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宁夏诗词与宁夏景观
王引萍;袁琳
【摘 要】明代宁夏文学空前繁荣,其中诗词创作尤为出众,这是与宁夏地区的地域风光分不开的。明代的文人在宁夏发掘了一大批自然景观,并首创了众多人文景观。这些景观给文人们带来了许多创作灵感,使他们的诗词创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比前代有了很大提升。宁夏景观的发掘与创建催发了宁夏的诗词创作,反过来也让宁夏景观进一步扬名。
【期刊名称】《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银川景点
【年(卷),期】2016(032)003
【总页数】5页(P1-5)
【关键词】明代宁夏;诗词创作;宁夏景观
【作 者】王引萍;袁琳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592.3
作为中国西北腹地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宁夏自古以来都备受瞩目。特别是在明代,宁夏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文学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达到了一时的繁荣。这是与明政府对宁夏的重视和开发分不开的,尤其是大量移民的迁入,为宁夏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也给宁夏带来了灿烂的文化。这一时期的宁夏,除了是明政府的军事要塞和国防重地,文学发展上也空前繁荣。迁徙而来的文人和本土文人一起,为明代宁夏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立足宁夏、开发宁夏、吟咏宁夏,不仅创造了许多实地宁夏景观,也在诗词创作中留下了宁夏景观的踪迹,为后世宁夏文学发展奠定了根基。
根据宁夏文史馆搜集整理的《宁夏历代诗词集》统计,明代宁夏共产生了450篇诗词,占到宁夏历代全部诗词创作的30%;创作体裁上也相当齐全,古诗、律诗、排律、绝句、组诗、集句诗、歌行体等应有尽有;题材上,描写边塞风情、相互赠别唱和、披露社会现实、记录守边功绩等,不一而足。可见明代宁夏文学繁荣一时,这一繁荣的背后是与文人的辛勤创作分不开的。
综观明代宁夏诗词创作的人员,可分为两派:一派是本土文人,也就是土生土长的宁夏人,以朱孟德、张嘉谟、路升、管珣、管律、潘九龄、刘思唐、郑卿、郑时、张炌、张九思、刘伸等为代表。另一派则是往来文人,也就是在明代因各种原因曾经实地往来过今宁夏地区的文人。他们并不出生于此,只是或因为贬谪流寓、或因为公务途经、或因为为官赴任,所以曾经到过宁夏,并在此有所创作,其中包括“台阁体”诗人金幼孜,“前七子”领袖李梦阳,“嘉靖八才子”之一赵时春,“桐城派诗祖”齐之鸾等在明代文坛颇有名声的人物。这两派文人的创作构成了明代宁夏诗歌的主体,而在这其中,往来文士的创作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明代宁夏诗词总量中,往来文士的创作超过80%。可见明代宁夏文学在整个宁夏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很大程度是往来文士的创作功绩。
这些人有的是生长于宁夏,对宁夏极为熟悉的;有的是长期羁旅于宁夏,对宁夏产生了极为深厚的感情;有的是匆匆往来于宁夏,对宁夏产生了新奇和好感。比如陈德武,明初流寓于宁夏,他用诗性语言描写了宁夏八景之美,对边地的自然环境寒苦、社会环境战乱表示同情和怜悯,寄寓着自己“升平景”的社会理想;再如大明庆靖王朱栴,他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就藩宁夏,之后他在宁夏生活了长达45年直到去世为止。可以说,朱栴这一生都与宁夏结缘。他不仅是一个王爷,而且还是宁夏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他“天性英敏,问学博
洽”[1],与其子朱秩炅都擅长诗文,并组织庆王府幕僚进行诗文唱和,创作的诗词流传了38首,与幕僚们一起留下了多篇描绘塞上风光的好诗。他不但撰写了宁夏第一部志书《宁夏志》[2],还著有其他很多专著。他对明代宁夏的政治、军事、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外,像担任过宁夏巡抚和三边总制的杨守礼,不仅创建了文化景观,还在这里组织诗词唱和,留下许多水平极高的诗词作品。可以说,宁夏古代文学在明代的大发展,是与这些文人的创作分不开的。
宁夏的自然地理环境独特,“翳夏州之大郡,实陕右之名邦;当三边之屏翰,辟千里之封疆”[1]653。它的北部是宁夏平原,东、北、西三面被沙地、沙漠包围,西北一面还有巍峨的贺兰山脉;南部是固原山区,以丘陵沟壑为主。深居西北内陆,冬季寒冷而漫长,雨雪稀少,风大沙多。这里集山脉、高原、平原、丘陵、河谷于一身,汇农、林、牧于一体,兼有名山大河,自然就不缺乏引人注目的自然景观。明人对宁夏的印象是:
可以说把握住了宁夏地理的精髓。同时,宁夏的位置也十分特殊,它一直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中原传统文化和西域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之处,更是中原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争斗交战之所,历史上匈奴、羌族、敕勒、柔然、突厥、吐蕃、党项、回族等多个民
族在此活动,所谓“民杂汉戎。出河朔山川之外,临蕃落境界之中”[1]653。也有汉武帝、赫连勃勃、王维、郭子仪、李元昊、范仲淹、韩琦、成吉思汗等许多英雄豪杰在此地创造历史,这种夹杂着北方游牧文化、中原礼仪文化、东南诗歌文化等丰富多样的复合文化,自然也就催生了各式各样的自然景观。
但这些景观不是一开始就为人所知的,它们的发现、确立和发扬,是在明代文人的手里发端并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在他们的诗词创作中被逐渐知晓的。
宁夏最著名的自然景观莫过于环绕而过的黄河和傲然屹立的贺兰山。这是每一个宁夏人和到过宁夏的人都无法忽视的宁夏名片。试看明人对贺兰山的描述:
其山则贺兰擅其奇,金积标其胜,拓跋之所避暑,瞿昙之所演乘。绵亘则百舍不止,穹崇则万寻未竟。[1]656
再看明人对黄河的描述:“其水则漭漭漾漾,汗汗田田,黑水沃日,灵河涨天。方其趋峡口、泻石濑、磅礴惊腾,轰豗澎湃,山催岳舞之势,排江倾海之派。”[1]657所以,几乎每一个宁夏文人和往来宁夏的文士都会创作几首与黄河、贺兰山相关的诗词,如明初谪戍到此的潘元凯,他的《贺兰九歌》就极为形象地写出了贺兰山的巍峨:
同时,也刻画了黄河的气势:
如果说,黄河和贺兰山只是寻常可见的宁夏景,另一些如蠡山、牛首山、长城关、灵州、盐池、花马池、赤木口等景观的发现,就更加可见文人的用心良苦了。如赤木口,又称三关口,与胜金关、大硙口和镇远关合称为宁夏“城防四隘”,位于贺兰山中部,这里山脉蜿蜒曲折,地形雄奇险峻。所以在两山夹峙的山坳中,建有关隘。此关自古以来就是进入宁夏平原的重要通道,历史上很多战事都发生在这里。成吉思汗第三次攻打西夏时,就是把三关口作为突破口的。明代这里更是烽火不断,因此明王朝十分注重赤木口的防务,使这里成为古代银川城防的“四险”之一。这其中功劳最大的就数杨守礼了,史载杨守礼于嘉靖十八年(1539)奏请朝廷修筑赤木口关墙,因而作诗《登贺兰山修赤木口》:
诗中描写了早晨登临赤木口时的情形和所见所感,位于贺兰山中的赤木口地势险峻,所以有“万壑怒生风”之感,连优良的骏马都望之生惧;但巍峨的高山、怒吼的狂风、凄美的月在一起,又给诗人带来了别样的诗情,诗人感慨自己在这里为国守土尽忠,希望能够建功立业。赤木口也因此由一个普通的战场关隘成为戍守宁夏的文人们共同歌咏的壮美景。后来以赤木口为题或诗中提及赤木口的作品不计其数,如孟霦的《奉和宿赤木口》:
诗中不光形象的描绘了关隘的险峻,还刻画了在杨公手中的赤木口,是一个可以“石上壶觞供笑咏,云间旌旆且徘徊”的地方。可以说,正是在这一批守边官员的诗词创作中,赤木口这一关隘具备了鲜活的生命,穿越历史的层云,与现代人遥相呼应。
再如蠡山,
在韦州堡西二十五里,层峦叠嶂,苍翠如染。初无名,明庆府长史刘昉以其峰如蠡,故名。四旁皆平地,屹然独立,上多奇木、异卉、良药。[1]92,93
它本是一个层峦叠翠的无名孤山,但庆王府文人刘昉不仅赋予了它一个恰到好处的名字,还为它题写了诗歌《蠡山叠翠》:
诗中极力描写蠡山的秀丽景和诗人对此山的喜爱。诗人信马上山,喜不自禁的吟哦蠡山,因为无法住在山里,诗人甚至将它的面貌画入画中,时时欣赏,以慰藉心灵。蠡山自此闻名于世,孟霦到宁夏后还曾去过蠡山,对蠡山大加赞赏,留有诗作:
诗中描写蠡山美景,竟让诗人产生“幽栖”(即隐居)的想法,可见蠡山之吸引人。弘治十一年(1498),三边总制王越率军北出贺兰,突袭鞑靼,大胜而还。在此期间他畅游蠡山,用苍
凉的笔触借景抒发了一位守边将领的心声:
蠡山俨然成为诗人怀古伤今的参照物,在这里,诗人见识了前人功业,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历史的无情。正因如此,蠡山才从一座默默无闻的孤山成为闻名宁夏的“瀚海明珠”,至今仍然是宁夏让人向往的景点。
上述自然景观,在明代文人手中被大家逐渐认知,从历史的洪流中走向我们,让今天的我们也可以一览其貌。除了自然景观外,还有许多人文景观,也让人留恋陶醉。明代宁夏最为著名的人文景观莫过于丽景园、南塘和固原鼓楼。在明代之前,人们对宁夏的印象还停留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伟壮丽和苍茫浩瀚中,全然不知这片土地上早已建立起颇为可观的人文风景。丽景园,是庆靖王朱栴兴建的园林,据史料记载,其位于“城东北,红花渠东”[2]189。朱栴生于江南之地,故而十分眷恋那里的秀丽风光,所以他兴建并自题为“丽景园”。园内建有众多水榭亭阁,园外尚有水上游乐园“金波湖”。湖西有临湖亭,北有鸳鸯亭,南有宜秋楼,湖周围“垂柳沿岸,青阴蔽日,中有荷芰,画舫荡漾,为北方盛观”[3]164。此园也因此成为当时宁夏园林的代表性建筑,庆王接待朝廷使者,宴请宾客好友,寻芳避暑、赏月踏雪,都在此园内进行。因此庆王及其好友在此园内也留下了许多诗
词,朱栴《丽景园避暑》《夏日游丽景园》《丽景园冬日,步王忍辱韵》、金幼孜《九日宴丽景园》、黄朝弻《应教端午丽景园宴集》、静明《丽景园八咏》、朱秩炅《和张都宪夏日游丽景园》、路升《和庆藩游丽景园韵》等,而诗中提到丽景园的就更多了。他们在丽景园或宴饮游乐:“偶客夏塞逢九日,贤王促召宴名园。”[2]415或望花赏月:“仲夏名园里,肩舆花下行。”[4]或登高望远:“避暑高楼此日登,山川感慨客怀增。”[4]346或抒发概叹:“十载边城行乐处,优游聊以度流年。”[3]359丽景园也由一堆木石建筑变为一座艺术宝塔,里面蕴藏了太多文人的心绪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