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的安置房规划设计思考—以小㘵-平山首期安置区项目为例
安置房政策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城市住宅要求也越来越高,居民对居住品质需求的提高,因此,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居住用房,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所在。通过项目规划设计层面,注重传统地域文化、完善配套要求;单体户型平、立面设计层面,标准化设计、全面推行装配式建筑、BIM技术的应用,推动绿化、工业化、信息化、集约化、产业化的新型工业化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观,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以科技创新支撑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规划设计;户型设计;立面设计
引言:小㘵-平山首期安置区项目(以下简称“本项目”),是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配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需要。项目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白云机场西片区,北至平石路,东至新花大道,西至106国道,总占地面积约45.32公顷,总建筑面积86.23万平方米,安置总户数为1568户。以此项目为例,根据该项目设计经验,总结面向未来的安置房规划设计的一些思考。
1.规划设计层面
1.1时代性:落实高质量发展目标
根据2022年1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要求,规划建设贯彻生态文明建设,“以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实现绿低碳发展,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满足人民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基础,如何兼顾高速发展和城市环境保护,创造高品质的生存空间,是当下城市面临的首要议题。面向未来的城市人居提出更高的品质、更多元的需求,需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动态更新并不断升级,以适应各种变化。本项目面对居住产品升级趋势,安置区建设也对居住者的使用感受、功能需求的满足以及设计的多功能性、变化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地域文化性:注重传统文化的延续
本项目安置居民对传统农村集体生活的回归意志较强烈,以在地文化文俗为缘,在新社区中延续市井的温情老生活,流连街巷间的烟火气息。延续“新社区老生活”,刻画乡愁记忆,增强村民归属感和幸福感,配套升级新生活5-15min全覆盖公共服务设施囊括居民生活方方面面。以组团社区内部生活型道路为载体,打造岭南特街道界面和街道公共空间,植入
在地文化业态;保持旧村庄特有宗族文化、华侨文化,以24节气为缘,在不同季节打造不同的社区文化活动场所(醒狮、龙舟、市集等),吸引海内外同胞侨胞归故地。
 
图1  小㘵-平山首期安置区项目规划功能布局
1.3完善社区公建配套需求
本项目组团社区核心布局居委级公服配套(医疗、教育、体育设施、居委会、物业管理、老年之家等),与超级邻里核心形成“区域级 、居委级”两级公服体系,构建“平时社区开放”与“紧急时社区封闭”的社区管理制度,保障居民安全健康的生活。
2.单体户型设计层面
2.1限额设计下的高质量、高品质要求
安置房是政府为保障征拆工程或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额定标准、限定价格的住房,一般由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政策性租赁住房、定向安置房等构成,片区建设时序性强,规划系统性高。限额设计是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对前期规划户型设计的管控至关重要。因此,本项目提高户型使用率和标准化设计、模块化设计,是节约成本、缩短周期、减少开模,提高效率和智能建造的有效策略手段。
2.2全面推行装配式建筑
随着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上涨,促进建筑企业优化施工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不断向机械化、工业化的建造方式发展,装配式建筑由于生产建设过程标准化,有助于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成为行业转型的主要方向。响应建筑“双碳”目标,同时,装配式建筑也被视为建筑行业节能减碳的重要解决方案。
图2  小㘵-平山首期安置区项目户型模块标准化设计示意图1
本项目采用建筑标准化、模块化、BIM设计,满足建筑工业化技术标准。户型方正,采用合理的拼接方式,套型可根据需要随意拼接不同的栋型模块;套型组合迎合PC施工工艺,最大程度减少户型模板;优化组合方式,提高设计效率和施工进度,并且推广度极高;赋予设计多种可能性的同时,更能适应不同项目以及不同区域;实现安置房建设的标准化设计、信息化管理与工业化建设,既是提高建设质量、缩短项目工期、控制成本等要求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我国住宅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本项目户型单元结构内多道横、纵墙拉齐,并贯通整个户型单元,减少平面的凹凸;不仅降低体形系数,提高整体刚度,提高抗震性能,还使得平面布局紧凑,提高使用效率,减少公摊面积。遵循“通用化、模数化、标准化”的要求、“少规格、多组合”的原则,装配式建筑转型发展之路将持续助力安置区的质量升级与更新迭代,推动绿化、工业化、信息化、集约化、产业化的新型工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