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自修考试本科毕业论文《浅论鲁迅小说艺术特》
主考学校:湖北大学
专业:汉语言文学
准考证号:212411100024
学生姓名:高杰
指导教师:余兰兰
工作单位:麻城市乘马岗中心学校
二○一四年四月
郑重声明
本人呈交的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论文的知识产权
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签名:日期:
浅论鲁迅小说的艺术特
报名号:0001161        姓名:高杰
【摘要】鲁迅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鲁迅小说博大精深,不仅具有深邃
的思想,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读后令人灵魂震颤,回味无穷,使青少年一代受到深刻感染和教育,久久不能忘怀,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语言风格文约意深,简笔传神,以“画眼睛”、“勾灵魂”等典型化手法塑造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小说结构形式以彰显个性为准则,丰富多彩,同时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采用写实手法与象征艺术相结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讽刺笔法,对社会时弊和国民的劣根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寄托着他的爱和憎、同情
和愤怒、希望和抗争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鲁迅小说语言风格典型手法结构形式讽刺笔法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鲁迅原字豫山、豫亭,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迅的小说创作,先后结成《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短篇小说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拨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弦,使青少年一代受到感染和教育,永远不能忘怀,对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笔者试从语言风格、人物塑造、结构形式、写实与象征、讽刺笔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进行分析。
一、文约意深、简笔传神的语言风格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固然是一个奇迹,中国现代白话文学语言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则是一个更大的奇迹。李长之先生的《鲁迅批判》是早期比较系统的鲁迅小说研究著作,它通过对具体作品的艺术价值的评估,论及了鲁迅的小说语言风格,“《风波》以从容胜,《离婚》以凝练胜……《阿Q正传》的风格之有似乎《风波》,简短了说,也就仍是‘从容’……它的文字的本身,也表现一种闲散,从容而带有节奏的韵致。”
鲁迅是新文学运动以来第一个用白话写小说的。他主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他的小说的语言具有文约意深、简笔传神的风格。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特。
(一)简洁精练,切实形象
例如《阿Q正传》中写:“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画成
了瓜子模样了”这一段话用了“捏”、“抖”、“使尽”、“一抖一抖”、“怕笑话”等动词,形象地描写他临死前画押虚伪好面子。
又如《药》中写:“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这一段话用了“掏”、“掏出”、“交给”、“抖抖的”、“装入”、“按了两下”等动词和形容词,形象地描写勤劳俭朴的华老栓夫妇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血汗钱,要拿去买人血馒头治儿子的痨病时小心谨慎地沉重心情。
(二)联辞结采,发人深省
鲁迅运用比喻、夸张、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出神入化,耐人寻味。
1、比喻:如《药》中写:“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如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这个比喻的主体是坟冢。把坟冢比做“馒头”,而且是富人家里“馒头”,其含义显然是说,坟冢里的人是被阔人“吃掉”的。这不是在表达对右边的愚昧麻木不知反抗的无奈吗?不也是在表达对左边的寂寞孤独不被理解的悲哀吗?鲁迅小说简介
2、夸张:《阿Q正传》中写捉阿Q时,竟出动了一队兵,一队团丁,一队警察,五个侦探,趁黑围住土谷祠,正对面架好机关,还临时悬了二十千的赏,如此兴师动众地来对付一个手无寸铁的阿Q。
更有讽刺意义的是,阿Q还在里面昏睡,直到捉出门外,才有些清醒。通过这一夸张的情节,有力地暴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虚伪。。
3、对比:如《故乡》中写少年闰土在我家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他常常向“我”讲许多趣事,“我们”还哥弟相称;二十年后,见面的第一声“老爷……”使我顿感惊异,前后的对比,反映出少年时平等、纯真的友情完全被封建的等级观念所代替。
4、反复:如《风波》一文中,九斤老太多次说道“一代不如一代”“我活够了”,这不是简单的写她对九斤,八斤,七斤,六斤的不满的情绪,而是要揭示出陈旧腐朽的保守观念,从中也能看出农民的狭隘性和保守、复旧心理,而且表现了当时的中国农民的对革命得不理解。
5、排比:如《伤逝》中“事情又这么不凑巧,我重来时,偏偏空着的又只有这一间屋。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这样的窗
前的方桌,这样的败壁,这样的靠壁的板床。”“这样的”三个字排出这样一个婉转、一个凄婉的调子。
(三)精警贴切,寓意深刻
例如《伤逝》可以理解为“因为‘我’说出了‘不爱’的真相,导致子君的离去-死亡”,也可以解释为“伤怀流逝的时光和逝去的子君”。《药》本是治病的方剂,却是由革命烈士的血染的馒头作“药”治痨病,耐
人寻味。《故事新编》八篇的标题是《补天》、《奔月》、《铸剑》、《起死》、《非攻》、《理水》、《采薇》、《出关》,其中《补天》原名《不周山》,《铸剑》原名《眉间尺》,改后的标题更能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补天》寄托作者造就新人、补天救民的宏愿,《铸剑》表现作者铸剑报仇的战斗精神。
《呐喊》、《仿徨》、《故事新编》这三部短篇小说集的书名也很简洁,含义深刻。它具体体现了鲁迅思想发展的三个过程,由“遵命”为革命“纳喊”助威,到“荷戟独彷徨”,在彷徨中观察、探索、追求。因此在《故事新编》中翻故为新,古为今用,继续抗争。
二、典型化手法塑造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
鲁迅说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所说的“拼凑”,并非随意生拼硬凑,而是采取许多内在的神貌相同或近似的人物,突出其性格的本质的、主要的方面,塑造成为一个新的典型人物形象。
鲁迅采用“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手法,仅用一个特征、一句话,就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来。例如狂人、孔乙己、闰土、阿Q、祥林嫂、魏连殳、娟生……等,还有《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风波》中的赵七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封建顽固派人物,成了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上第一流的艺术形象。请看:《阿Q正传》中的阿Q,头戴破毡帽,拖着黄辫子,长着癞疮疤,他遭打后不敢反抗,贴上
酒钱后骂:“儿子打老子。”这就把一个落后的农民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写得活灵活现。《孔乙己》中写孔乙己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满口“之乎者也”,偷书被打,申辩说:“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揭示了一个没落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悲剧的性格。
在《故事新编》中,鲁迅塑造人物形象也是采用“画眼睛”、“勾灵魂”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