唱,受到广大游客的热烈欢迎;藏、回、裕固、蒙古、哈萨克、东乡、撒拉等少数民族歌舞等,均成为在民族地区旅游景点与游客互动实现休闲娱乐目的重要文艺节目。甘南州卓尼县将原来只能在春节期间表演的巴郎鼓舞,经创新编排,在当地旅游景区演出,体现安多藏区的民俗风情和文化特,并在2008年7月的甘肃生态旅游电视推介会上予以重点展示。久已失传的军傩舞经西固区农民艺术团整理、挖掘、编排后得以复活于甘肃传统表演艺术的舞台,并于2007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在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演出,这个具有四千多年历史的古老艺术在国内外游客面前揭开了神秘面纱,让这里的旅游者在景优美的黄河石林感受了陇上远古的神秘文化。另外还有敦煌周边的乡村旅游区,在开发中引进敦煌曲子戏等当地传统艺术来吸引旅游者的目光,受到了游客尤其是国外游客的热烈欢迎。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的红柳湾镇,在
甘肃旅游
50年县庆期间每晚都通过民族风情文化广场的盛大文艺演出,集中展示地方民族文化,“借助文化造势和媒体的全面宣传,风情园在县庆期间共计接待了一万多名游客,红柳湾民族社区旅游开始起步。”但从笔者对庆阳、陇南和兰州三地的四份调查问卷数据可知,平均57.61%的被调查者对传统表演艺术旅游资源开发一无所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上述与旅游结合的传统表演艺术实践活动大多比较单一,一般都是作为观光旅游的点缀,缺乏借这些传统表演艺术来提高整个景区的文化品位,借旅游点让传统表演艺术走近民间、走近大众的意识,并没有提高到挖掘、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探索文化旅游的境界。
甘肃省陇剧团尝试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艺术与陇剧音乐和表演的融合,创作演出了现代陇剧《天下第一鼓》、鼓乐舞蹈节目《鼓舞太平》和富有甘肃各民族浓郁民情及民俗特的民间舞蹈、锣鼓、击打艺术相结合的节目等;甘肃敦煌艺术剧院的舞剧《丝路花雨》作为甘肃文艺演出产业的品牌,以100 万元的价值入股五粮液集团,同时签订合作演出事宜。甘肃春天酒业公司、四川五粮液集团利用这个品牌名称,推出了丝路花雨系列酒,一经面市,就获得 2 亿元的订单。《丝路花雨》与酒业结合,使文艺演出产业品牌得到了延伸;五粮液酒业贴上“丝路花雨”标签,创造了销售文化符号的业绩。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促进了文化产业化;经济与文化结合,促进了产业文化化。而此后,甘肃的表演艺术创作继续从敦煌文化中吸取营养,生产出了系列舞台艺术产品,如舞剧《大梦敦煌》、《西出阳关》、音乐《敦煌古乐》、舞
蹈《敦煌组舞》、《敦煌韵》、杂技剧《敦煌神女》等,其艺术成就和美学价值得到表演艺术界的重视,在演出市场中更是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但这些舞台艺术精品因表演场所集中在剧院、演出场次的限制以及票价不菲等原因,受众面较为狭窄,缺少在民众中广泛传播的巨大影响力和文化辐射力。在笔者对甘肃传统表演艺术旅游资源开发的专项问卷调查中,统计数据显示,92名被调查者中只有2名表示看过一次敦煌音乐舞蹈的表演,而被调查的大学生则没有1人看过上述作品的演出。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些舞台艺术精品并非是传统表演艺术形式结合现代演艺技术而开发的专项文化旅游产品,它们在国内外的巨大影响并没有改变甘肃原有的观光旅游格局。也就是说,不是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直接链接,没有实现文化价值与旅游价值的对接,尚未形成市场潜力巨大的文化旅游经济。因此,甘肃传统表演艺术资源应该在旅游业的支撑下,以先秦文化、敦煌文化、长城文化、始祖文化、特有少数民族文化为依托,“适应新时代,推出新剧目;培养新人才,吸取新办法;争取新观众,实现大繁荣”,通过与旅游经济的结合,形成文化“商品”,以适应旅游市场需求层次提高的趋势,丰富甘肃旅游产品结构,提高其文化品味,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起到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甘肃传统表演艺术的重要作用。二、地方传统表演艺术资源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意义和影响
传统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弘扬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然而,无论是地方曲艺、杂技,还是民间音乐舞蹈、戏
曲,多是口传手教,缺少文字记载,这些文化的传承都是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用当地的方言或本民族的母语代代相传。随着一批又一批老人的去世,流传于他们口中的古歌、情歌、民间故事、长诗传说等文化,在文献史料中有些已经绝迹。随着现代文化的流入,本民族的音乐舞蹈和地方戏曲也面临失传的危险。社会的发展、科技文化的普及,使得年轻一代越来越多地卷入到经济社会的洪流中,许多年轻人对本地域、本民族的语言文化自觉或不自觉地遗忘了。21世纪是人类走向信息化的时代,也是高科技文化激烈竞争的时代,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作为地方文化旗帜的传统表演艺术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重重危机。从传统中走出来的中国人,如何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取舍?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又该怎样守护先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一份瑰丽的遗产?这是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时代命题。
这种意义体现为对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促进。
地方传统表演艺术大多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品格、原始文化品格、生活属性品格、历史传承等多样性品格,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灿烂篇章,也是当今和将来发展、繁荣地方民间文化、发展区域旅游业的源泉和根本。
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既要保护传统表演艺术,又要发展地方的经济和造就和谐社会,要使民间或民族文化以鲜明的文化形象和独具魅力的文化特征亲和于中华民族文化圈,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民间文化生态可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完成保护、传承与发展民族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