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教师:黄乐琴
鲁迅的小说,我们想重点讲两篇——《狂人日记》(1917年)和《阿Q正传》(1921年),这中间相差了四年。要了解这两部小说的意义,我们先要了解鲁迅在创作这两部小说前的心态。他当时居住在北京,心态是非常的寂寞和无聊的,这来源于他几个方面的人生的失败。 首先,是他看到了革命的失败。他在南京矿务学堂读书时感受到了革命的思潮,特别是赫胥里的进化论影响,产生了进行社会革命的强烈愿望,推翻当时黑暗的社会。但是革命他当时心存激烈振奋的思想,自号“ga剑生”“戎马书生”,这是当时时代精神的体现。但是革命总是失败,是一个循环复辟的过程,所以他此时对革命有一种失望。其次,是思想启蒙的失败。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感受到一个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改变社会的面貌,更重要的是要使国人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其中以“幻灯片事件”对他的影响最大。他认为改造国民的精神,首先要文艺救国,试验了《新生》杂志和翻译《域外小说集》,但都遭到了失败。再次,是婚姻失败和兄弟失和给他造成的人生的创伤。他与发妻朱安十几年行同陌路的生活,以及与弟弟周作人的不和给他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使他更深地感受到人生的寂寞和无聊。
他在《呐喊·自序》中自述无人呼应的寂寞“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 寂寞。”他在北京度过了整整十多年抄古碑,校古籍的寂寞生活后,终于开始了文学创作。《新青年》的发起人之一钱玄同劝说鲁迅和他们一道用文艺唤起民众,引发了著名的“铁屋子之争”,他被钱“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所感染”。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创作了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叫出了“吃人”的声音,震撼了文坛。而创作于1921年的《阿Q正传》使人们从阿Q身上看到了自己,再次震撼了文坛。
第一节 鲁迅小说创作的政治、文化背景
一 创作背景
(一)首先来自于西方科学,主要是人的两次发现。
1 牛顿力学的发现,带来了人的第一次发现。
牛顿力学产生于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他发现了人类能够认识自然、把握自然,改造自然
的巨大能力,人的价值和尊严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世界的哲学观也从“上帝中心论”转移到“人类中心论”, 这是人的第一次发现。
2 人的第二次发现与量子物理学、非理性哲学产生有关。
16世纪末,随着量子物理学的出现和非理性哲学的发现,人们对人类的理性万能、人类中心论产生了怀疑,导致了非理性哲学的盛行以及人的第二次发现。具体说来,首先是量子物理学的产生导致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从宏观进入到微观世界,人类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希望破灭了,人不再是宇宙的中心和万物的中心。第二点是非理性哲学的重要人物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的出现,强调人都是利己主义者,人的生活意志难以满足,人生充满了痛苦,所以人不再是完美无缺天使,而一半是天使一半是恶魔。第三跟这个联系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打开了人内心的神秘之门。本我是本能;自我节介于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已经具有理性但不否定本能的要求;超我是最高级的,代表了理想、良知、秩序,是社会理性的象征。
(二)西方的民主、科学产生的同时,中国的专制还在继续。
1 历史的辉煌
唐代的政治、法律对东南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科学方面也都有很大的发展,最有名的壮举就是“郑和下西洋”。
2 元明清以后,中国社会逐渐走向了历史的衰败。
(1)经济文化的阻碍
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对发展的阻碍,对商业的打击都是显而易见的,堵死了经济发展的创新制度。
(2)专制主义对人的摧残,是对人在肉体上的摧残和精神上的蹂躏。以理学为核心的思想,要求女性“存天理,灭人欲”,从意识上渗透了封建伦理道德。
二 有识之士所进行的革命和启蒙活动
(一)反专制活动
1 思想
主要是把西方人的两次发现同步引进,新文化的先驱为了挽救衰败的民族首先进行了一种反专制活动,在思想上抨击了中国传统的“克己复礼”的仁学观念,提倡还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从中国的现实出发,他们更多的是对国民性的思考,一方面反对等级观念对人的抑制,但同时要反思人自身的精神的弱点,也就是民族的劣根性。
2 从事革命实践活动
当时主要跟反清讨袁活动有关,以暗杀活动为主要手段。不过这种手段仍是偏颇的,鲁迅对这种从根本上不能推翻现存制度的暗杀活动也是不以为然的。
(二)推进向西方学习的文化教育活动
晚清以后,很多有志之士出国留学,兴办教育,兴办报纸。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鲁迅思考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历史的走向,创作出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呼应了以上的背景,并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第二节 鲁迅小说的革命性
一 中国传统小说
(一)中国传统小说的发展是一个越来越丰富的过程
1神话传说,歌颂神和英雄,可以用“初呈梗概”概括其特征。
2汉人小说 ,多为民间的街谈巷议,文思更为丰富了
3六朝志怪志人小说,以巫风发展有关,开始以人物为中心,叙事比较感染人。人物开始有性格。
4 魏晋笔记,形式比较短小,有一定结构
5 唐传奇,开始“有意为小说”,特别以才子佳人小说为多。人物性格复杂化,人物心理比较曲折,文辞非常漂亮。
6 宋话本,长篇小说也就是章回形式小说出现
7 明 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出现,产生了人对自由人性的追求。
8 清 分为人情小说,狭邪小说,侠义小说,谴责小说四大类。
(二)中国传统小说的基本特征
1 小说的基本元素
故事 情节 细节 人物
2 小说艺术模式
a时间 中国传统小说按照先后时间顺序讲一个连贯的故事
b视角 全知视角
c人称 第三人称
3 小说创作的主体是一个从民间创作向文人创作发展的过程。
a民间创作具有世俗性、消遣性、共通性三大特征,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往往偏重于外部世界描述,对人物心灵开掘不够;语言平实,流畅生动,同时造成难以产生一种陌生化效果,
难以给人意外模式;站在平民立场的揭露、批判或歌颂,难以达到对民族文化心理反省的高度。
b文人创作 由于文人创作从民间创作中吸取营养,故具有民间创作的前三点特征。但文人创作毕竟具有创作主体的独特性,在思想内容上表达了作家对社会人生独特的理解、体验以及独特的感情、思想,同时在艺术形式上也跳出了民间创作模式化特点,有独特丰富的艺术形式。
二 西方小说
(一)传统小说
1 长篇小说
西方传统小说的发展与中国传统小说的发展恰恰有着不一样的历程,最早是从长篇开始(novel——意为新奇的事情,以长篇巨制来叙述新奇的故事),他们的小说有史诗的传统,决定了表现英雄的长篇传奇的发达。
2 短篇小说
19世纪中叶短篇的发展与西方商业、工业的勃兴有关,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而出现。阅读的主体也从绅士、淑女转变到知识分子和小职员,通过阅读来放松身心。另外也与报纸和期刊的出现有关,适合短篇机制。短篇小说即short-story,描写很少的人物在不太长的时间内的行为。
西方传统小说的模式基本与中国传统小说相同。
(二)现代小说的开始
现代小说的特点与传统瞎说有很大不同,这以二战后弗洛伊德学说等等的出现有关。弗洛伊德心理学认为社会的世态人情只是一个表象,人内含的心理要复杂得多,人的语言、行为不是单纯的人的思维的结果,是潜意识、意识复杂冲突的结果。在此影响下,作家不仅描写外部的人情世态,而且要揭示人物内心的思维活动,出现了心理小说、心理分析小说。
三 鲁迅小说革命的特征
鲁迅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他对中国传统小说非常熟悉,曾写过《中国小说史略》,是第
一部的小说史研究著作,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现代小说的因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广阔性
1 时代内容
鲁迅小说以短篇为主,但他不单纯是捕捉一个景象、描写生活的片断,而且要透视时代内容,往往会展现一个广阔的时代背景,比如展现辛亥革命的时代风云(《阿Q正传》和五四高潮和落潮的时代变迁(《伤逝》。
2 人物命运
鲁迅小说有时间的跨越、空间的延伸,不仅展现了时代风云,更突出了活动在其中的人物的命运,大多数是悲剧命运。
3 展示自我心灵
鲁迅小说中都有自我心灵的抚摸和灵魂的拷打,所以在他的小说中有高密度的生命信息的提示。《伤逝》透露了他担忧日后与许广平经济问题和精神的沟通以及对兄弟失和的哀
悼。
(二) 自由性
1 基本是反故事的
(1)有时候情节很破碎,小说中只有人物的心理片断、行动片断,甚至只有氛围。典型的有《狂人日记》只有人物的心理片断,《示众》仅写了人的骚动感。
(2)有的小说有一定情节,但情节只是表层的框架,为人物情绪心理活动提供了一个展示维继的空间。《伤逝》在婚姻失败的表层结构其实主要是服从情绪、表现思想服务。
2 多语意识
语言相当丰富,多民族语言统一在他的小说里,包括英文、中文、阿拉伯语等,传统的文言和现代白话文相互映衬对照,叙事和抒情语言交相辉映。
3 多种文体的创作
鲁迅小说简介 几乎一篇有一篇的体制,如《狂人日记》是采用日记体写人物心理;《社戏》用自传体体现了强烈的主体意识和感情彩、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风波》的戏剧体改变了原来小说的直线性的描写,转变为横断面的场面描写;《鸭子的喜剧》用散文体因其故事性不强,突出人物的寂寞心境;还有杂文体、章回体继承并改造了中国传统小说。
4 多种表现方法
写实、象征、意识流多种手法在他的小说中都得到了展现。
第三节 《狂人日记》
一 语体和文体的革命
(一)语体革命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文字,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包括鲁迅认为旧的语言也就是文字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桎梏,应该要突破他,文学革命必须要从语体变革开始。此时的白话文有两种,一种是浅显的报章体;另一种是文学的美文,当时很多人做了多种尝试,比如
胡适开始尝试白话诗,冰心的白话散文创制,鲁迅的白话小说创作也显示了语体革命的战绩。
《狂人日记》的序用文言体,用“我”——一个正常人的语气,说明当时的语境占统治地位的是文言;日记是白话体,是少数的狂人不正常的人使用的,也从反过来也说明狂人反传统的决心,说明白话文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文体变革
在进行语体变革的同时,鲁迅的小说在文体上也进行了划时代的变革,他从西方移植了新的形式,《狂人日记》就是这样一篇成功的小说。
分为1 序 使用了杂记体的手法,交待了三个问题:首先是交待小说特点的形式,指出这是一部精神病患者的日记,所以语言“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说明写作的目的是供有志于研究、改革的人来思考;揭示狂人式的战士在现实中是很少了,说明启蒙战士又回归旧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