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检测卷(B)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1.古诗文填空。(8分)
成长的路上,总有先贤点亮思想的明灯。王湾身在旅途,深情写下“海日生残夜,(1)________________”。岑参身处军旅,登高感怀,“(2)____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晚年的杜甫在江南遇到乐师李龟年,发出“正是江南好风景,(3)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秋意动人,俯瞰大海的曹操咏叹“日月之行,(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马致远将富有秋日特征的景物组合在一起,为下文写游子客行在外的悲苦之情做铺垫的名句是“(5)_____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离开故乡,外出闯荡的李白,抒发了“夜发清溪向三峡,(6)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2.根据语境完成题目。(8分)
渐入仲秋,没有了夏的热烈与粗广,整个大地似乎格外憔粹。
唯独这一棵树,好像把酝酿了一个夏天的活力毫不吝sè地拿了出来,在这片静mì而萧瑟的地上,显得生机勃勃。
或许它更像一位莅临的王,用全部的力量在唤醒这昏沉的大地——来吧,让我们再造一个春夏!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酝酿( ) 吝sè( ) 静mì( ) 莅临( )
(2)画横线的句子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出来并改正。(2分)
改为_____改为____ 改为_____改为____
(3)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1分)
(4)从词性角度看,“让我们再造一个春夏”中的“春夏”是________词。(1分)
3.(滨海期中)在下面语段空白处依次填入四个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早晨下起了雨,感受到了夏秋之雨与春雨的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路上,它落地生花,水花透明,一闪即逝。
水花在它的体中画了一个圆就消失了。
①春雨如幼童的脚步清纯多姿
②刚开始一滴两滴,而后不紧不慢,款款而来
③夏天的雨来得急躁、暴烈
④秋天的雨有些凄冷,带有肃杀万物的味道
A.②③④① B.①③④② C.③④①② D.②①③④
4.名著阅读。(8分)
甲 乙
人物
提示 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啉~~……。”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人物 (1) (1分) 藤野先生
人物
理解 (2)请选择甲、乙中任意一个人物,说出他出自《朝花夕拾》中的哪一篇,并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他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
探究 (3)《朝花夕拾》中“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有许多,你觉得他们“深恶痛疾”的可能是书中的哪一篇?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在阅读《朝花夕拾》时,设计了一个任务表,请你将表格填写完整。
5.(建湖秀夫初中月考)综合性学习。(9分)
建湖县人民政府网9月18日讯 9月17日,国家湿地公园、国家AAAA级景区、天然氧吧——九龙口旅游度假区淮剧小镇热闹非凡。生态打底,文化加持,“盐城好秋”2021金秋文化旅游季在这里正式拉开帷幕。
(1)[家乡盛事]请用一句话概括新闻内容。(不超过16字)(3分)
(2)[家乡美景]淮剧是建湖的家乡戏,淮剧小镇坐落在九龙口沙庄,成为建湖的一张名片。为了升家乡知名度,请你为淮剧小镇设计一则宣传标语。(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家乡新书]《少年陆秀夫》的作者姞文长期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其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文学奖项。曹文轩力荐该书,他说陆秀夫的故事在盐城代代相传,盐城人对陆秀夫这位铁骨铮铮文人充满敬意。请你为《少年陆秀夫》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让同学们能爱上这本书。(不少40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与理解(55分)
(一)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题目。(6分)
寿阳曲·潇湘夜雨
[元]马致远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
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6.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与这首散曲有不少相似之处。一是曲中都塑造了漂泊在外的典型形象,分别是“断肠人”和“___________”;二是曲中都描写了特定氛围下的景物,如这首曲中的“___________”将情与景融为一体;三是曲中都抒发了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3分)
7.请赏析首句“渔灯暗”中“暗”字的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1分)
贾胡买石
[清]王士祺
江宁有西域贾胡,见人家几上一石,欲买之。凡数至主人故高其值未售也。一日,重磨洗,冀①增其价。明日贾胡来,惊叹
道:“此至宝,惜无所用矣!石列十二孔,按十二时辰,每交一时,辄有红蟢子②布网其上;后网成,前网即消,乃天然日晷③也。今蟢子磨损,何所用之?”不顾而去。
(选自《香祖笔记》,有删改)
[注释]①冀:希望。②红蟢(xǐ)子:红蜘蛛。③日晷(guǐ):古代一种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时的仪器。
8.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欲买之( ) (2)冀增其价( )
(3)今蟢子磨损( ) (4)不顾而去( )
9.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两处)(2分)
凡 数 至 主 人 故 高 其 值 未 售 也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此至宝,惜无所用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主人的做法让你想到了哪个成语?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题目。(17分)
餐桌上的酱
祁智
①午饭是在饭店的经理餐厅吃的,属于工作餐。
②一个女孩给我一勺酱。我熬过酱,我知道,熬酱是功夫活儿。准备材料就不用说了,要丰富,要细致,要搭配,熬的时候还要有时间,要有耐心,要有节奏。
③我用舌尖尝了一点。首先是酱的味道,紧接着是微辣,跟上就是微甜。微辣与微甜,仿佛是按照一个特定的口味按比例配好的,既交织又分明。这种感觉非常好,以至我没能细品,又尝了更多的一点。这一次,酱不是停留在舌尖,而是细腻爽快地滑过喉咙,像一丝绢帕,顺着溪流而下。大家都说,好吃,这酱!
④我疑惑起来:这应当不是厨师做的,厨师靠手艺吃饭,但这酱显然不是手艺人做的。
⑤碗里的酱,只留下一抹痕迹,深琥珀的颜。我再一次看酱瓶。酱瓶在前面的一张桌子上,褐中似乎带着高贵的金黄。那张桌子,面对面坐了四个人,酱瓶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告诉我,它不属于大家。它的主人,应当是那个姑娘。我说:“我说句话,不要以为我矫情。这酱,是把感情熬进去了。”“我爸爸熬给我吃的。”姑娘欢快地叫了起来,“来来来,再来一勺。好吃吗?”我说:“好吃。”
⑥我说把感情熬进酱里,真的不是矫情。
⑦我说了,熬酱是功夫活儿。准备材料不用说,要丰富,要细致,要搭配,还要有时间,要有耐心,要有节奏。其实,熬酱更是感情活儿,否则,谁会待在灶前,用文火,有条不紊、一丝不苟地熬啊?费那功夫,不如到超市买一瓶。
⑧但这瓶酱不一样。我能感觉到,熬酱
人的情感,是顺着手臂、勺柄,滑进锅里了,融进酱里了。熬酱人的目光,看着锅里的酱,是想到吃酱人的笑容了。于是,酱的每一个细微的颗粒,都悦动起来。厨师是不会这样的,也犯不着这样。酱的那头,是一个父亲;酱的这头,是一个姑娘。这一瓶酱,天天出现在姑娘的饭桌上,大家天天品尝。这是姑娘的福分,也是父亲的福分。
⑨我想起一个故事。
⑩故事的讲述者,是一个年过六十的男子。他说,每年春节,他都要回老家镇江看老母亲。老母亲每次都要用黑芝麻粉和猪油相拌,让他回南京的时候捎上。每年秋天,母亲要收上好的黑芝麻,一粒粒分拣,晾晒于,收藏好。进入腊月,母亲要用擀面杖把芝麻碾成粉。母亲还要去集市买猪板油,回来熬出油后,和黑芝麻粉相拌。这事从他二十五岁到南京开始,延续下来,一直不断。年复一年,母亲成了老母亲。母亲年轻的时候,上集市是家常便饭,顺带买猪板油;母亲年纪大了,很少去集市,以至一年只去一次集市,就是为了买猪板油。后来,母亲老了,走不动路了,就请人帮着买猪板油。"肉铺,第三家,老徐家的,板油啊。"老母亲叮嘱。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东西好啊。现在没有人吃啦。每年带来,吃一口,就没人动了。搁在那里,时间一长,就坏了。”男子说。我说:“那就叫老人家不要做了。”“我不能这么说。母亲在,还有人
给我做黑芝麻粉拌猪油吃。母亲要是不在了,谁拌给我吃啊?”
?要从日常生活中,体会到亲情与感动,有时候,我们不妨看看餐桌。
(选自《扬子晚报》,有删改
12.文中作者写了两件与“餐桌”有关的事,请分别概括出来。(4分)
青岛什么好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品味第⑩段画波浪线的部分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提到了“厨师”,有何用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③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为什么说熬酱是感情活儿?(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泰州四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题目。(21分)
春风
老舍
①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可是这两处不无相似之点。拿气候说吧,济南的夏天可以热死人,而青岛是有名的避暑所在;冬天,济南也比青岛冷。但是,两地的春秋颇有点相同。济南到春天多风,青岛也是这样;济南的秋天是长而晴美的,青岛亦然。
②对于秋天,我不知应爱哪里的:济南的秋是在山上,青岛的是在海边。济南是抱在小山里的,到了秋天,小山上的草在黄绿之间,松是绿的,别的树叶差不多都是红与黄的。就是那没树木的山上,也增多了颜—-日影、草、石层,三者能配合出种种的条纹,种种的影。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一种舒适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地躺着,躺到永远。青岛的山——虽然怪秀美——不能与海相抗,秋海的波还是春样的绿,可是被清凉的蓝空给开拓出老远,平日看不见的小岛清楚地点在帆外。这远到天边的绿水使我不愿思想而不得不思想;一种无目的的思虑,要思虑而心中反倒空虚了些。
③济南的秋给我安全之感,青岛的秋引起我甜美的悲哀,我不知应当爱哪个。
④两地的春都被风给吹毁了。所谓春风,似乎应当温柔,轻吻着柳枝,微微吹皱了水面,偷偷地传送花香,同情地轻轻掀起禽鸟的羽毛。可是,济南与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把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
济南的风常常在丁香海棠开花的时候把天刮黄,什么也看不见,连花都埋在黄暗中;青岛的风少一些沙土,可是狡猾,在已很暖的时节忽然来一阵或一天的冷风,把一切都送回冬天去,棉衣不敢脱,花儿不敢开,海边翻着愁浪。
⑤两地的风都有时候整天整夜地刮。春夜的微风送来雁叫,使人似乎多些希望。整夜的大风,门响窗户动,使人不英雄地把头埋在被子里;即使无害,也似乎不应该如此。对于我,特别觉得难堪。我生在北方,听惯了风,可也最怕风。听是听惯了,因为听惯才知道那个难受劲儿。它老使我坐卧不安,心中游游摸摸的,干什么不好,不干什么也不好。它常常打断我的希望:听见风响,我懒得出门,觉得寒冷,心中渺茫。春天仿佛应当有生气,应当有花草,这样的野风几乎是不可原谅的!我倒不是个弱不禁风的人,虽然身体不很足壮。我能受苦,只是受不住风。别种的苦处,多少是在一个地方,多少有个原因,多少可以设法减除;对风是干没办法。总不在一个地方,到处随时使我的脑子晃动,像怒海
上的船。它使我说不山为什么苦痛,而且没法子避兜。它自由地刮,我死受着苦。我不能和风去讲理或吵架。甲早在春天刮这样的风!可是跟谁讲理去呢?苏杭的春天应当没有这不得人心的风吧?
⑥我不准知道,而希望如此。好有个地方去“避风”呀!
(选自《老舍散文集》,有删改)
17.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完成下表。(6分)
地点 不同点 相同点
夏天 冬天 春天多风 秋天(3)_____________
济南 很热 (1)___________
青岛 (2)___________ 较温暖
18.品味语言。(8分)
(1)品读文章要重视朗读,请你说说第④段的画线句子中哪个词语应该重读,理由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章的标题是“春风”,作者为什么要写两地的秋天?(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章最后一句说“好有个地方去‘避风’呀”,你觉得作者是否真的想要到苏杭去“避风”呢?请结合全文,再联系《济南的冬天》谈谈你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60分)
2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那逝去的时光里,有多少往事值得我们去追寻:追念无忧无虑的童稚时光,追思无微不至的亲情关怀,追忆和谐美好的人际交往——从中我们总能咀嚼出人生的美好。请以“美好的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在横线上补全题目后作文;②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