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下半月刊
古镇是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古镇通过运河、水网串联城市于乡村,形成规模巨大、独具特的水乡落。中国古镇大概有两种形式:一是临河以周庄、同里和甪直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拥有鲜活水乡地域文化,空间格局与肌理构造了临河而居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特性。二是以宿迁码头、淮安河下、新沂窑湾为典型的依大运河而生的运河重镇,拥有辉煌繁荣的漕运、水利等枢纽,生活方式多元而构成了中国城市体系的独特谱系。一、河下古镇的地理状况
河下古镇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西北隅1.5公里,地势卑下,处于淮扬文化区,分布于京杭大运河周围,其诞生及变迁与大运河息息相关。与苏南地区的水网交织纵横、水陆并举的布局方式不同,在河下古镇的整个片区主要还是以陆路为主要的交通方式。河下古镇北段北岸为硬质河岸,交通功能占主要的地位,忽略了滨水空间场所记忆的特征,文化活力不足。南岸多为生态河岸,但是缺少体验型滨水空间的营造。
二、河下古镇的景观特
河下古镇是古邗沟入淮处的古末口,是楚州古城保存最完好的部分,除了个别房屋依旧新建外,包括石路在内的大片区域都保留着清代景观原貌。大都以砖木结构,街巷以石板路为主。光滑起伏的青石板路,
银川景点这是小镇最为恒久的记忆,河下古镇的名居多坐南朝北。景观不仅可以观赏也可以阅读,通过河下古镇的景观可以了解河下居民的活动、历史、土地的使用、技术、工艺及经济结构的水平。对于河下古镇的建筑景观大概有三点认识:一是河下古镇的院落大多位于东西走向的街道上,很好满足了日照的需求。二是河下公共排水系统建设在古镇街巷下面。河下地区整个范围的北部原先是古黄河的河堤,呈现的整个地形自北向南都是由高到底的地势特点,便于排水系统和里运河衔接。河下的传统街巷中间是大块的花岗岩石板,两侧为仄转铺地。河下的主要干道都是以中间低两边高的地势,而便于雨水先收集,石板路利于渗水,在通过排水系统排出。这样的原理和现在提倡的“雨水花园”原理很类似。千百年来,由于祖先对环境的适应,早已运用了这些维护成本低的生态雨洪管理方式。三是河下古镇相较于苏南、浙北一代的街巷空间尺度、楼间距、楼层高度来看,河下地区的房屋间距大,楼屋较矮。主要由于南方地区对于空气气流流通要求很高,此类建筑格局便于带走夏季过量的热辐射,为干燥的冬季带来一些湿润的水汽。
三、河下古镇的文化特
漕运文化是河下古镇的核心文化。淮安自古便是大运河上的枢纽城市,历史上的河下古镇是京杭大运河上的漕运要津,漕运盐粮的必经之地,建立了以制盐、造船、酿酒、纺织等为主的民族工业体系。据《河下吴承恩故居志》中记载:当年河下有108条街巷,44座桥梁,102处园林,63处牌场,55座寺庙。这些街巷犹如智者的骨骼和筋脉,四通八达,各式卖场应有尽有,当年的河下行业集中,一条街
一类产品,比如鼓子街、板厂街、茶巷、竹巷、花巷等等。
文化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轻松完成,是地域文化沉淀的结果。与环绕苏州府的江南水乡古镇不同,依附大运河发展的运河重镇,以人口城市化、城市商贸化、生活方式多样、生态文明多样为基本特征的运河城市文明,构成了中国城市体系的一个独特谱系。
四、古镇养老的探索
河下地区位于暖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过渡地带、气候宜人,非常宜居,古镇周边设有康疗养生基地、盐疗养生会所、养生度假组团。为老年人服务非常便利。在当前我国的部分古镇开发中,以居住和住宅建设的典型案例同样比较多见。但老年地产开发并不多。
目前河下主要以河下-萧湖-周恩来纪念馆联合,带动联动发展,以一到二日的短日游为主。根据问卷调查,河下的原居民在减少,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古镇原始的生活气息以及古镇的文化氛围在消散,河下景区的游客多为老年人,发展古镇养老也可以增加古镇的生活气息。
五、建议
(一)打造运河风光带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昔日的河流早已不具备漕运的功能,逐渐形成了以运河为主的多元化体系,构成了淮安的“里运河长廊”,成为城市展现魅力的重点区域,然而目前里运河沿岸存在文化缺失和场所记忆丧失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对里运河滨水空间发展进行深入的改造。
旅游长线路来说,河下古镇紧依里运河风光带,里运河的风光带主要有:清江浦—商业文化休闲区,八角亭—漕运文化博览苑,上阳湖—运河文化国际交流中心,楚州、河下—古城文化旅游区。建议开展运河连线的景观旅游联动发展。
依旅游短线路来说,其街巷基本呈现十字相交的纵横型网络,利用湖嘴大街等一系列南北向的街道,将两条主要水系与细小支流联系起来,利于整个生态环境的热能和风能流动。除城市主干道之外,整合度较高与选择度较高的部分出现了重合。即湖嘴大街、城河路、运河北路的可达性较高,是人们游览时更偏爱的路线。这些道路两侧分布大量的文化资源点,建议在进行空间
淮安河下古镇的景观保护与开发初探
杨 璟 晏晓晓 黄亮亮
河下是淮安的代表和缩影,其四面环水、水网密布。但其文化的缺失和场所记忆的丧失是河下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河下品牌建立的核心问题。本文从河下的地理状况、景观特和历史文化分析,探
讨滨水空间的建造以及河下文化与旅居的关系。
基金项目: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第一届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通讯作者:黄亮亮。
2017年5月下半月刊
打造时要着重考虑这里的功能性和文化性,可考虑着重打造湖嘴大街市井文化和漕运文化结合的街巷空间、城河路以士大夫文化为主的园林空间以及运河北路以宗教文化和运河文化为核心的滨水空间。御码头至城河主要展现里运河的市井文化与漕运文化,街巷间多为丁字交,较为完整。
河下与里运河密不可分,滨水空间的建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建设:增加垂直运河反向道路,加强运河沿线交通可达性,提升游览活动亲水性,增设跨河步行桥梁,贯通步道循环。规划水上游览系统,丰富游览形式。增加里运河一代的运河风光。增设步行道路,可供旅居者观览运河风光。还可以引河入镇,连接周边的萧湖、文渠,增加古镇的亲水性,增加水系风光。在滨水地区建设特店铺,营造适宜人居的环境,为旅居或来河下旅游的游客设置风光带观赏路线。
(二)打造“房屋租赁”的古镇养老模式
我国的养老地产现况主要有:大都市郊外模式、古镇开发模式、山地养老模式、热带避寒模式。河下可以发展古镇养老旅游的方式,把古镇居住开发和老年人疗养结合。依据河下的位置特点、景观特性和文化背景,养老区别于目前流行的异地购房模式和居家养老模式的固有模式,可以采取旅居养老的住房租赁方式。
对古镇采用红线边界、黄线边界、绿线边界等三个层次来界定古镇的边界和范围。对红线边界的核心保护范围,只允许必要的保护和修缮,不宜进行过多的住房租赁;对黄区域要进行相应的旅游接待设备配套。供一至二日的短日游的观赏,以保护为主;对于绿边界区域主要以延续场地记忆,建设些具有古镇文化特的建筑,用与发展古镇租赁养老旅游的主要区域。
针对古街古巷,建议打造成文化特鲜明的景观廊道,保护好古街巷古古香,宁静祥和的风格,沿街建筑以复原为主,充分利用江淮流域民居“前店后院”及“前店后坊”的特点,尽量恢复老字号、老店铺、老作坊、老医馆等,营造传统古老的商业大镇的氛围。
针对旅游与养生模式,建议利用公关开拓市场,尤其是节庆公关。通过淮安相关节庆活动,激活本地旅游市场和扩大旅游影响,比如淮安旅游经贸节、运河文化旅游节等,重点是要借助中国淮安·淮扬美食文化节,可将主办场地设在河下,结合美食宣传古镇。同时大力发展河下古镇周边康疗养生基地、盐疗养生会所、养生度假组团。注重旅游与养生模式结合探索与开发,发挥旅游与养身设施的联动效应。
针对河下的文化,河下的医文化仅停留在对历史的观望,通过中医文化宣传,以养生疗养的中医保健为主吸引老年人选择河下旅居。同时,宗教文化和美食文化都是可以丰富老年人生活的不二之选。俗话说得好:酒香也怕巷子深。采取古镇养老的方式,对古镇的文化也有着促进和宣传的作用,文化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是一个历史的积累。河下的文化起源于运河带来的八方来客,当然也会适宜于这样的四方旅者。
六、结语
河下2500年的历史,沉淀了千年,就像是一位精神矍烁的智者,我们需要充分利用河下古镇自身的地理优势,保护好现有的景观格局,结合现有的资源状况,打造运河风光带,传承河下文化的特,构建旅游养老模式的新市场,推动河下古镇的旅游与开发。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
(上接第125页)
的改造和装修,有的甚至将原有房屋拆除重建,严重破坏了传统村落的风貌。
三、贺兰山文化旅游区发展对策
首先,开发特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贺兰山旅游区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应结合现有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深度挖掘旅游产品。每个庄园都应有自己的主题特,有自己的品牌。如兰一山庄,就以会晤接待作为主题,承接各个单位组织培训,会晤及拓展训练,让久居城市、工作压力繁重的游客可以在工作学习之余体验乡村风光。未来贺兰山历史文化旅游区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多元化、特化,致力于营造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旅游、西夏文化、回乡文化四位一体的多元化产品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从而更好的展示回乡民俗文化、塞上江南田园生活和庄园农场生态经济等特。
其次,从“景区时代”向“目的地时代”转变。依托贺兰山的自然景观,借助其旅游资源及市场的吸引力进行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增加客源,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未来贺兰山旅游区乡村旅游产品的发展,是要致力于将整个贺兰山文化旅游区建设成为声誉良好、服务质量高、产品独特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不再局限于现有景区、景点的孤立开发,这对贺兰山旅游区乡村整体发展环境的塑造、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扩大、提升都有战略性的意义。
再次,调整营销模式,挖掘具有地域特的旅游产品。在旅游全民化、普遍化的今天,人们的旅游体验要求日益增强,粗放的、“走马观花”式旅游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旅游的要求。人们追求高质量的旅游产品,追求专程定制的旅游产品,为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在贺兰山文化旅游区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深入挖掘生态旅游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大力开发“休闲游”、“一地深度游”、“特游”和“个性游”等
高品质的产品。
贺兰山历史文化旅游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吸引了来自区内外乃至国外的大批游客,这为其周边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契机。但目前宁夏乡村旅游仍然存在设施落后、盲目开发、缺乏创新、宣传不足等诸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宁夏广大乡村地区应积极采取措施,融入城乡建设之中,充分发挥宁夏乡村旅游的特和优势,打造国内前沿的乡村旅游。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