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者”“乎”“也”用法
【者】
一、助词。
(一)指人、物、事、时、地等。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
1、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2、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在数词后面,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1、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2、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三)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1、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四)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2、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3、马之千里者。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六)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起调节音节作用,不必译出。
1、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2、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3、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二、语气词。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乎”作语气助词时,因语境和表意不同,可以表示多种不同语气。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等。例如:
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3、汝识之乎?(《石钟山记》)
4、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二)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等。例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4、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测度、商量语气,可译为“吧”。例如:
1、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2、日饮食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4、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四)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例如:
1、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五)表句中停顿,不译。例如:
1、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2、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离骚》)
二、用作介词
“乎”作介词时,相当于“于”。常跟后面的名词组成介宾短语,因语境不同,可以有多种译法。例如: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乎吾前”译为“在我前面”)
2、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乎是”译为“对这件事”)
3、异乎三子者之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译为“与”或“跟”)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译为“对”)
5、以吾一日长乎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译为“比”)
三、用作助词(形容词词尾)
乎字组词语“乎”作形容词词尾时,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例如:
1、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赤壁赋》)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同上)
3、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有时单用在形容词后面。如:
1、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2、危乎高哉!(《蜀道难》)
【也】
“也”在文言中主要是作为语气助词使用的。根据其在句中所处位置和表达的语气,将其用法简要归纳如下:
一、表判断语气
“也”表判断时,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与“者”构成“……者,……也”形式的判断句。如: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二)与“者”构成“……者也”形式的判断句。如:
1、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三)单用在句末,表判断。如: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
2、此余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
3、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苏武传》)
有时,“也”在表判断的同时兼表感叹。如: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六国论》)
2、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二、表陈述语气
“也”表陈述语气时,一般不译。有两种情况:
(一)与“者”组成“者也”的形式,用在句末。如:
1、自穆公以来二十余君,未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二)单用在句末,表陈述语气。如:
1、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逍遥游》)
三、表疑问语气
“也”表疑问语气时,一般用在句末。可以译为“呢”等。如: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
2、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四、表感叹语气
“也”表感叹语气时,可译为“啊”等。如:
1、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五、表提顿语气
“也”表提顿语气时一般用在句中,有助词的语法功能。如: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劝学》)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六、“也”有时可与其它虚词组合使用,强调一定语气或语意。如
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石钟山记》,“也哉”表感叹)
2、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也哉”表感叹)
3、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也者”表反诘)
4、唯求则非邦也与?(同上,“也与”表反诘)
5、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同上,“也已矣”加强语气)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