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一》的审美主题分析
    [摘要]杨德昌创作的电影《一一》是一部反映现代都市中上阶层家庭生活影片。影片并不仅仅停留在展示现实生活的层面,而是通过影片的内容表达了创作者自身对于生活的认识与态度。以平静的影像描绘了人生不同阶段的生活状态,表面波澜不惊的画面却难以掩盖创作者表达赤子之心的强烈愿望,而从容面对生活的观念、多视角考察生活的启示以及杜绝恶的心灵是本片最鲜明的审美主题。影片也通过这三个方面表现出心如止水的人生审美理念。
  [关键词]心如止水;人生;审美;态度;理念 阿弟前女友
  人生就像是一个经历万事万物后最终回到起点的过程。生命是一个轮回的过程,恰如电影的名字,生命平静地一一到来又平静地一一归去。尘世间的人对于生活应具有凝神关注的生命精神,康德曾经说过美是道德的理念,美是无功利的生存凝视,影片中从容面对生活的人生观念以及杜绝恶之心灵的审美主题恰是这一理念的现象表达。这是一种只有对生命大彻大悟后方能达到的人生顿悟。一次心灵的沉静观照,往往会造就人的生命动向,由此,荣格曾经说过人恰恰是应该在他忽略或者不能认真感受的现象中才能达到对心灵的精神观照,因此,电影中多视角考察生活的启示这一审美主题恰恰做了最完美的回应。尼采曾指出:“魔变
(Verzauberung)是一切艺术的前提。”[1]杨德昌则将这一魔变充分运用到了电影中,使《一一》和生命做了静默的联系,开始了一次生命的回归之旅。
  一、从容面对生活的观念
  正如影片的名字一样,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在从容不迫中展开,任何事件都在一一进行。现实生活可能是美好的,也可能是可悲的,这种美好或者悲哀取决于内心对待生活的审美理念,从杨德昌的心灵表达层面来看,无论是坚持还是放弃都应该以一种心如止水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生活中充满了不可控因素,过多地干涉或者掌控欲太强往往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应,在心如止水的平面荡起阵阵涟漪以致造成心灵的动荡。影片以阿弟和小燕的婚礼开始,当亲人和朋友漫步在充满阳光的林荫大道上时,一切显得那么和谐与美好,然而剧情中云云的出现使得婚礼的美好气氛戛然而止,看似美好的事物在背后掩藏着氤氲的因素。果不其然,在以后的生活中阿弟与小燕的婚姻一次次走向了婚外情与生活裂隙的边缘。阿弟经济困顿的时候仍然需要云云的帮助,在阿弟喜得贵子之际却受到了生意失败的干扰。举办宴会的过程中,云云的到来再一次使欢乐的气氛尴尬起来,充满“欢乐”的喜宴却是导致阿弟自杀的由头,自杀未遂的阿弟又遇到了自己的流年,不明不白地发了一笔横财,
生活仿佛永远在悲喜交加的情境中进行着,而那在静观中产生审慎魅力的镜头却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始终要有一颗以不变应万变的心灵去从容面对生活,谁都不知道生活的下一个状态是什么,无论叙事者还是接受者所能做到的只是以心如止水的审美态度去接受人生。
  胖子将莉莉的英语老师谋杀之后全省一连几天都是好天气,而婷婷在经历过失恋、杀人事件之后仿佛变得释然了,在梦中婷婷看到婆婆重新好了起来,她重新依偎在了婆婆的身边。婆婆的去世对不同的人造成的反应是相异的,敏敏因哀伤走向了超脱,而大大一贯地从商业角度切入话题,正是这大杂烩的人生启示令我们对生命的审美产生了心如止水的观念。“唯美的眼光欣赏世界,就是我们把世界上社会上各种现象,无论美的,丑的,可恶的,龌龊的,伟丽的自然生活,以及鄙俗的社会生活,都把它当作一种艺术品看待”[2]64。创作者将电影中的各种人生当作艺术看待并使它具有生命层次和意义,从而在无序的对象中发现秩序,这样,即使在那丑的人生现象中也创作出了美的形式。
  影片中的人物基本上涵盖了人世的全部。刚出生的小孩,洋洋所代表的童年,婷婷、莉莉、瘦子、阿弟等所代表的青少年,简南俊、敏敏、大田、阿瑞等所代表的中年人以及以
婆婆为代表的老年人,每个生命阶段都有不同的状态,但创作者赋予了他们相同的主题――心如止水。婷婷和胖子的爱情模式与简南俊和阿瑞的感情路线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版本,正如简南俊在电影中所说的那样:“你不在的时候,我有个机会去过了一段年轻时候的日子。本来以为我再活一次的话也许会有什么不一样。结果……还是差不多,没什么不同。只是突然觉得,再活一次的话,好像……真的没那个必要,真的没那个必要。”为了对这一人生态度进行揭示,创作者运用了别具生趣的影像语言,当婆婆坐在归家途中的汽车上时并没有哀伤,反而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丝毫不受云云打闹婚礼的影响,这恰恰可以说明婆婆走了相当长的人生道路之后已经看到了太多的是非,并因此而变得平静起来。生活中的一切仿佛都有了定数,过度地干扰往往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应。正如影片中课堂上的女老师所讲的那样:“基本上生物求生的反应其实都一样,你不需要给它过多的养分,这样不见得会让它长得更好,有时候反而让它丧失了进化的本能,这样它当然没有办法开花结果。”